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北籍作家抗日小说创作概观
2015-03-22陈颖
陈 颖
(1.福建师范大学 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117)
台湾东北籍作家抗日小说创作概观
陈颖1,2
(1.福建师范大学 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117)
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的大陆作家中有一批东北籍作家。他们怀着对故土的挚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抗日活动的小说。这些抗日作品感情真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但也夹杂着或多或少的反共情绪。《大风雪》、《滚滚辽河》、《北大荒风云》、《松花江的浪》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台湾东北籍作家;抗日小说;《大风雪》;《滚滚辽河》;《北大荒风云》;《松花江的浪》
抗战时期,东北是最先沦陷的地区。从“九一八”事变起,东北就被日寇占领,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历时14年。大陆去台作家中集中了一批东北籍作家或者随父辈从山东到东北闯关东的作家,这些东北作家对故土怀着深厚的感情,其中一些人曾参加过东北的抗日活动,掌握着东北抗日斗争的丰富素材,去台后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抗日活动的小说。
一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孙陵和他的《大风雪》(第一部)。孙陵(1914—1981),原籍山东黄县,14岁到哈尔滨,曾就读于哈尔滨法政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孙陵矢志文艺报国,1933年起以“梅陵”、“虚生”等笔名发表作品。1936年逃离东北到上海,结识了巴金、王统照、沈起予、萧乾等文艺界著名人士。1937年与杨朔合作创办北雁出版社,曾重金资助郭沫若《北伐》一书的出版,使困顿中的郭沫若深受感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郭沫若回国,1938年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遂委任孙陵为厅长秘书。同年,孙陵在武汉创办《自由中国》文艺杂志,主要作者有郭沫若、周扬、老舍、陈伯达等。武汉撤退后,孙陵进入第五战区工作,任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又与臧克家、姚雪垠、田涛、碧野等人创办“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战区分会”。1939年改任第五战区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和宣传部长,不久调长官部任机要秘书。1940年,孙陵和艾芜、邵荃麟等人密切合作,促成“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的成立。同年,孙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风雪》,在《自由中国》连载。抗战胜利后,孙陵接受国民党中常委兼中统局局长叶秀峰的邀请加入国民党并进入中统局工作,由蒋介石亲自委任为编审。从此,孙陵成为反共先锋,1946年发起成立“中华文艺界反共大同盟”,1948年11月到台湾后由于原来的靠山中统局局长叶秀峰被革职,孙陵也随之失业,但这位国民党的反共“忠诚斗士”不甘寂寞,遂于1950年受命创作了《保卫大台湾》军歌,打响了“反共文艺”第一枪。但吊诡的是,这位自诩为“党国”的最忠贞人士,其最得意的作品《大风雪》却在1956年2月被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查禁,后经作者本人多次上书申辩,又经“总统府国家安全局”等再三审查,才于1957年11月由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明令解禁。
《大风雪》虽系孙陵在大陆抗战时期创作,但其时并无太大影响。1951年在台湾再次出版后由于遭到当局查禁、复解禁,遂名声大噪,其后连续再版多次,成为在台湾有重要影响的抗日小说。小说叙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松花江畔著名大都市、有着东方莫斯科之誉的H埠,一帮政界、军界、商界、学界人物对于抗战的态度。小说从一对青年恋人——某中学国文教员东方曙和他的学生梅冷月受不了舆论压力双双出逃来到H埠,引出了商人杨鲤亭一家,在这个靠贩卖烟土发家的暴发户里,妓女出身的妻子张桂花、其子杨耀祖、女儿杨耀兰都期盼着靠战争敛财或出名,杨鲤亭通过在关东军当翻译的弟弟杨鲤水的关系,日夜盼望着日军早日占领H埠,好圆他的“官膏局长”的美梦;儿子杨耀祖利用当列车押解员的便利偷运鸦片;正在法政大学混文凭的女儿杨耀兰则以支持抗日的马占山队伍的名义积极上街募捐,其实际目的不是出于爱国心,而是虚荣心的驱使,是为了争得募捐数量最多的“头名”,以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至于军政界和学界的头面人物,也多患上“恐日症”,以“吾政府曾屡加申明采取不抵抗政策,以静待国际公理正义之伸张与国联公正和平解决”的冠冕堂皇理由,主张妥协不愿抗日;甚至连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跟老师私奔的少女梅冷月也视恋人的爱国思想为糊涂。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如大学教授李昂、中学教员东方曙和极少数政府官员,如某警察管理处长、某教育所长,坚决主张抗日。对于H埠一边倒的投降主张,小说作者不禁大发感慨:
这一繁多悠久的种族、这一宇宙中间底壮观值得作为“黄帝子孙”的我们自己底爱惜和尊重、妊育着这一族类的这一大块被我们五千年来一代代的祖先底血液所培植出来的土地,也值得我们勤奋耕耘和忠心地守护——就像所有的动物都知道守护供它生息繁殖的窠巢一样。
但是当着一千九百三十年的一月底——也就是民国二十年*这里的时间显然有误,应为一千九百三十二年(民国二十一年)。旧历除夕将临的这几天,日本军队乘着攻陷双城底余威而驱兵直下H埠的时候,H埠的这些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双腿动物是怎样保卫他们底族类和巢穴啊?可耻啊!他们连一只乌鸦——被“人”骂为屌毛畜生的东西——都不如。他们竟企图着在敌人尚未到达H埠之前,就已将自己底窠巢双手奉献了。可耻啊!在禽兽中很少见到的、在“人类”中我们竟而见到了!那些“黄帝底子孙们”怎样在称斤论两地向敌人讨着好价钱,来出卖他们这些五千年来繁衍至今的族类!可耻啊!他们不但像一个逆子似地要出卖祖先遗留给他们供着生息繁殖的土地,并且连埋葬在这土地上里的祖先的骨骼,他们也都要一道上秤称着出卖给他们底敌人哩!可耻啊![1]
作者连用四个“可耻啊!”对投降派的愤慨溢于言表。毋庸讳言,《大风雪》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优秀抗战小说,反映了早年孙陵对东北故土何以迅速沦陷的深刻思考。小说主角之一杨鲤亭是沦陷区中国农民和商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杨鲤亭本是一个地道的山东农民,小时候曾经听父辈讲述过洋鬼子的故事,长大后却 “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走上了替洋鬼子卖命的汉奸之路。追根溯源乃是从祖辈、父辈那儿承袭下来的中国农民重现实、求实用的深层心理结构在作怪,这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观。当个人面临生存危机时极易演化为狭隘自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国家民族利益的实用功利的处事原则了。这就难怪杨鲤亭在遇到妓女张桂花后一拍即合,迅速成为汉奸“伉俪”,毫无心理障碍地卑躬屈膝,唯财是取。因为借日本人侵占东北之机能够换来“官膏局长”的肥缺,比什么都实惠,至于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对个人并无实质损害,也就无所谓了。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杨鲤亭从祖辈身上继承下来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不但没有帮助他平衡极端情况下的变异心理,反而助纣为虐,让他开始了不辞辛劳的卖国敛财活动。
二
台湾另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东北籍抗日小说家是纪刚。纪刚,本名赵岳山,满族,1920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的一个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942年毕业于沈阳“盛京医科大学”(亦称辽宁医学院)。早在大学期间,纪刚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他的处女作《出埃及记》,发表在东北伪满时期的《新满洲》月刊上,小说以古犹太人出逃埃及来暗喻东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三省的暴政。在日本鬼子横行东三省期间,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足见纪刚先生超人的勇气和胆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年17岁的纪刚眼看日寇全面侵略中国的野心极度膨胀,再加上家乡东北沦陷后的严峻时局,遂做出了奉献生命的决定,加入了抗日地下组织“觉觉团”,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现地抗战”,曾一度被捕入狱,因抗战胜利而幸免一死。1949年赴台湾行医,为台南市儿童专科医院院长。
纪刚的《滚滚辽河》与王蓝的《蓝与黑》、潘人木的《莲漪表妺》、徐锺佩的《余音》同被誉为台湾的所谓“四大抗战小说”。但在我看来,只有《滚滚辽河》算得上真正意义的抗日小说作品,其余三部作品不过是以抗战为背景、以叙写爱情婚姻或家庭伦理为主的小说。《滚滚辽河》的创作始于1946年,曾四易其稿,于1969年始完成这部长达45万字的鸿篇巨著,前后历时23年。小说于1969年8月12日起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连载后,立即轰动全岛,读者竞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该书于1970年获得台湾中山文艺奖。又因其深刻感人的文字功力,长销不衰,创下18年内印刷48次的佳绩,堪为台湾小说印刷次数之最。
小说以作者青年时代在东北从事地下抗日活动的切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地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日本军事侵略当局及其傀儡政权“满洲国”的历史过程。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将地下抗日活动与特殊时代的爱情故事双线交织,彼此呼应,演绎了一幕幕抗侮御敌献身祖国的感天动地的壮烈情景和缠绵悱恻自我牺牲的爱情故事。
“我”(小说采用作者真名“纪刚”)是一个正在沈阳“盛京医科大学”读书的大学生,“七七”事变后在全民族抗战的声浪中,东北各大专院校纷纷秘密结社开展“反满抗日”活动,“我”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觉觉团”。在这个“现地抗战”的地下抗日组织中,由“省方”负责人、书记长、社长等组成了严密的领导架构,“我”则是负责若干个地方秘密工作的督导员。“觉觉团”里的众多“同志”遍布在日伪各级机关、军警政单位和学校、医院等,都在秘密潜伏开展地下抗日工作。当“觉觉团”组织被日伪军警破获,“我”和许多同志不幸被捕后,“我”在狱中采取了自杀、绝食等各种抗争手段,使敌人无可奈何,最后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但由于国共内战的爆发以及国民党地方当局对抗日志士采取不公正态度,“我”不得不离开故土逃往青岛,最后背井离乡到了台湾。
诚如作者所言,“从工作故事言,感情故事是它的兴趣线,从感情故事言,工作故事是它的时代背景”,如果只写上述抗日反满故事真实固然真实却只有历史价值,且引不起读者兴趣,于是,作品虚构了“我”与孟宛如、黎诗彦两位女性的爱情纠葛故事,这两位性格各异但都美丽动人的女性,都是“我”“似曾爱过而又未尝爱过的两个女孩子”,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幸福和安全,“我”不能不割断情丝,全身心投入现地抗战工作中,以致引起两个女孩的误解,最后一个“琵琶别抱”,一个“让给了朋友”。这条贯穿始终的爱情线,写得既纯洁高尚,又婉约动人,的确给作品增添了许多亮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这也是《滚滚辽河》问世后即获“中山文艺创作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后大陆去台作家的许多抗日小说通常要捎带着尖刻批判甚至恶毒攻击共产党,《滚滚辽河》对战后东北收复失地过程中,国共双方军队的冲突也有所描叙,且基于作者的政治立场,对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否定的,但相较于同时期的台湾的其他抗日小说,应当说,《滚滚辽河》的作者对中共的批评还是比较克制和理性的,且对国民党某些接收高官的腐败行为也予以隐晦揭露,作者真实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于国家民族陷入分裂的一种焦虑和失望,其晚年在谈到《滚滚辽河》出版后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再写小说时吐露了心扉:“因为书中有几个问题折磨了我的后半生。那就是:‘为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又有军阀割据?为什么北伐统一全国,又有外敌入侵?为什么抗战胜利又有国共内乱以致国家分裂?’近百年来,中国青年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的鲜血与生命,够多够多够多的了,国家民族为什么依旧是残破、混乱、贫困?原来是‘现代中国人’出了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文化’出了纰漏。”[2]652作者声言创作《滚滚辽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在“华美经济及科技发展协会1987年年会”上的讲辞中作者谈到了写作动机:“我写‘辽河’,只是忠实地将那个时代青年的‘思想言行’纪录出来,并没有故意把什么‘意识观念’包装进去,当我以研究者的立场分析‘辽河’时,才发现觉觉团弟兄们的行为动力——一方面是历史环境的驱使;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实践。他们所实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是:‘小我与大我的合一,个体与群体的共命’。换句话说,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两相关注’,或者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交互界定’。再换句话说,就是‘内圣外王,互为主体’……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龙骨,是龙的文化的中枢神经系统”[3]。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作者晚年甚而公开表达了这样的愿望:“祈盼国共两党都能埋葬了过去历史上错误的斗争恩怨,重新开始,真诚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做出贡献”[2]651-652。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台湾的绝大部分抗日反共小说都不可能在大陆出版,唯有《滚滚辽河》的前28章(全书共36章)曾于1995年2月由延边人民出版社以《葬故人》为书名在大陆出版。
三
台湾东北籍作家中,田原是创作成果最丰硕的作家,先后出版了30多部小说。田原(1927—1987),本名田源,字慈泉,原籍山东潍县,幼年随父辈移民关外,曾三次流落长春市及松花江畔的郭尔罗斯旗。14岁从军抗日报国。1950年赴台,担任黎明文化公司总经理等职。其小说大多取材于早年的东北抗战经验,反映沦陷区的社会情境。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这一代》(1959年)、《古道斜阳》(1965年)、《大地之歌》(1968年)、《松花江畔》(1970年)、《北风紧》(1971年)、《青纱帐起》(1971年)、《我是谁》(1972年)等,短篇小说集《泥土》等。
田原的作品数量较多,笔者因搜看不全,只对其中描写地下抗日工作的两部作品进行评析。长篇小说《我是谁》叙写东北青年吴铁从一个落魄青年学生成为机智勇敢的抗日特工的成长过程。从吉林王府驿来到山东济南求学的青年学生吴铁因欠交房东的租金,屡遭房东夫妇的责难甚至辱骂,却赢得房东已出嫁而回娘家探亲的女儿的好感,两人暗度陈仓发生恋情,却不幸东窗事发被房东逮着奸情捆送警察局处置。警察局的国民党地下特工屠警官发现吴铁是一个具备特工资质的东北青年,便悄悄将吴铁释放并送他到杭州接受特工训练,之后被秘密派回东北从事搜集日本关东军及伪满政权的重要军事情报工作。吴铁以报馆记者的身份为掩护,利用报馆同事、大汉奸秦子玉(伪满政权总理张景惠秘书)女儿秦燕对他的爱恋,伺机出入并打入秦府,刺探到许多重要情报。最后,当日本特工秦燕发现她的恋人竟是重庆方面的情报人员,准备斩断情缘作生死搏斗时,潜伏在报馆及秦府的国民党地下人员紧急出动解围,将秦燕秘密绑架送出东北。吴铁也完成了在东北敌占区的地下情报工作,准备接受新的任务。这篇小说与同时期台湾众多反映国民党在东北地下工作的同题材小说一样,大量情节描写的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抗日主题几成为衬托爱情故事的背景,这与同时期大陆同题材抗日小说难得涉及爱情内容,或淡写爱情故事形成较大区别。
田原的中篇小说《北风紧》亦是描写地下特工比较有意味的一部作品。北平城长安西街增福巷里,以国民党地下特工李大年、魏荑这对假夫妻和抗日青年王玉虎兄妹、抗日游击队司令刘黑子为一方,与汉奸头目季宝轩、伪警察所所长胡长素为对手之间的斗智斗勇。这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较鲜明,李大年外表的儒雅与内心的沉着机智、魏荑的深藏不露与关键时刻的刚毅绝决、刘黑子的粗鲁无谋、胡长素的阴险狡诈以及王大娘的热情直爽、春英的天真烂漫都刻画得比较生动传神。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特别是地下特工假夫妻的叙事模式在台湾同类小说中比较少见,憾未充分展开这一特殊情节构筑的艺术魅力。
四
梅济民是台湾东北籍作家中少小就离开东北赴台的作家。梅济民,男,1937年生于黑龙江绥化县,1943年随祖父母赴台。台大中文系毕业后留任助教。1955年因“文字为有利于叛徒之宣导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7年,1974年恢复自由。代表作散文集《北大荒》(1968年)、《长白山夜话》(1978年),短篇小说集《牧野》(1970年)、《蓝色的玫瑰》(1977年),长篇小说《北大荒风云》(1980年)、《西伯利亚的钟声》(1981年)、《哈尔滨之雾》(1983年)、《长白山奇谭》(1990年)等。
梅济民的抗日小说有着比较浓郁的反共色彩,也许是被早年“文字为有利于叛徒之宣导等”罪名所震慑,其后期创作的抗日小说有意加重反共内容,多少隐含着为自己洗刷罪名的意图。长篇小说《北大荒风云》是半部抗日小说,前半部为抗俄小说,后半部以抗日为主,末尾为反共内容。
小说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朝阳大学、冯庸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高校的一批东北籍大学生,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毅然从军,回到北大荒故土参加救国军,先后抗击入侵东北的俄军、日军。小说共67节,从第28节开始,在俄军退出东北后转而叙写大学生们从搜集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情报入手开展抗日活动。北洋工学院学生李纯为便于刺探日军情报转学到日本人办的旅顺工大,在这里他很快物色到猎物——日本关东军高等战略参谋渡边律三大佐的独生女渡边千慧子。渡边千慧子是个富有正义感的纯情女子,她和母亲都对日军的侵华行为强烈愤慨。怀着对苦难中国的同情和对李纯真挚的爱情,渡边千慧子多次主动提供关东军的秘密军事情报。李纯被渡边千慧子的真情所感动,两个敌对阵营的年青人假戏真做成为真正的恋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愤怒至极的渡边夫人竟直接打电话怒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渡边千慧子则干脆与李纯结为夫妻,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在母亲被日本特务机关以反战不法的罪名逮捕入狱后,为表达愤慨和抗议,渡边千慧子只身在哈尔滨车站月台刺杀关东军特务机关长田中奉喜大佐,其父渡边大佐为此切腹自杀。李纯为完成爱妻的遗愿,进入国际医院充当清洁夫,伺机将在医院疗伤的田中奉喜击杀。一对异国青年以鲜血和生命浇灌了正义、和平和爱情之花。
凭着智慧和勇敢,大学生们以各种巧妙方式打击日本关东军。在嫩江大草原,北大学生赵玉琴、田慧娟和清华学生赵志伟带领5名绿林好汉组成的一个反奸战斗组,与关东军战略情报参谋本田昭惠大佐率领的一支由22名日军化装为牧人的情报队斗智斗勇,最后将这支企图前往策反蒙古部落的日军消灭;在哈尔滨,主要由大学生组成的抗日血盟团潜伏关东军俱乐部四周,狙击了日军10多名高级军官,连关东军头号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也差点丧命;在奉天城,为营救被捕入狱的抗日英雄苗可秀同学,东北大学教授于致远和大学生们联络绿林好汉深夜潜入日军兵营解救了200多名抗日志士;在长白山深处,大学生们运用智慧用雪崩战术埋葬了入侵的日军队伍。
这半部抗日小说的诸多情节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作者着意夸大抗日大学生及其救国军的机智神勇,突出日军的残暴和无能,如嫩江大草原,救国军以8人(其中还有两名女性)之力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22名强悍的日军消灭;北大学生王敬恒只身潜入日军营区成功刺杀日军师团长长野建胜少将,这些都令人难以置信。小说结尾对苏联红军(小说称俄军)进军东北和中共在东北的土地政策的批评带有诸多主观偏见,故意夸大其负面效应,许多细节描写亦显见作者对抗战胜利后东北政治情形的不了解,如说中共派来接收东北的是来自陕北的新四军,作者显然把新四军当成中共唯一军队,而不知道八路军才是中共抗日军队的主力,且新四军的活动范围并不在陕北。小说艺术上的缺陷也比较明显,除了情节的过分虚构、部分情节有违历史真实外,作者不时穿插抒情段落,可谓情节不够口号凑,诸如“亲爱的中国呵!苦难的中国呵!愿你赶快强大起来吧!”“中国!多难的中国啊!北大荒!重重灾祸的北大荒啊!”“强大的睡狮,醒来了!醒来了!”之类抒情口号比比皆是。显见作者因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斗争实际,仅凭想象和虚构创作抗战小说,不免处处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梅济民的中篇小说《五千公里雪山大逃亡》(1968年1月18日至28日连载于“新副”)是一篇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抗日小说。小说主人公小原义郎是一个喜爱写诗的日军士兵。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驻守中俄边境的五万多日军担心向俄军投降后会被押解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于是在军官们的秘密策划带领下企图由大小兴安岭经长白山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最后到达韩国的釜山渡海回国。可是在五千多公里的逃亡路上,这些战败的日军官兵既要躲开俄军的封锁,又要克服缺少补给的饥饿和险恶的大自然环境的阻扰,其艰难和狼狈可想而知。小说通过小原义郎的所见所感,把昔日不可一世的武士还原为普通人,对他们陷入绝境中的悲惨境况细加描摹:有的毙命在俄军的枪口,有的跌入雪山深谷魂断异乡,有的精神错乱而自杀,更多的人饥饿难忍吃了太多的树皮后浮肿难行痛苦死去……五万多逃亡者最终安全抵达终点的不到一百人。
小说既对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径加以谴责,又对特殊境况下普通日军士兵的悲惨命运给予同情,并由此反思侵略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呼唤世界和平:“我们生命被剥夺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去剥夺别人。”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当然属于小说作者,如果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军人都有此清醒认识,也许今天的日本对于当年那场战争的反省会有不一样的情形。因此,我们毋宁相信此乃“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出于作者善良的主观意愿。
五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赵淑敏是台湾东北籍作家中创作抗日小说数量少却在海峡两岸产生较大影响的女作家。赵淑敏笔名鲁艾、述美、赵禾珠,籍贯黑龙江肇东,1935年生于北平,1949年随父母赴台。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任教。创作文类以散文、小说为主。其创作的反映“九一八”后东北人民抗日的长篇小说《松花江的浪》(1985年台湾《中央日报》连载),是台湾抗日小说中少有的无反共内容的作品。
小说塑造了一位东北抗日青年抛妻别子矢志抗日最后英勇牺牲的感人形象。笔名“高亮”的东北青年高铁屏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在省城,他以“高亮”的笔名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文章,引起敌特注意。“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潜回乡下,秘密联络并改造当地土匪成为抗日武装,多次抗击日寇,身陷危境几乎丧命。武装抵抗失败后,他先后流亡到北平、重庆等地,继续用笔宣传抗日主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受组织派遣,高铁屏以商人身份又潜回东北从事“现地抗日”工作,不幸被捕,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不果,将其残忍杀害。小说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通过“高亮”侄儿高金生的视角将“老叔”对自己的言传身教、“老叔”和他的女同学江心怡之间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老叔”舍小家为国家的抗日热情等都描写得十分传神,尤其是在作品人物对情感的细微体验以及东北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细节,东北人重情义、热情豪爽等地域人物风情的描写上,充分发挥了女性作家情感体验深刻、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等特长,是一部富有东北风情的台湾抗日小说的优秀作品。大陆学者袁良骏甚至认为《松花江的浪》在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内容、气势、规模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上都超越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8]。
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严重对峙的状态,台湾东北籍作家的抗日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长期不为大陆读者所知晓。近几年随着两岸紧张关系的缓和,经贸文化交流的热络,笔者才有机会阅读到相关作品并通过本文作初步详介。笔者虽尽力搜阅亦难免挂一漏万,期待学界的批评并进一步开展研究。
[1] 孙陵.大风雪[M].台北:拔提书局,1953:155.
[2] 纪刚.滚滚辽河[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3] 纪刚.临水溯源——谈《滚滚辽河》的来龙去脉[J].联合文学,1987,4(6):76.
[4] 田原.我是谁[M].台北:皇冠出版社,1972.
[5] 田原.北风紧[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
[6] 梅济民.北大荒风云[M].台北:当代文学研究社,1983.
[7] 赵淑敏.松花江的浪[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
[8] 袁良骏.评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艺术[J].文史哲,1996(4):59.
Review of Anti-Japanese Novels Written by Taiwanese Writers from Northeast Mainland
CHEN Ying1,2
(1.Taiwan and Mainl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2.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17,China)
Some northeast writers moved to Taiwan with Kuomintang in 1949. With their love of homeland and hatred of Japanese invaders,they wrote novels about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ctivities. Filled with sincere emotions,these anti-Japanese novels cover various writing styles and rich information. Showing strong local flavor,these novels are mingled with some anti-communist sentiment more or less. Among them,TheBlizzard,TheRollingLiaoRiver,WindandCloudoftheGreatNorthernStorm,WavesofSonghuaRiverare some of the best.
Taiwanese Writers from Northeast Mainland;Anti-Japanese Novel;TheBlizzard;TheRollingLiaoRiver;WindandCloudoftheGreatNorthernStorm;WavesofSonghuaRiver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6.027
2015-07-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0YJA751011);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果。
陈颖(1962-),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博士。
I206.7
A
1001-6201(2015)06-0140-06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