APP下载

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2015-03-22曲建武吴云志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辅导员

曲建武,吴云志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曲建武,吴云志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而且要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笔者从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的现状入手,对辅导员承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出要加快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育人中的作用。2004年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1]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这些均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发挥育人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表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但实践中其育人功能的发挥状况不甚理想,仍然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一、正确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实践活动,其既要有知识教育,又要有能力培养,更要德育为先。《大学》首篇第一句就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大学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库。在此意义上,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之大事,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4]

首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在教书育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学说,是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它能够以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政治思想、法律意识和审美能力等[5],具有规范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等育人功能,但核心功能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因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内容丰富且量大面广,除逻辑学、语言学等极少数课程之外,大多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作为知识体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价值体系,它向学生渗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益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李卫红曾明确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必须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扩大优质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积极拓展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6]6

其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在育人功能上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第一线,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心理指导与服务辅导的先锋和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体系中,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这是辅导员育人的核心工作;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三是发挥言传身教,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在育人内容上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另外,在育人方式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与辅导员也具有共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育人功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辅导员的育人工作既要体现管理育人,又要体现教书育人。这表明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必须参与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去,否则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将是一纸空谈。

重要的是,辅导员参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已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

第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7]492现实中,人们更多关注辅导员管理者的身份,而忽视其教师身份,甚至绝大多数辅导员自己也将其工作的重心仅放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方面。这一偏颇将使人们忽视甚至遗忘辅导员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而承担必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任务,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中的作用,是辅导员强化职业归属、提升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必然要求。

第二,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群体综合素质较之前有非常大的提高,所学专业多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法律等哲学社会科学,且相当部分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具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教学的能力。

第三,高校辅导员虽然与专业教师相比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时间尚有差距,但他们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掌握的信息最为全面准确,最知道大学生喜欢什么、困惑什么、需要什么,这也是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天然优势。

因此,积极发挥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实践优势,让其在高校中承担并开设相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有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托的。这不仅会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更会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的现状

在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独特的影响作用,因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7]492。现实中,辅导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一是实践教育,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理论教育,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其中,理论教育的开展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实现。可现阶段,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参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比例极低,或参与程度不深,尚未形成发挥育人作用的良性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第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低。2002年,清华大学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通识教育”理念,以理工科专业为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所占比例为25%,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全人”。可实际中,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所占比例远远低于此比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程比重的偏低,必然使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辅导员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的空间自然受到严重挤压,甚至毫无施展之地。

第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在发挥育人功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前所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天然地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那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必须相应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的重任。可实际中,部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意识淡薄,过于注重课程的知识性、专业性,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教书不育人、授业不传道的现象。特别应引起警惕的是,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忽视甚至否定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在课程教学中放松了意识形态教育,对西方政治学术观点缺乏分析批判,甚至出现“去马克思主义化”的倾向[9]。除此之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陈旧、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

第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在此问题上的思想认识不足,行为比较消极被动。实践中,辅导员将较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是专业教师的工作,而不属于其工作职责范围。可以说,辅导员既没有认识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育人作用,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育人意识的指导,何谈育人行动的落实。辅导员参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意识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更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鉴于此,要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育人的实效性,发挥辅导员教书育人的作用,必须要深化育人意识,增加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比重,且各高校能按照自身实际开设相关课程,能科学配置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比例,合理安排二者所承担的课程,真正实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育人中的优势互补,从而有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三、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育人作用的措施

“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这些课程和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这一重要命题。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研讨会上明确指出:“随着社会进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也会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各地各高校须继续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有更多的突破。”[6]5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0]这些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必须切实重视此项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改进。

首先,应转变教育管理者、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观念。“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1]因此,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科学育人观念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得淡化意识形态、回避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者应科学设计相关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各有用武之地,且相得益彰;专业教师应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而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性、专业性;辅导员应增强对自身教师身份的认同,积极争取并参与到相关课程教学中。

其次,应注重辅导员教书育人技巧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其教书育人能力,打破现实中对辅导员多按管理型人才进行培养的格局。比如,既邀请校内外专家对辅导员实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鼓励和支持优秀的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完善其知识结构。这样做有利于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最终有利于大学生的培养。

再者,辅导员在参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时,应与该领域的专业教师建立健全的交流机制。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各有优势,又各有短板。因此,双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学中碰到的大学生的思想热点、难点和兴奋点问题进行及时研讨,实现资源共享、思想碰撞、互相支撑,提高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水平和一致性,从而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合力。

最后,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辅导员考评机制。考核是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核心,而考评机制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应做到科学、全面、合理。这就要求不仅考评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还要考评其承担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情况和学术研究情况。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辅导员承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并不是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专业教师抢课时,更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依托其各自的专业背景,发挥与专业教师互补的优势,力所能及地承担并开设相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1604/1045804.html.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3] 本书编写组编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2.

[5] 沈壮海,韦诗业.试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发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23.

[6] 李卫红.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校理论战线,2011(3).

[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J].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276.

[9] 张再兴,艾四林,吴倬,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7(12):39.

[1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3).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J].人民出版社,2006:97.

To Play the Instructors’ Role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U Jian-wu,WU Yun-zhi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The instructor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the dual identities of teachers and cadres. Therefore,the instructors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aily management,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to them throug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tart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structors’ role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possibility,necessity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instructors undertaking the cours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structor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ourse Teaching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6.044

2015-05-15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4ASZ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3132014316)。

曲建武(1957-),男,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云志(1965-),男,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G641

A

1001-6201(2015)06-0228-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辅导员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