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教学“慢一点”,“示错究错”做起来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为例
2015-03-22河北任丘华北石油机关中学平同茹
☉河北任丘华北石油机关中学 平同茹
解题教学“慢一点”,“示错究错”做起来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为例
☉河北任丘华北石油机关中学 平同茹
近读专业刊物,关注到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孙朝仁先生关于“慢教育”的系列文献,笔者受益颇多.作为一种实践跟进,最近有机会执教“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课,立足于“慢教育”的理念追求,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究错、有效用错、追求无错的数学体验.现将课堂中的几个重要教学片断梳理如下,并教后反思,供研讨.
一、教学片断及分析
课堂片断1:究错——这样做为什么不对
题目:(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02页)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25个,或制盒底40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
(学生尝试进行独立思考,笔者通过巡视及关注弱势学生,收集典型错误或问题答案,并制成选项的形式,供学生进行究错)
设用x张铁皮做盒身,y张做盒底,可以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
师:请大家作为数学“医生”,诊断为什么这样做不对.
生1:A答案的方程(2),把x和y分别当成了盒身与盒底的个数.
师:一语道破!在列方程时,首先明确所设定的未知数的含义.
生2:B答案的方程(2),混淆了铁皮张数与盒身、盒底的个数的关系.
师:一针见血!那么铁皮张数与做成的盒身个数及盒底个数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3:盒身(底)个数=铁皮张数×每张铁皮能做的盒身(底)的个数
师:很好!也就是成品的总数量=原材料的总张数×每张原材料能做的成品个数.
生4:C答案的方程(2)中的25x和40y分别表示盒身的个数与盒底的个数,不能在题中找到它们的和,因此这样列不出来.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同意)
生5:老师,我不同意,C答案的(2)能继续列出来,25x+40y表示所有的盒身与盒底的个数和,应该等于3× 25x.
(教师在学生5讲完后,画出来示意图)
(学生恍然大悟)
生6:从老师画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来盒底是盒身的2倍,D答案中的方程(2)应该是2×25x=40y,这个答案弄错了倍数关系.
师:对于D中的错误,老师感觉有的同学不只是弄错倍数关系的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是审题时,根据两个盒底与一个盒身配一套这句话,(边讲边在题目中画出“两个”二字)就机械地在盒底前面乘以2,这种解题方式非常不可取,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例片断解读:出示题目后,笔者没有按通常的模式由优秀生快而准地说出正确答案,而是注重课堂观察,呈现学生们的典型错误,将课堂生成资源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全体同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究错平台,通过此平台,那些顺利写出正确答案的同学不做冷眼旁观者,而是饶有兴致地走到题目深处去研究他人错误产生的原因,从多角度、多层面对题目进行剖析,借助他人的错误警醒自己.这种慢下来的驻足究因,不会使出错者出现假订正现象,而是引导出错者在理解了“我为什么这样做不对?”之后,自然而然地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对错误进行真订正.事实上,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出错的同学不断地发出“噢!明白了”顿悟的声音,然后进行了自主订正,究错效果非常好.
课堂片断2:用错——你的错误,大家的财富
师:既然A、B、D三个答案都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那么在保留这些答案的前提下,试着改改题目使这些答案成为正确的.
生7:我认为适合答案D的题目最好改,应该改成“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40个,或制盒底25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
师:看来是个底大身小的盒子,非常好!
生8(抢答):适合答案A的题目“用白铁皮做罐头盒,做盒底的铁皮是做盒身的铁皮的2倍,现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
生9:适合C的题目为“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25个,或制盒底40个,现做成的盒底、盒身的总数为36个,且做盒底的铁皮是做盒身的铁皮的2倍,问:做成的盒底、盒身各多少个?”
师:以上同学都能紧紧抓住等式及各式的关系,正确地还原题目,说明能准确地理解各未知数及代数式的含义.这要感谢刚才出错的同学,正因为你们的错误,才让大家学到这么多,你们的错误,大家的财富!
课例片断解读:究错后,笔者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进一步借助错误资源,进行拨乱反正,要求学生为错误答案编出正确的题目.毫无疑问,此过程训练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能力,培养了数学基本素养.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优秀生的抛砖引玉,带动了中等生创新性思维的灵动,弱势生也没有出错的羞愧感,而是为自己的错误发挥了作用而自豪,这样为以后打开他们的心扉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课堂片断3:无错——给你力量,你一定不会错
问题改编: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25个,或制盒底40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36张白铁皮,设做成的盒身x个,盒底y个,且正好配成套,可以列出哪些等量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我们采取特别的回答方式,由小组长推荐本组中做原题时出错的同学来回答,前提是要坚信这位同学一定能做出来!
(小组长们热情满满,纷纷推荐各组的弱势生,“老师,我相信我们组甲同学(暂时这样称呼)一定能做出来!”“老师,我相信我们组乙同学能做出来!”……被推荐的同学有的犹豫,有的跃跃欲试,最后选定了四名弱势生来完成)
师:不经老师任何引导能列出的,可以坐下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
(生10坐下开始列方程)
教师第一步引导:x、y分别表示什么?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停顿片刻,生11坐下开始列方程.还有两位,仍然有些犹豫)
教师第二步引导:x、y分别表示盒身、盒底的个数,那么用来做盒身、盒底的铁皮张数如何表示呢?它们都满足什么关系呢?
(生12、13同时坐下开始列方程)
教师总结:这几位同学在小组的支持下,获得信心和力量,经过独立思考把题目准确地完成了,这说明你们很有潜力,同时也说明信任和支持是力量的源泉,大家以后要多多互相给出力量!
课例片断解读: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1)一节课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最大化地得到培养、提高?(2)作为完整的一节课,反馈和评价如何体现?(3)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仅仅是共同完成一件任务吗?基于以上思考,在这一环节,笔者将这些进行了有机结合,从直接设元变成间接设元(培养了发散思维),利用同伴间的鼓励和支持(发挥了小组合作作用),由引导弱势生巩固前面两个环节的成果进行提问式引导(挖掘了弱势生的学习潜能和信心),更重要的是笔者在此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真正体现了“慢教育”的涵义.
二、教后反思
1.向学生传递“出错不可怕”的思想认识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数学的一个特征就是“一步一步向上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新知识、新约定、新定理的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时究错就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有效究错的关键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怕错的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暴露错误,这样才有机会变错误资源为有效资源,使错误成为学生共同成长的财富;其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错能进一步提升错误的价值,从而变废为宝,用错后,不但优秀生和中等生的认知和思维得到提高,弱势生也能深深地感到自己的错误的价值.这样,弱势生不逃避错误,中等生不无视错误,优秀生不鄙视错误,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真正和谐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
2.从“简单纠错”到“深度究错”
一是接受“这样做对”的结果;二是理解“这样做为什么对”的原因;三是分析“那样做为什么不对”的成因.三个层次大致对应弱、中、优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前两个层次纠错是治标不治本的水平,是“假”纠错,“真”纠错是要厘清“为什么那样做不对”,称之为“究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纠正错误认知和错误经验,否则只能是对错误暂时的掩盖,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达到“究错”治本的第三层次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新、旧知识真正顺利对接.本节课中,笔者引领学生进行了第三层次的纠错,不但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这样做是错的,还进行了归因分析,即这样的错是怎样导致的,是题意理解有错,还是储备知识有错,还是思想方法不科学等.这种究错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人人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1.邱广东.慢教育的“冷”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4(1).
2.钱卫江.做好错例点评强化正向引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4(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