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其对策
2015-03-21马慧芳刘英蘋
马慧芳,刘英蘋,刘 莹
(大连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在全球化影响下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大力发展并推广本地化产业,翻译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大连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化翻译服务的支撑。但是从宏观来看,大连市翻译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本地化行业如火如荼发展之际,大连市高校如何担负起翻译人才培养的重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地化下大连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1.专业设置
截至2014 年7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语)的大连市高校有6所,分别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1]。日语翻译专业的起步晚,2012 年开始前述6 所大连市高校陆续设置了日语翻译硕士[2];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英语)的大连高校有5 所,分别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3]。其他小语种在翻译专业设置上,诸如韩语、俄语、法语等可谓一片空白。
大连市一共有公办高校13 所,翻译硕士专业和翻译本科专业(英语)的设置,其比例分别占46.1 %和38.5 %,小语种情况更不乐观。翻译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翻译理论课;基础口译和笔译;金融、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或水产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大连外国语大学还设立了MTI双语工程项目翻译基地。
2.师资队伍
大连市高校从事翻译专业教育的教师,100 %具有硕士学位,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具有博士学位,他们理论知识丰富,是当之无愧的人才培养主力军。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翻译专业所属的应用英语学院,共有专职教师46 人,其中研究方向主攻翻译的教师10 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 人,讲师3 人,师资比例约占教师总人数的22 %。另有2 名教师(副教授1 人和讲师1 人)研究方向与本地化管理相关,如跨国公司管理和市场营销,占了教师总人数的4.3 %。翻译教师队伍还是以研究型、学术型为主,教师授课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重在理论知识和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
自2010 年暑期开始,大连市承担翻译专业和MTI 教学的主要几所高校,每年都会派出骨干教师参加中国翻译协会、MTI 教指委、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班。自2012 年开始,此培训班在基础的口笔译训练上,增加了本地化技术以及本地化项目管理的课程。通过这项课程,各高校教师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锻炼了翻译的实践能力,更对翻译本地化、翻译软件和项目管理有了专业化的了解和认知。
3.就业前景
大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2014 年大连市高校本科毕业生约有7 万人左右[4],翻译方向本科毕业生及MTI 人数约占总数的1%,真正从事与翻译相关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不足其毕业总数的一半。急需翻译人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以翻译或本地化为主营业务的语言服务公司(LSP)[5],他们的人才需求大,缺口也相当大,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本地化翻译领域工作。
同时,一部分学生进入了翻译出版社、做了企事业单位的外事翻译或是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专业技术翻译(软件、电力、汽车、医疗等),极少数同学从事了高校的教育工作。而有相当比例的应届毕业生从事了和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诸如公务员、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等,翻译工作仅成为其工作之外的兼职和爱好。
二、大连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
1.翻译专业覆盖面小,课程结构欠合理
大连市高校翻译专业的设置(英语专业),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所占比例均不足50 %,而小语种在翻译人才培养上缺口巨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看出,大连市翻译专业的普及率不高,覆盖面小,发展力度还不够。同时,设置MTI 的6 所高校以及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5 所高校,实现一体化翻译教学的,即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有翻译专业,这样高校只有3 所——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占总数比例仅为23 %。非一体化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翻译教育的脱节,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大连市高校的翻译专业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虽然有少数高校细化了翻译实践类型,增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但是课程设置仍然以学术研究和理论传授为主,忽略了翻译教学与本地化的有机结合。与本地化翻译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本地化知识、项目管理能力等课程和技能均未受到重视,本地化课程未能有机的纳入到翻译教学体系当中。目前少数高校结合了大连区域发展特色,课程结构上设置了水产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但是大连市多数高校翻译专业未能根据学校自身和本市的发展准确定位,未能充分的体现身处大连的区域性优势,诸如IT、造船、机车、电子零部件、旅游等地区特色。
2.专业化师资不足,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即使是专业的外语院校——大连外国语大学,在翻译教师的人员配备上也只有总人数的20%,而本地化专业课程的教师还不足5%,这反映了整个大连市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比例偏低,本地化专业程度低,经验不足。针对本地化的翻译教学,虽然很多高校鼓励老师走出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翻译师资培训班,但是为期10 天的课程,实在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人才需求。本地化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知识也不是目前高校教师朝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高校翻译专业的老师,本身并非从事过翻译工作,对本地化服务、项目管理也不精通。因此,本地化背景下,翻译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理论教学和语言运用实践阶段,还拘泥于传统的黑板教学和大量的翻译实践。而本地化翻译所要求的电脑实践、软件操作等技能都无法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下得以体现。
3.学生综合竞争力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大连市高校是大连乃至全国语言服务行业及翻译人才培养的主体,不仅要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出版社培养人才,更要遵照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人才缺口巨大、发展前景良好的翻译公司和本地化语言服务公司,对翻译人才的计算机能力、本地化相关经验、语言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专业背景上更倾向于跨学科人才[6]。
纵观大连市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他们虽然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但是参与社会翻译实践少,本地化服务综合能力指数低,致使大连本地大型的本地化语言服务公司很难在高校招聘到出色的“双料”翻译加技术人才,他们往往从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引进人才或大笔投入资金,培训有熟练计算机技能、项目管理经验、英语基础好的职员来满足其工作需求。即使本地化翻译服务公司平台高、前景好,但现状是翻译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作,要从基础的技术翻译、校对、排版和项目管理做起,起点低、工资待遇不理想,这些促使应届毕业生纷纷转行。个中因缘,主要是大连市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性,缺乏区域特色,对本地化语言服务的认知不够,致使人才就业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三、大连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对策
针对当前大连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如何尽快的建立一个完备的高校培养体系,是市场面向高校提出的迫切需求。
1.翻译课程与本地化相结合,具有区域特色
传统意义下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是:具备语言能力、翻译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文、文化特质;本地化翻译人才要求其具备翻译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软件职业技能及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大连市总体的高校人才培养要对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革新翻译教学观念,使其融和本地化翻译课程的核心体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后应涉及本地化核心课程,包括先修课程、基础课程、本地化技术课程和本地化管理课程。
同时,大连市各高校应该根据地区特色,培养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差异化”人才。应该全力加强翻译专业学生的通识课教育,开设和大连市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诸如造船、机械、软件、旅游方面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在接手专业本地化翻译任务时,因其专业知识的储备而做到得心应手。
2.教学一体化,小语种齐头并进
大连市相关高校应力争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均设有翻译专业和方向,并将翻译课程与本地化相结合,渗透并贯穿到高等教育的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涵盖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本地化课程上,从本科到研究生要遵循由简入深的原则。由计算机应用入门、翻译术语、文本编辑和排版逐渐过渡到计算机翻译软件和工具、计算机编程、本地化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等内容。
另一方面,大连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毗邻,是东北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外开放的桥梁与窗口。因此,英语、日语、韩语、俄语这4 个语种成为大连市商业交往中使用最频繁的外语。在此背景下,大连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将重点放在英语这一种单一的语种上。大连各高校应在教育部的扶持下,逐步扩大小语种翻译专业的设置,大力发展英日、英韩、英俄的复语型人才。力争使大连的翻译人才培养多条腿走路,实现全面发展,满足各个产业、各个语种的多方面需求。
3.教学手段多样化,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化、国际化
大连市各高校的翻译师资队伍,基本沿袭了他们自己受教育的传统模式,但此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本地化翻译人才发展的需求。培养优秀的、有较强实践操作力的本地化翻译人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必须的坚强后盾和支持。教师必须从完善自我做起,才能保证所培养学生满足市场需求。本地化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是交叉学科互相作用的产物。丰富师资队伍,应该面向社会,将大连市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高校,将最先进的,最实用的本地化翻译技术。通过教师讲授、网络平台、软件技术直观的传授给学生。
社会技术人员适当的参与课程,是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鲜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在大连市翻译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发展。欧美许多国家,诸如美国、爱尔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在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大连市高校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要系统化的安排翻译教师走出去,了解国外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教师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引进来,结合高校发展的自身特点,引入促进大连市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少走弯路,为人才培养节省时间。
4.搭建实践平台,注重产学结合、联合培养
翻译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培养学生较高的双语能力,同时使教学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需求[7]。大连市高校要与大连市翻译协会加强联系,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类型的口、笔译等翻译大赛。同时与政府、社会建立稳定的联系,为翻译专业学生参与各种大型会议提供平台。诸如在大连举办的有达沃斯会议、亚欧部长会议、WTO 小型部长会议、中国软交会等,可以选择部分学生承担现场翻译和志愿者。同时应多渠道鼓励学生进行本地化翻译实践,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为社会所用,并最终回馈于社会。
目前,社会上公认的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就是产学结合。大连市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企业建立联系,了解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式”招生,采用联合培养的机制。各高校要与大连市本地有一定规模、运营规范的翻译机构或者语言服务公司磋商,为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一个实战的机会,免费或者低薪为他们提供翻译服务机会。同时,积极接洽本地化企业或专业性强的单位,诸如医药公司、IT 企业、造船公司等,为高校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本地化业务和项目管理能力。此外,高校应和社会机构或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协议将服务机制和实习机制长期化、制度化;并尝试开辟优秀实习生留用的机制,为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提供良好的本地化实践平台和就业平台。
本地化服务行业的兴起,旨在为政府、企业和公司等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本地化翻译产业,培养优秀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创新意义。大连市走向世界,离不开本地化,离不开本地化翻译的发展,更离不开一支稳定的本地化翻译人才队伍。对大连市高校的翻译实践教学和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的可行性建议,目的是期望大连市的翻译人才本地化培养成为全国的翘楚,能够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各国际化城市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标杆。
[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名单[EB/OL].[2015 -01 - 10]. http://www. tac - online. org. cn/ch/tran/2010 -10/12/content_3765889.htm.
[2]硕士专业目录[EB/OL].[2015 -01 -10].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 chsi. com. cn/zsml/queryAction.do.
[3]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名录[EB/OL]. [2015-01 -10]. http://www. tac -online. org. cn/ch/tran/2010 -10/12/content_3765916.htm.
[4]2014 年大连高校毕业生7 万人 出台10 项就业政策[N]. 半岛晨报,2014 -02 -24(08).
[5]崔启亮. 基于目的论的MTI 就业方向与学习策略[EB/OL]. [2013 -01 -07]. http://www. giltworld.com/E_ReadNews.asp?NewsID=770.
[6]王传英. 2011 年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J]. 2012 (1):67 -70.
[7]李晓东.本科翻译专业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初探[J].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1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