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人假设:人性假设理论的新阶段
2015-03-22解学文
刘 战,解学文
(1.山东地矿局,山东 济南 250013;2.日照市东港区人大常委会,山东 日照 276826)
综合人假设:人性假设理论的新阶段
刘 战1,解学文2
(1.山东地矿局,山东 济南 250013;2.日照市东港区人大常委会,山东 日照 276826)
人性假设是经济激励和管理机制设计的基础。在深入考察不同阶段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精髓,发展出了综合人假设理论。综合人假设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归纳了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社会交住需求、理想信仰需求、当家作主需求、成就事业需求,在抓住了基础性和普遍性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深层属性。综合人假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大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合人;管理机制;理性人;管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经济体制的建立、任何运行机制的转换,都是从人出发、由人决定、为人服务的。经典理论和客观实践告诉我们,人本观念是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观念,研究任何形式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必须研究人的本性、人的动机、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等,也即必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管理政策和制度制定的基本依据。从人本观念视角出发,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建立任何管理制度、制定任何管理措施,都必须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研究如何管理之前,首先要对人的本性及主要特征进行科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会导致管理方式的不同和管理效果的不同。西方管理理论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各个流派的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的管理是经济社会管理的决定因素。人性假设理论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的本性、人的动机以及行为背后的决定因素,从而在管理活动中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政策的制定、管理方式的变革和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将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探讨,在回顾人性假设理论形成的历史基础上,提出全新的综合人假设理论,为人类的经济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历史回顾
人具有什么样的本性以及怎样根据人的本性进行管理,历来是经济管理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对人性的假设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就不一样。到目前为止,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进程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人假设。这是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学关于人的特性的假设,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本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报酬。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管理实践中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⑴人是由经济诱因而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⑵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控制、激励下从事工作;⑶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必须设法控制才能保证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由经济人假设理论而引发出来的管理方式是任务管理,其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
第二阶段,社会人假设。这是20世纪30年代较为盛行的一种理论,是由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有:⑴人基本上是由社会需求而引发工作动机的,员工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⑵现代工作的机械化程度愈高、分工愈细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变得单调、枯燥、乏味,人们只能从社会交往中寻求生活的意义;⑶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更重要;⑷员工的生产效率决定于上司对他们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是参与管理,其重点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注意协调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阶段,自我实现人假设。该假设由马斯洛和麦克雷戈等人提出。这种人性假设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任何人都有一种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欲望,只有将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之后,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和欣慰。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有:⑴人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人生的意义;⑵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⑶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⑷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并不冲突,在适当条件下,个人会自动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相吻合*[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导出的管理方式是目标管理。
第四阶段,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沙因。沙因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是复杂的,而且是经常变动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动机,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归纳为同一类人。复杂人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有:⑴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人的许多动机处在各种重要需求层次上,这种动机层次的构造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也常常因时、因地而异。各种动机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⑵一个人透过社会生活,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这种动机模式是其原来的动机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⑶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里会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落落寡合者,在非正式组织中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⑷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动机构造及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与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同事间的相处状况,都会对其产生影响;⑸人可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美]沙因:《组织心理学》,余凯成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复杂人假设理论导出的管理方式主要特点是:根据人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实施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不同时期的人性假设理论都有不同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经济人假设强调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够全面;社会人假设把协调人际关系看成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人际关系固然重要,有其可取之处,但并没有重要到“决定性”的程度;自我实现人假设单纯从满足实现人的理想欲望的高度研究管理方式的变革,而忽视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等基本需求,有些曲高和寡;复杂人假设注重从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研究每个人的复杂的工作动机,对于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管理好个体员工非常有益,但对从时代特征、群体需求的高度制定宏观政策来说,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二、综合人假设理论的核心内容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一次大的管理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性认识的飞跃。目前,国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假设理论尚无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因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如何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到底如何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体系到底如何建立、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底如何调动等等,尚存在脱离实际左右摇摆的现象。
在有关人的本质的论述方面,无数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科学家都曾发表过种种见解: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是从地里出来的,就和虫豸之类产生的方式一样*《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说,“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李幼燕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而是它自身。“理性、爱、意志力”等等就是人的本质*[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中国儒家的思想家们在讲到人的本性时则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本质、本性的研究上,马克思、恩格斯比历史上任何哲学家、科学家都高明,这两位导师的独创之处在于:从社会关系范畴的高度去考察人的本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这是对人的本质最科学、最深刻的阐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联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特色,笔者认为: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应该在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进入第五阶段——综合人假设。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无条件反射的属性,有生存本能、饮食本能和繁衍本能,这些本能是动物包括人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而生产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人有动物属性或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类这两种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同等重要的,不是平行存在的,更不是平行发展的。人的自然属性已经不是纯粹自然而然的了,它受到社会属性的限制甚至控制,已经是带上社会性的自然属性了。人的本质应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综合人假设理论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时代特征。概括起来,综合人假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决定人的本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产生工作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引发工作的动力是多方面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对应措施也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坚持综合人假设理论,要着重满足员工的如下需求:
第一是物质生活需求。吃、穿、住、行、用等物质消费资料的需要,是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连生存都受到威胁,其他层次的需要就无从谈起,就更谈不上调动工作积极性了。我们的社会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资料还比较匮乏,一些民众刚刚满足了温饱需求,及时解决百姓生活上的困难仍然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
第二是精神生活需求。对精神生活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饮食、繁衍、生存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但在理解、尊重、信任、幸福以及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则是人类独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渴望,对高科技产品的追逐,不但是广大家长及学子共同的心声,而且是各级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爱民兴业之举。用先进健康的理念武装员工,企业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用落后颓废的观念污染员工,企业则会出现消极没落的局面。
第三是社会交住需求。人与人的关系是企业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处理好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社会交住需要也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一个安定、团结、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工作环境。人间渴望真诚,领导者创造各种条件来帮助人们实现文明、健康的社会交住,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四是理想信仰需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追求是奉献的前提,信仰可驱使人们赴汤蹈火,理想可引导人们义无反顾地奋斗终生、奉献一切。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应该强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引导他们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忘我工作,拼命实干;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应以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园、成就事业的高地”的奋斗目标来引导员工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企业,勤奋努力,干出一流的工作,创造幸福的生活;对广大群众来说,则应该强化信仰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目标理想。一个没有理想信仰的民族必定一般散沙,一个没有理想信仰的企业必定气息奄奄。
第五是当家作主需求。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迅速增强,对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由该特性出发,管理机制设计应当注重吸纳各层级的员工参与决策,强化职工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让职工时刻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第六是成就事业需求。按照人的成就欲进行分类,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低成就欲型和高成就欲型两类。前者取得成就、自我实现的愿望不那么强烈,“不求高官、但求平安”,“不求发大财,只求过得去”。低成就欲型的这类人占多数。后者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乐意在战胜困难中实现人生价值,把事业上的成功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从中得到的激发和愉悦胜过物质鼓励。高成就欲型的人虽然只占少数,但一个国家要强盛、一项事业要发达、一个企业要兴旺,必须有成就欲强烈的人才作支撑。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不仅要研究如何满足普通百姓的生存需要,调动多数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要精心研究如何为成就欲望高的人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带动事业更快发展、运作企业长盛不衰、推动人类社会更快的进步。
三、综合人假设理论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综合人假设理论,是在充分吸收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入学习泰勒、梅奥、马斯洛、麦克雷戈、沙因等管理大师的经典著作,汲取大智慧、受到大启发的前提下形成的;是在反复领会革命导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仔细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特色后,最终鼓足勇气、下定决心而公诸于世的。从综合人假设理论的核心内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性假设理论的累累硕果,又可以看到新理论独具特色的闪光之处;既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其很高的现实价值。
1.坚持了物质利益的基础性,抓住了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点。综合人假设理论始终把物质利益作为立论的基石,始终把满足生存需要作为决定性因素来分析。在激励机制或管理制度的设计中,应首先考虑人的自然属性,把满足人的吃、喝、住、用等基本生活需求放在决策者视野的第一位。
2.实现了物质精神的全面性,揭示了人性假设理论的关键点。综合人假设理论克服了经济人假设理论片面强调人的工作动机都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偏见,既肯定了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地位,又突出了精神生活需求的重大作用。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上,从人的社会属性上深入分析了人的感情、思想、观念、信仰、欲望等对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巨大影响。
3.注重了普遍共有的大众性,体现了人性假设理论的着力点。综合人假设理论将人的需求归纳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具有逐层递进的特点。其中,前五个方面是大多数人共有的需求,这些也是管理活动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4.强化了宏观适用的群体性,找出了人性假设理论的结合点。复杂人假设理论,对众多不同类型人的需求分析得非常透彻,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需求变化分析得更为精辟,这有利于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及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采取灵活多变的模式实施管理,但要制定针对一个群体的宏观管理政策就会出现力所不及的问题。综合人假设理论,既顾及到了不同类型人的不同需求,又注重研究了员工群体的共同需求,这就为研究员工动机、满足员工需求、制定宏观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企业长盛不衰、百年不老提供了一个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综合人假设理论还有其很强的现实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由综合人假设理论可以导引出新的管理方式的总体思路,即:鉴于决定人的本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管理方式必须是综合多样的;鉴于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产生工作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引发工作的动力是多方面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对策措施也必须是多方面的;鉴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又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一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管理方式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综合多变的。
按照综合人假设理论确定管理机制或方针政策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最高目标。在运用综合人假设理论指导管理时,务必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员工的需要、员工的偏好、员工的追求,是每个企业决策者必须关注的大问题,要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综合措施的运用上、整体气氛的营造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努力,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乃至创业激情。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企业各项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要始终突出一个特点。综合人假设理论既是在继承各种人性假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又是在纠正各种人性假设理论历史局限性的背景下产生的,对人的需求的大量分析可浓缩为六个字:“多样化,多变性”。在运用综合人假设理论对企业实施管理时,要吃透这六个字,才能抓住真谛、事半功倍。
三要牢牢把握一个途径。人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动力基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是企业培养员工归属感、增强忠诚度的根本途径。需要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管企业实质上是在管人,管人重点是管心,管心的关键点就是知道员工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只有在“满足需要、引导追求、激发动力”这十二个字上下大功夫,才能运用好综合人假设理论,充分调动员工的创业积极性,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要注重克服一个偏向。在运用综合人假设理念对企业进行管理时,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要有所侧重;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要有所变化。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五要充分发挥一个优势。综合人假设理论在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同时还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交往需求、民主需求、信仰需求。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精神层面的激励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的力量在于国家的经济力量,国家的经济力量在于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充分发展在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积极性在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重视员工的精神生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充分发挥员工“自发自动”的功能,既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经验,也是综合人假设理论的特色;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
六要全力攻克一个难点。扫除影响人的才能充分发挥的机制障碍,创造让人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是综合人管理模式要致力攻克的难点。目前在机制方面要特别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在管理机制上,打破任人唯亲的模式,建立一套宽松和谐、公正科学、平等竞争的机制,让人们心情舒畅地去展现才华、干事创业;二是在用人机制上,打破论资排辈的模式,创造一个让人的潜能充分发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三是在分配机制上,打破平均主义的模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工资、福利、奖金、股权等多种手段理顺分配关系、激活人的创造动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刘战(1947-),男,山东地矿局教授级高级政工师;解学文(1959—),男,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F272.92
A
1003-8353(2015)03-01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