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吉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路径分析

2015-08-23李永才鞠晓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吉林省

李永才,潘 鸿,鞠晓伟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新常态背景下吉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路径分析

李永才1,潘鸿2,鞠晓伟1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和趋势下,探索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实现路径,具有较强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2000—2014年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综合分析,明确判定了吉林省目前处在工业化后期实现阶段,并针对吉林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工业结构领域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吉林省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措施。

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路径

新常态(theNewNormal)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MohamedA.El-Erian于2008年提出,用以预测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态势[1]。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呈现的新常态特点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新常态的核心要义是指我国经济从30余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开始过渡为“中高速增长阶段”,甚至是“中低速增长阶段”,要在全面的结构变革中转变增长方式,具有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从物质生产力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由工业深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供给推动和城市化的需求拉动等显著特征。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但需要继续释放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并且需要建立起有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与环境,才能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3]。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判断标准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多是在借鉴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但对于工业化进程的判断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从理论上,或从多国实证分析中归纳出相应的判断标准[4]。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陈佳贵等,2006)。依据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判断标准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等,主要有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的标准法、库兹涅茨划分法、霍夫曼系数法、克拉克划分法等。本文依据钱纳里的经典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结合陈佳贵等(2006)的研究,对吉林省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5]。因此,本文主要依据表1所示工业化阶段典型指标值来判定当前吉林省经济所处发展阶段。

表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一)人均GDP

自2000年以来吉林省人均GDP水平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4.6%。2014年,吉林省人均GDP为8 136美元,处于表1中的5 760—10 810美元阶段,可通过人均GDP水平判定吉林省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6]。一般来说,区域内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2014年,吉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吉林省第一产业GDP比重为11.04%,已经非常接近10%,而第二产业满足大于第三产业比重标准,因此,依据产业结构判定标准,吉林省处于工业发展后期阶段。

图1 201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三)工业结构

本文结合陈佳贵等(2006)文献,经过测算2013年吉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工业结构)为65%,表明吉林省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四)城市化率

如图2所示,2014年,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为54.75%,略低于全国54.77%平均水平,城市化率处于50%—60%区间,依据这一指标吉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图22000—2014年东北地区省份与全国城镇化率变动状况

(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2013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为55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41.1%,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0.9%和38%。同期,全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分别为31.4%、30.9%和38.5%。结合表1,大体处于工业中期阶段。

综上,对表1中5个衡量区域工业化水平标准而言,吉林省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判定不一,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性> 经济结构的重要性= 工业结构的重要性> 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就业结构的重要性,因而本文综合判定目前吉林省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二、新常态下吉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惯常状态。2000—2014年间吉林省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除2001、2013和2014三年,其他年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10%,并且有部分年份增长率超过20%。如图3所示,随着吉林省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2013年以来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第二产业作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呈现增速趋缓、结构趋优的新特征,显现出走向工业经济“新常态”的阶段性变化的迹象。经济面临从高速增长常态向中高速增长常态、甚至中低速增长常态的阶段进行过渡。吉林省的经济走向“新常态”,典型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与2012年以前相比有了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为稳定中高速增长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均衡增长状态——“新常态”。

图3 2000—2014年东北地区省份与全国GDP增长率

吉林省在经济增长“新常态”的阶段内经济虽保持稳定增长,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本地区经济增长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转而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进程。具体问题如下:

(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 486.52亿元,占当年GDP的83%,同期,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38%,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结构不甚合理,依然处在要素投入驱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并且,吉林省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亦十分有限。出现这种结构的原因正在于稳增长目标的驱使。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从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应该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工业增长,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吉林省经济增长期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了54%。2000年以来,农业由于其自身局限性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贡献率水平,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间接说明吉林省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自2006年以来并未取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明显成效。事实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已提出,但受省情的影响,转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能力及动力都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农业产业增长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占用的劳动力巨大,消耗的各类要素却十分有限,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只注重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未能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来促进发展。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中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和企业都得不到很好的政策约束。2012年,吉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8%,排名位于全国第20位,不但低于同处东北地区辽宁与黑龙江两省,也远低于全国1.98%平均水平,这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不足4%,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有规律性变动。2000年,吉林省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9.40%与40.17%,第三产业所占份额稍大于第二产业,但截至2014年吉林省第二、三产业所占GDP份额分别为52.79%、36.1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42.6%),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48.2%),可见目前吉林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10年以来,吉林省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服务业方面则主要是创新能力、增长动力不足。

(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二者未实现协同发展

在区域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发展滞后。如图2所示,自2000年以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截至2014年,吉林省城市化率为54.75%,比2000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与全国、黑龙江、辽宁相比,我省城镇化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均落后于相邻的辽宁、黑龙江两省。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2000—2014年间,吉林省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工业化率由39.4%提升到52.8%,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但同期城镇化率仅仅提升了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工业化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但是城镇化率却提升了18个百分点。2014年,我省工业产业从人人口比重也仅为20.9%,低于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38%,远低于我省工业化率。这说明我省的城市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速度,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未能同步地推进城市化,即二者未实现协同发展。

(五)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消耗的依赖性

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的投入,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要素的投入。很多时候,我们在提科技进步,但事实上科技进步就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吉林省GDP由1990年的425.2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 939.24亿元。与此同时,能源消耗由2 572.3万吨标准煤增长到了2012年的5 710.8万吨标准煤。可以说,吉林省在单位能耗方面逐年降低,每万吨标准煤所承载的GDP由1990年的0.17亿元上升至2.09亿元。虽然有所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1年,中国GDP单位能耗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2倍,吉林省的情况可能低于全国水平。2010年与2011年两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进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吉林省在制度安排和产业结构方面仍有可调整的空间。

三、新常态下吉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

在工业化后期,吉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更需要的则是“创新驱动战略”。“要素驱动战略”强调通过投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低成本的大量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而“创新驱动战略”则强调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措施如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物质资源要素消耗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会使得资源环境要素的消耗最终制约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而资源环境的约束会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迫使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新的增长方式[7-8]。通过前文分析,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是吉林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所要面临新的经济增长态势。在经济新常态下,从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吉林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制约,使得在新常态下省内各级政府应将节能减排政策作为调整工业产业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重要举措,将要素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9]。地方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者,应当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来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完善能源消费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安排能源消费结构[10]、引进和发展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法律及碳排放交易权相关机制、完善各县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导向,以政策约束来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制订详尽的节能减排法律及相应节能减排企业优惠政策,用完善的能耗控制及能源消耗节约和合理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来调整企业间资源配置,实现由市场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二)坚持公平促进效率的政策理念,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发生一系列系统性机制和利益关系的变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创新不仅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国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通过调整制度来安排和协调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可以有效刺激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行为,为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好的政策措施可以规避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或风险,为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11]。原有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理念,人为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重点保护或照顾的企业,可以获得各种优惠待遇,会使得企业不再有心思与尽力进行枯燥、费力、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而投入更大精力去争取各种优惠待遇来降低成本,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这就抑制企业创新活力,扭曲企业经营决策方向。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吉林省需要转变过去30多年来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转变为“公平促进效率”的新兴政策理念[9],通过简政放权等制度创新,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地提升吉林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转换的动力。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全省城市化水平

从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历程来看,在工业化初期,主要是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到了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牵引了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因此,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量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对2000—2014年间数据分析,发现我省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高度正向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970 8,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相关性仅为0.783 9,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负相关。因此,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性。已有研究证明,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1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就可维持在7.1%。实践证明,当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0%以后,往往能够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因此,要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提高主要地区的城市化,可以有效满足吉林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可以突出长春、吉林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各城市间的横向联系,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实现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我省城市化规模要达到65%目标,通过城市化水平提升产生巨大需求,拉动吉林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理论上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6]。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升级更集中于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上升的过程。但目前吉林省工业发展所吸纳人口规模较为有限,而服务业是我省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我们对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从业人口比重与城镇化相关性测算,得出了结论:服务业与城镇化相关性最高,对我省城镇化率提升的贡献最大,工业化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会有所减弱。因此,应该着重发展服务业,发挥第三产业是城镇化进程后续拉动力,尤其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服务业,提升这些城市吸纳就业能力[13]。

吉林省工业产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偏低的现状,表明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是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业人口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一般认为是作为中间服务,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行业,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要占到服务业总额的60%左右,它的产生是工业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11]。本文认为吉林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该是本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依托我省雄厚的工业基础,抢抓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尽快补齐我省服务业“短板”。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构筑吉林经济竞争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五)改革现有科研体制,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12],而创新主要来源于研究发展(R&D)。吉林省现有科研体系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理论上,高校院所的科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对经济发展有基础性作用;企业科研主要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更多为应用研究。针对我省企业创新能力不高,现有科研体制合作协同程度偏低的现状,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媒介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官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要通过制度与机制创新,使得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在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领域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14],构建若干个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通过分析吉林省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需求,针对这些产业特征与薄弱环节,明确和细化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点与方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制约。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关键技术必须要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与培育产品进行挂钩。同时,建立一系列保障制度的建设及交易平台,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企业吸收先进技术,以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1]StevenGoldberg.InvestingintheNewNormal[EB/OL].http://www.kiplinger.com/article/investing/T041-C007-S001-investing-in-the-new-normal.html?topic_id=43.

[2] 金碚.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5-18.

[3] 唐杰. “新常态”增长的路径和支撑—深圳转型升级的经验[J]. 开放导报,2014(6):11-18.

[4] 黄群慧. “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20.

[5]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 经济研究,2006(6):4-15.

[6] 龚仰军. 产业结构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50.

[7] 张友国.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0(4):120-133.

[8] 蔡昉,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 经济研究,2008(6): 4-11,16.

[9] 李俊华.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 现代经济探讨,2015(2):10-15.

[10] 洪银兴. 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J]. 中国经济问题,2013(1):3-8.

[11] 金碚,吕铁,邓洲. 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2011(2):5-15.

[12] 余斌,吴振宇.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 改革,2014 (11): 17 -25.

[13] 王国刚. 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70-81,148.

[14] 史巧玉. 经济新常态之“新”诠释及其路径选择[J]. 经济问题,2015(5):23-27.

StudyontheRealizationRouteof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GrowthModeUndertheNewNormalSituationinJilinProvince

LIYong-cai1,PANHong2,JUXiao-wei1

(1.SchoolofEconomic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2.CollegeofQuartermasterTechnology,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2,China)

Underthebackgroundandtrendofoureconomyenteringintothenewnormal,itisstrong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exploringtheregionfromfactor-driveneconomicgrowth,investment-driventoinnovation-drivenpathtoachieve.Through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data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JilinProvinceduring2000-2014,thisarticlehasconfirmedthatJilinProvinceiscurrentlyinthelatestageofindustrialization.Finally,basedonmainproblemsintheareasofindustrialstructureandeconomicstructure,therelated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topromote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growthandupgradetheindustrialstructureunderthenewnormalinJilinProvince.

theNewNormal,EconomicGrowthMode,RealizationRoute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6.018

2015-06-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09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122);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014B006)。

李永才(1968-),男,山东高密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潘鸿(1970-),女,贵州贵阳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教授;鞠晓伟(1979-),男,山东安丘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F127.34

A

1001-6201(2015)06-0098-06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