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
2015-03-21张驰
张 驰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071000)
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就是中耳炎,其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与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痛、鼓膜穿孔、耳内间歇或长期流脓等,很可能导致颅外、颅内的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1]。临床上对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视,为探讨其治疗方法,本文选取30例中耳炎患者资料开展研究,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0月之间我院收治的中耳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7~56岁,平均38.7岁;左耳11例,右耳16例,双耳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10例,设为Ⅰ组,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科显微镜检查显示有内陷袋形成于骨膜紧张部或松弛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0例,设为Ⅱ组,主要症状为鼓室内或外耳道有脓性液体与耳痛,体温升高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例,设为Ⅲ组,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与耳痛,耳内镜检查显示鼓膜有程度不同的内陷,呈淡黄色,气骨导差>15dB,患者均光锥变短,有药物治疗史且反复发作,骨导听阈<35dB,Ⅰ组、Ⅱ组骨导听阙<4OdB。
1.2 方法治疗三组患者原发病的方法如下。
1.2.1 患者在显微镜与耳内镜下完成鼓室形成术,行气管插管全麻。
1.2.2 用3%的H2O2清洗及擦净患耳内脓性液体,或用吸管吸净,滴耳则使用0.3%的氧氟沙星滴耳液,成人1次6~10滴(儿童减少),挤压患耳,10~15min内保留原液,使其在中耳腔充分深入并发挥作用,每日2~4次,共7d,为预防感染将抗生素静脉滴注3~5d。
1.2.3 显微镜与耳内镜下做骨膜置管术,术耳的常规消毒使用医用消毒酒精,鼓膜表面局部麻醉则使用10%的丁卡因,耳内镜下将骨膜常规切开,吸除鼓室内分泌物,将通气管的一端用麦粒钳夹住于切口内放置,并用钩针适当调整通气管,至通气管有适当松紧,可固定于骨膜切口处,吸净鼓室内渗液。为预防感染术后口服抗生素,3个月内保留通气管,且禁水入耳。7d后检查通气管,查看其位置与引流通气正常与否,并复查听力[2]。
2 结果
Ⅰ组患者行伴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术3例,完壁式乳突成形术7例,术后复发2例,术后患者听力提高并不显著。Ⅱ组患者体征改善明显或消失,鼓室内渗出少量脓性液者1例。Ⅲ组患者手术均于5~10min内完成。
3 讨论
一般听力下降、局部疼痛等症状都是由中耳炎引起的,它不仅仅能引起以上病症,也还会导致发热、头疼等一系列全身的症状。胆脂瘤型中耳炎病发率较高,可使中耳内部结构及周围颅骨被破坏,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并发症且听力下降,儿童患者因抵抗力差,预后效果并不理想[3]。
主要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也是中耳炎症的一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主要病变发生在鼓室,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差,所以儿童发病率较高。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常会有鼓室内有脓性液体、耳痛等症状,并且儿童患者体温比较高,不及时进行治疗的患者容易引发面神经麻痹等颅外并发症以及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因此必须针对于相应的病因及时的采取治疗方式并消除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常常会耳闷、听力下降等,且鼓膜内陷。目前的治疗中主要利用鼓膜置管术,可改善中耳通气,预防由鼻咽分泌物进入到中耳引发中耳內渗出液集聚。相关资料显示,采用鼓膜置管后,通过鼓室内外压力平衡来使中耳内各种细胞分泌的作用降低,使渗出液不至产生过多。为克服过去手术因为外耳道官腔小以及在手术时视野相当局限等问题,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显微镜和内镜下手术,使手术顺利且方便操作,降低损伤。
中耳炎有多种症状,多由其他病变造成,有不同治疗方法,医师应分析辅助检查结果与患者症状,使早期确诊率提高,有效治疗患者,缩短康复时间。
[1]梁忠,杨湘宁,刘俊捷.鼓膜2次穿朝灌洗经耳鼓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13(19):618.
[2]刘世英,汪吉宝,余青松,等.分泌性中耳炎致鼓膜穿孔一愈合反复发作8例报告[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12,10(1):31 -32.
[3]张俊杰,张亚路,何平,等.鼓室置管术及相关处理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50例狮[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9(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