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院校大学生“五观”教育

2015-03-21陈宪章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陈宪章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116605)

一、“五观”教育的提出和完善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观”教育在内容和提法上并不统一。从学术研究来看,有关这五项内容的单项研究最多,多项研究的组合是很随意的,比较全面地提出加强这五项内容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是近些年才出现。较早的系统研究这些内容的著作是西藏民族学院杨维周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讲座》一书,于2002 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并没有单独列出历史观教育问题。2003 年金炳镐、张谋发表了《论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五观”教育》,提出为了进一步深化、拓展新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应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五观”教育[1]。这是较早系统地提出“五观”教育内容的成果。文中关于“五观”的内容逐渐被学术界认可,例如徐建军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探讨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问题,巴玉玺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论》中也提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应主要表现为这“五观”的教学。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提出,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六观”教育,即“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除了具有一般大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凸显了‘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的内容。”[2]其实,所谓的“六观”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般性要求与民族院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要求结合在一起,就民族院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强调“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这三观。

在官方印发的政策文件中,有关这几项内容的提法也不统一。2008 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民族团结教育要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2009 年国家民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民族院校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警惕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民族院校的渗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这几个文件虽然都提出了“三观”,但内容不一样,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除历史观以外的“四观”的内容。笔者能找到的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五观”教育的是2009 年12 月29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11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 次会议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条例规定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内容的第一项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

近些年,在学界和各类政策文件中提及最多的有“四观”,即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提法相对要少些。事实上,历史观与其他四项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想,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不能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怎么能实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观念,又怎么能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力量?

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官方文件还是学术研究,关于国家观的提法并不一致,有的提法是国家观,有的则是祖国观。国家观包含的内容较祖国观更宽泛一些,它除了祖国观内容外,还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般学说等。笔者认为,在民族院校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中,虽然必须涉及到国家理论及相关学说,但教育的重点和最终目标应是对共同祖国的认同。因此笔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提法更倾向于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

在不同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形势和问题。因此,宣传教育的内容会有所侧重和调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化,中国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形势也日趋复杂和严峻;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必须把加强“五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增进“四个认同”作为重要的工作来进行。至于以后宣传教育中还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或者增加新的其他内容,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改变来确定。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五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观”教育目的是要让各族大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国家、民族、宗教、历史和文化的现象和本质,树立起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通过“五观”教育要让各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相关的立场观点、知识理论和政策法规等。二是要解决认同层面的问题,让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而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原则为价值追求,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五观”教育达到认同层面,就是要大学生在“知”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信”的深层次,从思想深处改变以往的观念,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并能够转化为价值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新的标准和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五观”教育既要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认同层面的问题;既要解决信心、信念、信仰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践行的问题,其任务艰巨,难度也非常大。

祖国观教育的内容,是让各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本质、职能等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质,充分认识伟大祖国是56 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和全体国人利益的代表的基本事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和个人的关系,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把热爱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以祖国兴盛为荣,以祖国利益为重,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国家分裂。

民族观教育的内容,是对各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学习掌握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要正确地认识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问题,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自觉地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投身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宗教观教育的内容,是让各民族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本质和作用等理论观点,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引导各族学生正确认识并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历史观教育是要向各民族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乃至民族斗争,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充分认识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文化观教育的内容,是让各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本质和文化现象,以及文化与民族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事实。在文化建设上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关系,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积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关系。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能够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增了五个具体、明确的子目标。这五项内容的每一项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各自都包含着独立的内容体系。这些内容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则具有了中国特色,针对性更强了。

虽然“五观”各项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其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民族、宗教等都属于历史范畴,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规律。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本身又都是文化的组成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才能正确对待各种文化。不论在历史还是现实、理论还是实践中,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都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宗教问题、文化碰撞往往成为民族问题的诱因,民族问题也常常表现在宗教问题和文化问题方面。可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内容的每一项,都是以某个方面为主同时又包含着其他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突出某项或某些内容,但要把它们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

三、新时期民族院校加强“五观”教育的意义

民族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解决和民族团结教育。在新时期,民族高校加强“五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要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也形成了血脉相连的关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大变革和转型时期,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在增加。首先,少数民族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强。民族工作不仅要解决好政治经济问题,也要解决好社会和文化问题,更要解决好保障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深层次问题。其次,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正处于历史上空前的变动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速度之快,交错居住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由此而导致文化、生活等冲突也在增多,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再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业结构以及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不同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最后,境内外三股势力对中国实施渗透破坏的挑战更加严峻,一些社会矛盾被加以利用和放大,并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和民族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因此,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87 年,国家教委就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2008 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走上各自的专业技术岗位和领导岗位,逐渐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这支力量思想是否成熟,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在关键时刻是否能经得住考验,关涉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五观”教育,使团结、和谐、稳定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回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都自觉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典范。

第二,可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承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立足于他们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又要考虑他们的文化特殊性,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展有效教育;既要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又要着眼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各民族根本利益,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有重点地进行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加之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些因素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文化冲突、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统一等重大问题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所适从,甚至立场不坚定。民族院校在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等方面担负着特殊的职能。笔者认为,当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把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增进价值认同作为重要的任务,必须根据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文化特点,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高度,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等教育内容,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共同的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也是一项最紧迫的政治任务。

第三,可以增进各民族大学生服务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与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除历史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外,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缺少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有的人才流失很严重;劳动者综合素质普遍低下,民族高校和一般院校培养的大量少数民族和来自民族地区的科技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毕业后不愿回民族地区,甚至出现从西边向东部的人才的倒流现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素质不高,尤其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管理者素质差异较大,等等。

要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根本上是要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民族院校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家乡,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任。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将有助于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大批民族地区用得着、回得去、留得住的优秀人才。

[1]金炳镐,张谋. 论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五观”教育[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 -35.

[2]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集(2011 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66.

[3]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 -11.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民族团结之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