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处理好的若干重要关系
2015-03-21刘国军张桂珍徐丽曼李海鹰陈晶华
刘国军,张桂珍,徐丽曼,李海鹰,陈晶华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1166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既关系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高校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如何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因此,深入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实施已近10年,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并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了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但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尤其是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上,在当下进行深层次探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目前全国各高校主要设置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这四门课程的内容在总体上差异很大,但在某些具体内容上也有相互重合之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等内容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内容上,重复之处甚多。因此,如何处理好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关系,是上述四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四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对重复的内容相互讨论和商量,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否则不利于每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对于重复严重的内容,任课教师要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由哪门课程作主要讲授。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概论”课和“纲要”课程均有涉及。笔者认为还是由讲授“纲要”课的教师讲授这部分内容为好,因为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纲要”课任课教师结合大量史实和历史背景进行讲授,更具有说服力。
二、要正确处理好每门课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既和四门课程的某些内容相互重复有关,也与教学时数的调整有关。对于各门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当前各高校普遍都进行了适度压缩,但各高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伴随着理论课时的调整压缩,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好每门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思政课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如在“概论”课程在总论和各章中,有些问题均有涉及,但是究竟在何处加以重点讲授,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教师仔细思量,妥善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来二者应当并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任课教师偏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有的教师偏重于讲授法律方面的内容。那么,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如何分配课时,各占多少比例,坚持什么标准,也是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纲要”课程更为突出。国家规定这门课程为2 学分,一般是32 学时,但是不少学校都对理论学时进行了压缩,有的将理论学时压缩到24学时,甚至10 几个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是根本讲授不完全部内容的。如果按照大纲要求,将产生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相互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应注意三点:第一,在“纲要”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只讲到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或者只讲到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内容,则由“概论”课程承担。第二,“纲要”课与“概论”课发生相互重复的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内容,尽可能由“概论”课承担,因为“概论”课的课时相对多一些,讲授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第三,如果课时量不够,“纲要”课程可结合“四个选择”实行专题教学,以突出重点。
三、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目前,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且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所以,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始终围绕教学目的,遵循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而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任意发挥。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的有关资料,可谓浩如烟海。网上也有各种文章和书籍。任课教师将这些书籍作为教学参考是必要的,但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这些参考材料的内容加以分析和鉴别,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任课教师就面临着一个讲什么、讲多少的取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明确和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同时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讲解上下功夫,增强针对性,而不能泛泛讲述,面面俱到[1]。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所涉及的革命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问题以及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曾国藩等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任课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以及理论水平提高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至关重要。任课教师既不能一言堂,满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把课堂变成自由市场。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如同经济学中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一样,只有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好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发挥正确理论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五、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思想理论界早已走出了封闭,呈现出十分活跃的状态。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思潮传播的速度更快,内容更趋多元。“目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较大冲击的意识形态有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2]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成为影响较大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对现实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共党史的评说中,有各种声音,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人以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名,大肆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领袖人物。“打开中国互联网,即使是在严厉打击谣言的大环境下,各种反毛、反共、反华的言论仍然比比皆是,渲染暴力和道德沦丧的网站多如牛毛,一些在文化和思想毒害方面堪称罪大恶极的人任然盘踞在某些高校,日复一日地毒害着中国青年。”[3]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也有具体规定。任课教师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很有效的。但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内容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不要流于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实施的条件与可能。每所学校所处的城市和区域不同,可利用的资源有别,因此实践教学的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如大连民族学院地处大连,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有其优势,特别是旅顺有许多中国近代史遗址,如万忠墓纪念馆、东鸡冠山日俄战争遗址、日俄监狱旧址、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开展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效果非常显著。
六、要正确处理好标准化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关系
目前,中国高校有一千多所,这些高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学需要正确处理好标准化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差异化教学。如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相对较多。民族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民族院校的基本校情。针对这一特点,思政课教学既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根据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观、祖国观、历史观、宗教观教育,增进“四个认同”。在中国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敏感的重要问题,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特别是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民族问题,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大局,如西藏3·14 事件,新疆7·5 事件等。针对这种情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任课教师可结合五族共和、共同纲领、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等相关内容,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从历史角度加深对民族问题的了解,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进一步深化对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系列民族政策正确性的认识和理解。
[1]刘国军,张桂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85 -87.
[2]郭明飞,郭冬梅.互联网上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思潮分析[J].江汉论坛,2014(3):39 -44.
[3]戴旭. 中国政治安全只要敌人是美国及其“第五纵队”[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4(7):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