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芥连翘汤治疗耳痛验案6则

2014-04-15蒋健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耳痛荆芥白芷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荆芥连翘汤治疗耳痛验案6则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耳痛 荆芥连翘汤 验案

耳痛之症最早可追溯至《灵枢·厥病》:“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耳痛认识颇详,其在《辨证录·耳痛门》中述道:“人有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耳内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人有耳中如针之触而生痛者,并无水生,止有声沸,皆云火邪作祟,不知乃肾水之耗也”;“人有不交感而两耳无恙,一交接妇女,耳中作痛,或痒发不已,或流臭水,以凉物投之则快甚,人以为肾火之盛,谁知是肾火之虚乎”。由此可见,耳痛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则肾亏、气血两虚,实则风热邪毒、痰瘀内阻,或有虚实夹杂。

荆芥连翘汤出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五》,系由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桔梗各等分,甘草减半组成,主治肾经风热之两耳出脓以及胆热移脑之鼻渊。古人评价此方:“治两耳肿痛神效。”数年来,笔者临床遭遇耳痛实证投之辄效,始知此方名不虚传。因念及知此方者甚少,有必要介绍如下,不可独自窃喜。

1 验案举隅

1.1 耳痛并颌下淋巴结肿痛

赵某,女,53岁。2006年11月24日就诊。

主诉:两耳疼痛月余。1年前因乳腺癌接受手术和化疗以来,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头痛,易自汗,经中药调理后已愈。刻下两耳疼痛已有月余,右上腹刺痛,大便欠通畅。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素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耳痛(风热阻窍、瘀毒内蕴)。治以清疏风热、活血止痛,予荆芥连翘汤加减,处方:

荆芥12g,连翘12g,防风12g,当归30g,川芎15g,白芍30g,柴胡12g,枳壳12g,黄芩12g,山栀12g,白芷12g,桔梗10g,甘草10g,延胡索30g,瓜蒌皮40g,虎仗30g,桑叶30g。7剂。

二诊(12月1日):耳痛昨日止,右上腹不痛,大便较为通畅,舌脉同前。再予原方10剂以资巩固。后随访再无耳痛发生。

按:本案耳痛伴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此乃瘀毒内蕴,痹阻络窍,复感风热,壅滞耳窍,不通则痛。方中荆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柴胡、枳壳理气通窍;桔梗引药上行;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当归、川芎、延胡索活血止痛;瓜蒌皮、虎杖、桑叶一则疏风泄热,二则能通大便,使热下泄有道。全方集疏风、清热、解毒、活血、理气、通窍为一体,证治相合,诸症悉平。

1.2 耳带状疱疹

金某,女,58岁。2013年12月13日就诊。

主诉:右耳疼痛将近4月。3年前曾罹患带状疱疹,发于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处,带状疱疹愈后遗留神经痛至今,疼痛逐渐由面部向耳后转移,并逐渐出现明显的右侧耳后颈动脉搏动声(听诊器)。曾于沪上某知名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行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曾服用过各类止痛西药、中药及藏药,皆告罔效。刻下自觉右耳刺痛明显,伴有明显耳后颈动脉搏动声(听诊器),疼痛严重,影响睡眠,需服用止痛药方能入睡。舌淡红、苔薄,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诊断:耳带状疱疹,耳痛(瘀毒内蕴)。治以解毒、化瘀,予荆芥连翘汤加减,处方:

荆芥12g,连翘30g,防风12g,当归15g,川芎40g,白芍15g,柴胡12g,枳壳12g,黄芩12g,山栀12g,白芷12g,桔梗12g,甘草9g,炙乳没(各)15g,五灵脂15g,全蝎粉2g(吞服),蜈蚣粉2g(吞服),水蛭粉2g(吞服)。7剂。

二诊(12月20日):服上药后,右侧耳痛几止,耳后颈动脉搏动声减弱,服中药期间未服用止痛西药。舌脉同上。续原方14剂。2013年12月31日随访:诉二诊药后诸症改善明显,右耳痛已止,耳后颈动脉搏动声亦减轻六七成左右。

按:本案为耳带状疱疹,其病机一般为瘀毒内蕴。荆芥连翘汤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甚为对症。因患者病势顽固,且耳痛程度严重,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连翘、川芎用量,另配炙乳没、五灵脂、全蝎粉、蜈蚣粉、水蛭粉,意图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区区7剂,三年顽疾,十去八九。

1.3 耳痛并咽痛、舌痛

李某,女,64岁。2014年1月28日就诊。

主诉:两耳疼痛月余。耳痛多为刺痛,呈持续性发作,伴有满舌痛、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头冷痛。平素睡眠欠佳。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诊断:耳痛(热毒、瘀血阻窍)。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予荆芥连翘汤加减,处方:

荆芥12g,连翘15g,防风12g,当归12g,川芎15g,柴胡12g,枳壳12g,黄芩12g,山栀12g,白芷15g,桔梗12g,甘草9g,黄连9g,夜交藤30g。14剂。

二诊(3月4日):因春节停诊,迟至今日复诊。诉服上药后耳痛即止,舌痛、咽痛有所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黄连9g。7剂。3月11日随访:耳痛未再复发,舌痛大减,咽痛减而未尽。

按:耳为七窍之一,七窍内在相通,耳咽通过咽鼓管相通,故耳痛与咽痛常可相兼而病。本案患者耳痛为刺痛,提示瘀血内阻;又咽喉红肿疼痛、满舌痛、口干,提示热毒内侵。瘀血热毒互结,羁留耳咽。荆芥连翘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证对应,药到病除。

1.4 耳痛并咳嗽咳痰

薛某,女,68岁。2012年1月13日就诊。

主诉:咳嗽咯痰两耳疼痛2月。慢性咳嗽2年余,近2月来,咽痒咳嗽连及两耳疼痛,咯痰色黄,时而口苦。舌淡红有齿痕、苔薄,脉细弦。诊断:咳嗽,耳痛(痰热阻窍)。治以疏风清热、止咳化痰,予荆芥连翘汤加减,处方:

荆芥12g,连翘12g,防风12g,当归12g,川芎12g,枳壳12g,黄芩30g,山栀12g,白芷12g,桔梗12g,甘草12g,百部15g,白前12g,紫菀30g,款冬30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7剂。

二诊(1月20日):服药数剂耳痛即止,咳嗽减半,唯仍咽痒有痰,舌脉同上。原方续服14剂。之后耳痛未再作。

按:本案患者有长期慢性咽痒咳嗽病史,耳咽相连,或为咽病波及耳窍发为耳痛。从其咯痰色黄,时伴口苦可知,本病病机当属痰热内蕴。荆芥连翘汤疏风通窍、清热解毒,唯恐其清热化痰止咳之力有所不逮,故加蒲公英、鱼腥草、百部、白前、紫菀、款冬。全方紧扣痰热内蕴之病机,再加清热解毒止咳之品,药仅数剂,耳痛即愈。

1.5 耳痛外感后复发加重

王某,女,57岁。2013年4月12日就诊。

主诉:右侧耳内疼痛2月余,加重3周。近2月来右侧耳内疼痛,3周前感冒后,右耳痛加重并伴有肿胀感。刻下查体见右耳内红肿,无渗出液及流脓。平素自汗较甚,多集中于面部、胸背部及大腿根部。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诊断:耳痛(风热阻窍)。治以疏风清热,予荆芥连翘汤,处方:

荆芥12g,连翘15g,防风12g,当归12g,川芎12g,柴胡12g,枳壳12g,黄芩12g,山栀12g,白芷12g,桔梗12g,甘草12g。7剂。

二诊(4月26日):上药服数剂耳痛即止,自行停药。唯自汗未见明显改善,调治自汗。

6月7日诊:近日不慎外感后,右侧耳痛又起,但诊查耳内无明显肿胀。自汗,时有胸骨后疼痛,气短,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再予荆芥连翘汤加减,4月12日方加白芍12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麻黄根12g、桂枝12g、丹参30g,14剂。

6月28日随访:耳痛止,气短、胸痛、自汗减而未尽。

按:本案患者素有耳痛,两次于外感后加重。荆芥连翘汤本有疏散风热之功且其力较强,投之即效,再投再效,足可见荆芥连翘汤之神。原方以外药物均为随证所加。

1.6 耳痛并头痛

冯某,女,64岁。2013年6月4日就诊。

主诉:左侧后脑勺及太阳穴处疼痛1年余,近3月头痛牵连及左耳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口臭。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诊断:头痛,耳痛(火热上炎)。治以疏散风热、清泻胃火,予荆芥连翘汤合清胃散加减,处方:

荆芥12g,连翘15g,防风12g,当归12g,川芎50g,柴胡12g,枳壳12g,黄芩12g,山栀12g,白芷12g,桔梗12g,石膏15g,黄连12g,生地12g,丹皮12g,升麻12g,全蝎粉2g(吞服)。7剂。

二诊(6月18日):上周因事未及时复诊,故停药1周。今诉药后耳痛即止,左侧后脑勺及太阳穴疼痛减轻,唯口干苦仍未减。舌淡红、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处方:川芎50g,全蝎粉2g(吞服),龙胆草12g,山栀12g,黄芩12g,当归12g,生地12g,泽泻12g,车前子15g,柴胡12g,桃仁12g,红花12g,川牛膝12g,青蒿12g,竹叶10g。7剂。

7月2日随访:耳痛不再。左侧后脑勺及太阳穴疼痛止,口干、口苦大减。

按:本案为头痛连及耳痛,并伴有口干苦、口臭,此多因风热入里,加之胃火上炎,热毒炽盛,阻滞耳窍所致。方用荆芥连翘汤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合用清胃散清泻胃火,另加全蝎粉通络以治其头痛。上药仅服7剂,耳痛戛然而止,头痛亦随而止。

2 体会

2.1 荆芥连翘汤蕴含针对耳痛常见病机的多种治疗原则在荆芥连翘汤方中,荆芥、防风疏风散邪(川芎、白芷亦有祛风作用),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荆芥、防风亦具协助清热解毒的作用),当归、川芎、白芷、白芍活血止痛(川芎、白芷亦具协助祛风的作用),桔梗、甘草利咽,桔梗、白芷尚具有排脓排痰作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通窍,这对耳肿痛的治疗十分有利。王清任《医林改错》有一方谓通气散,由柴胡、香附、川芎组成,治“耳聋不闻雷声”,笔者曾用其治疗耳鸣有效[1]。本方则有柴胡、川芎、枳壳,同样具有类似通气散的作用,况且还有桔梗宣肺利气,与枳壳配合可以升降气机,理气通窍。

综上,荆芥连翘汤全方蕴含了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痰利咽、理气通窍诸般治疗原则,适用于多种病因病机所引起的耳肿痛。正因为荆芥连翘汤药物配伍体现了“复杂干预”的精神,故可用于以上6病案多种病机同中有异的耳痛,能够治疗多种病因病机所致的实证耳痛,这是荆芥连翘汤最大的特点。

荆芥连翘汤全方构思严谨,七窍兼顾,选药周全,配伍精妙,一药多用,君可兼臣,使可充佐,组方非君臣佐使之疏松排列,乃集诸般治疗原则之严阵以待,多一味即是多余,少一味便是不足,不容随意加减。

2.2 荆芥连翘汤目标适应证分析本方原治肾经风热,推测因肾开窍于耳,其实无关肾经,凡风热上扰致两耳肿痛,皆可用之。

本方无疑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耳痛,但临床事实证明本方也可治疗内伤耳痛。如本文所举除了案5外,都属于内伤耳痛。案5虽是耳痛因感冒后加重,但在感冒前已然耳痛月余,是内伤耳痛在先,外感风邪加重耳痛在后。

对于风热上扰之耳痛,单纯疏风解表嫌力不够,故加连翘、黄芩、山栀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案1耳痛伴颌下淋巴肿大疼痛,案6耳痛伴有口苦口臭,对此类火热上炎者,正为适用。

本方原治耳痛且肿,提示有瘀血病机存在,故在清热解毒之外,进一步配合当归、川芎、白芷、白芍等化瘀止痛。假如本方只有疏风清热解毒而无活血化瘀止痛药物,恐事倍功半。案2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延及耳痛,其病机一般为瘀毒内蕴,本方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甚为对症。

耳为七窍之一,七窍内在相通,鼻病、咽病与耳病均可以互相影响并同时出现。如案4患者素患慢性咳嗽,咽痒而咳,咳则连及两耳疼痛,案3耳痛并有舌痛咽痛,即是此理。本方含有桔梗汤,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止痛、排脓的作用。假使耳痛与咽病有关,正可对症;即使耳痛并非与咽病有关,由于桔梗与白芷配合具有排脓(痰瘀)排痰作用,亦有助于消肿通窍而止痛。

鼻咽相连,耳鼻相通。当中耳发生炎症时,邪毒可从咽鼓管侵及鼻咽部或鼻腔,引发鼻部炎症[2]。本方除了能够治疗耳痛之外,还能治疗胆热移脑之鼻渊,亦出于此理。鼻渊也可致头痛、耳痛。本方中所用白芷正是治疗鼻渊之要药,除了解表散风以外,尚具有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作用。假使耳痛由鼻病引起,正可对症;即使耳痛并非由鼻病引起,根据七窍相通的理论,通鼻窍者即可以通耳窍,通则不痛。

2.3 荆芥连翘汤主治耳痛疾病范畴现代医学将耳痛分为原发性耳痛、继发性耳痛和神经性耳痛三类。原发性耳痛多由于耳部本身疾病刺激和压迫局部的痛觉神经末梢所致,如耳廓损伤、急慢性中耳炎、耳带状疱疹等;继发性耳痛多由邻近器官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耳部感觉神经反射所致,如鼻窦炎、牙周炎、扁桃体炎、腮腺脓肿等;神经性耳痛多由于分布到耳部的感觉神经病变所致,如三叉神经、耳颞神经、喉上神经等引起的耳痛[3-4]。笔者认为,在按中医理论正确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荆芥连翘汤对部分原发性外耳道疾病、中耳疾病所致耳痛,对继发于鼻、口腔、咽喉、腮腺等器官疾病,甚至对部分神经性耳痛,都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1]张玉喜.蒋健教授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中国临床医生,2004,32(4):58

[2]王永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

[3]胡连生,李凡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9

[4]李学佩.耳痛的原因分析与鉴别.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0):27

R255.905

A

1672-397X(2014)11-0047-03

蒋健(1956-),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研究。jiangjiansg@126.com

2014-06-25

编辑:吴宁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2012ZX0903009);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药临床药理学(J50303)

猜你喜欢

耳痛荆芥白芷
坐飞机时耳痛 快按这两个穴位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坐飞机突然耳痛快按这两个穴位很管用
以耳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例分析研究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疏风解表说荆芥
局部外周神经刺激联合奥卡西平治疗难治性神经性耳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