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政策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向探索

2015-03-21袁明旭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学科

袁明旭

基于公共政策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向探索

袁明旭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公共政策的前提和灵魂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当前的公共政策教学强调政策过程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忽视了价值理性——公共精神的培育。由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把公共理性的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转变目前以灌输政策知识和强调政策技术理性的教学模式。文章拟从公共政策的学科特点入手,针对当前公共政策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寻求通过不断反思改进,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公共精神培育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学; 教学模式

现代公共政策学自1951年诞生之后就成为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领域里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大、应用领域最广泛、实证性最强、社会效用最明显的学科之一。进入90年代之后,公共政策学成为我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公共政策学成为培养学生公共精神、提升决策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优化公共政策教学模式成为公共政策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学科特点

明确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是有效培育学生公共精神、搞好公共政策学教学工作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公共政策学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的基本范式进行了探索,之后著名的政策学家德洛尔也明确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学科范式,他们的观点明确了公共政策的学科特点,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式也是在这种学科特点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点是公共政策教学的基本前提。

1.综合性与跨学科性相统一

一方面,公共政策研究以社会公共问题为起点,强调综合地运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探讨解决问题之策,因此,作为公共政策学必然要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原理来研究分析公共政策的相关问题,构建政策科学的学科框架体系。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学需要借助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横跨这些学科领域,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综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这种综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统一对公共政策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公共政策的教学者具有跨学科的知识修养,而且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行动取向的学科,其研究活动与实际应用紧密依存。只有通过理论研究活动与职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公共政策学才能实现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目标,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方面,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框架的独立新兴学科,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要总结公共政策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并利用政策发展规律提升和改善政策系统。公共政策教学承担着普及政策科学知识、培养民主科学决策的理念、掌握决策基本技能的任务。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学直接面向未来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未来的政治家、立法者、公务员、司法人员、以及各种政策研究与分析机构的职业人员,向他们传授政策科学知识,从而直接地为改进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服务。

3.政治敏感性与价值取向公共性相统一

公共政策学力图透视历来被看作由少数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垄断的隐秘的决策过程,揭示现实政策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探讨可行的政策改进方式与途径。德罗尔借用安徒生《皇帝的新衣》童话来比喻公共政策学不仅要大声喊出“皇帝没穿衣服”,而且还要指出皇帝及其大臣们上当受骗的原因,甚至还要为皇帝设计几种服装式样供其选择或向其推荐好的裁缝。公共政策学的这种为政治服务的理论使命之一展示出其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学还承担着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重任,它关注和解决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正,服务社会公众。在公共政策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公共利益”“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理念和精神的培养为其价值取向。

4.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公共政策学以理性原则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建构研究模型,探求政策活动规律,遵循理性原则寻求可获得最大收益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人类的决策过程十分复杂,它不仅依据理性原则,还会涉及许多超理性乃至非理性的因素,许多偶然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者深层心理动机、宗教激情以及偏好、经验、直觉、意志、情感、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往往在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公共政策学必须重视这些非理性因素,研究建立各种超理性与非理性模型,如不确定性模型、博弈模型、宗教模型等来分析研究公共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5.开放性与地域性相统一

公共政策学是在借鉴吸收各种学科知识基础上兼容并蓄有机整合的产物,其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完善发展自己。同时,公共政策学还须向政策实践实时开放,这是公共政策学的生命源泉。随着社会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公共政策学越来越多地介入社会公共问题乃至国际性或全球性政策问题和政策事务的探讨研究。与此同时,公共政策学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全部政策历史和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更关切特定时空下的特定社会现实的政策实践问题,这是由其研究目的和理论使命所决定的。公共政策学要从特定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特定区域的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应的有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对策措施。

二、当前公共政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政策教学必须遵循和体现以上所阐释的公共政策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但在当前的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综合性不强。公共政策的教学没有充分整合各种学科知识,利用政治学、法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地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内容综合性不强。从当前公开出版发行的公共政策学教材来看,绝大多数教材的综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教材内容偏向政治学,侧重从政治系统、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统治等方面讲解公共政策。把公共政策学编写成为了政治政策学。有的教材内容偏向行政管理学,侧重从政府职能、行政体制、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效率等方面编写教材,把公共政策学编写成为了行政决策学。大多数的教材没有把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等的内容有机整合到公共政策的内容中去,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二是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综合性不够。从授课教师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是行政管理、政治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出身的,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对于公共政策涉及到的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却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共政策知识的讲解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极少数大学有专业培养公共政策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公共政策学的专业人才非常稀少,大多数的授课教师往往是在自学公共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缺乏专业训练和学习。因此,绝大多数的公共政策学授课教师往往把公共政策学有意无意地讲授成为了政治政策学或行政决策学。三是公共政策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理性反思能力、洞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批判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道德能力和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等。但在当前的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向学生灌输公共政策学的有关知识,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知识的能力,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功能。

第二,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实践性不突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公共政策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把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简化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又把案例教学简化为举例子,用例子来论证说明公共政策知识理论。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案例教学的实质和宗旨,也没有真正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无法把真正的案例教学法贯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其次,公共政策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薄弱。在公共政策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没有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策实践问题融入到教学之中进行分析讲解,使政策科学理论与现实政策实践相脱离。同时,也使学生片面地感觉到公共政策实践离自己很遥远,只是极少数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事情,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再次,公共政策教学实践实习环节缺失。在当前的公共政策教学计划安排中,没有教学实践的环节。既没有聘请党政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学生进行定期教学,也没有安排学生到党政部门进行考察调研或实习,学生缺乏对政策实践活动的切身真实体验,对公共政策实践活动存在着神秘感。

第三,公共政策学的教学活动不重视公共性价值取向的强调与培育。公共政策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其公共性,缺失了公共性的政策就是非公共政策,是私人政策。这种轻忽公共性价值取向教育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教学中强调公共政策工具理性,忽视公共政策的价值理性,即注重向学生传授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等方法的传授,而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等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揭示和强调欠缺。其二,有的教师缺失公共精神,也缺乏批判反思意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向学生强调和灌输这些价值理念。例如,有的教师缺乏平等、公正、民主等意识和精神,有的教师甚至向学生有意无意地灌输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使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误导。缺失公共性教育的公共政策教学,使学生无法领悟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科最根本最重要的宗旨和精髓,也失去了公共政策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四,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科学性不足、艺术性缺失。在公共政策学科学性教育方面,有的教师缺乏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对公共政策基本规律的领会把握不够深刻、准确,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更谈不上通过教学向学生灌输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科学追求与科学精神,甚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悖科学真理的迷信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在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计划安排上,许多学校都存在着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大多数专业把公共政策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这与该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不相符合。同时,公共政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没有围绕学生能力培养需要进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重教学评价的形式,轻教学评价的实质。现行的学校教学评价中,常常忽视了它的教育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片面重视其管理性功能,使教学评价难以发挥其基本的功能。

在公共政策教学科学性缺失的同时,对公共政策教学艺术性也缺乏基本的关照与兼顾。在现行的公共政策教材中,绝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到对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探讨,没有介绍政策主体的情感、意志、偏好、个性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因此,在公共政策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也就没有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所掌握的公共政策知识体系存在残缺。

第五,公共政策学教学对当前中国现实社会公共问题关注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活动,也没有应用普遍性的政策原理来深入分析中国的实际政策问题。有的教材虽然尝试提出了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型,但却与实际的决策相差万里,是学者们模仿西方的决策模型,坐在书斋里臆想出的东西,这些所谓决策模型理论让人如坠云雾。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现实的政策问题。在我国,区域差距极大,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政策问题的现实差异突出。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各地区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并没有与所在区域的现实政策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讲解,因此,难以使学生把公共政策与自己生活、学习的区域生态政策环境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领悟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三、公共政策教学模式优化的基本路向

当前公共政策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学科功能的发挥,使其难以充分发挥提高学生政策科学知识素养和决策能力的作用。为此,必须根据公共政策的学科特点,优化公共政策的教学模式。

其一,强化公共政策教学的综合性。加强公共政策学的综合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基础。首先要强化公共政策学教材的综合性。在公共政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认真整合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全面深入分析和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原理。运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相关的政策问题和原理进行论证阐释。编写公共政策学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己之力或某一专业之学是难以编好的,应该组织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的学者在一起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编写,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进行有机整合,用来系统分析和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其次,加强公共政策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对公共政策学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与熟练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把相关学科知识用来准确具体地阐述公共政策问题,在对公共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再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准确全面向学生传授公共政策的理论知识,让其把握公共政策的基本规律,使其掌握比较扎实的公共政策专业知识,而且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调查研究等方法,教师应用公共政策理论对相关社会问题进行政策分析,使学生养成关心社会重大问题的习惯,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从中发现与之有关的政策问题,并与学生一道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使其掌握政策分析的方法,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其二,重视公共政策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公共政策教学的实践性是促使学生掌握决策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要真正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认真选择、整理、编写、改造案例材料,设置近似真实的政策实践情境,使学生在仿真式的政策实践情境中开动脑筋,调动所学习的政策知识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解决方案与真实的解决对策进行比较,再通过教师的讲评分析,使学生在模拟情境决策中感受体验到公共政策各个环节的基本方法,掌握一般的决策方法与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公共政策教学的实践环节,把公共政策课程的教学实习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可以聘请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定期讲授公共政策过程的实践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我国党政部门公共政策的运行情况,对公共政策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把公共政策实践在实习阶段予以明确要求,即在学生的实习计划安排中,把公共政策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要求学生在党政部门的实习锻炼中,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对所在实习的党政部门的有关公共政策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把其内容纳入到总的实习报告之中,并进行相关考核。

其三,把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教育纳入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教育。公共精神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如果不加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教育,培育学生的公正公平、民主法治、公共利益、公共责任等理念和精神,公共政策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公共精神,把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平公正、法治民主、公共责任感等理念和精神。要使教师具有公共精神,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连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在教师的选择聘任以及考核评价中,要重视公共精神的标准和要求,把公共精神作为严格把握好教师入口关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在公共政策的教师教学考评中,应该把教师是否具有公共精神作为考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能够通过考评促进公共精神的发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激发培养公共精神。再次,在公共政策教学中,要把公共精神的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仅仅只向学生传授公共政策的知识和方法。在公共政策学的教材编写时,应该把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编写进教材中。在讲授公共政策时,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内容,并把公共精神的培养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把公共精神的培育作为公共政策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其四,注重公共政策学的科学性,兼顾公共政策学的艺术性。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是其有效性的前提。把公共政策作为独立的对象和一门科学进行研究,这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因此,加强公共政策教学的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不能把公共政策学讲授为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的宣传解释,而应该把现实的公共政策问题和所有政策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思考、质疑、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优化政策制定体制和政策质量。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精神,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授公共政策知识,绝对不允许向学生宣扬迷信思想。如果发现有向学生宣传迷信思想的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必须立即进行批评教育,严肃处理。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公共政策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教学计划,提高公共政策教学计划设置的科学性,把公共政策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使学生能够学习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法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基础课程及其研究方法之后,更好地领会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公共决策的基本方法,并将公共政策与各种基础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同时,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公共政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设计,强化教学评估的导向性、奖惩性、管理性功能。最后,在注重公共政策教学科学性的同时兼顾其艺术性的教育,向学生讲清楚公共政策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机制,并且使学生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功能,掌握减少和避免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活动产生消极影响的方法。

其五,关注公共政策教学的中国特色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一样,都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都是西方学者在其国家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中国以开放性的态度和精神吸收借鉴引进了公共政策科学,有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公共政策学源于西方,虽然具有理论的普适性,但毕竟也带有浓厚的西方社会与文化特色,为此,中国在引进公共政策学之后,还需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鉴别、改造和吸收,即进行移植后的本土化改造工作。这一进程已经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但其成果还十分有限,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公共政策教学时,还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联系中国实际的决策体制和社会公共问题,对政策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且根据公共政策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突出公共政策教学的中国特色,培养能够满足中国实际需要的公共政策人才。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现实问题,把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融入到公共政策教学之中,使学生消除对公共政策的生疏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责任编辑 王光斌)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

YUAN Ming-xu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Public spirit is the premise and the soul of public polic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spirit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teach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but ignores the value rationality -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spirit.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ublic spirit must be strengthened in teaching; the public rationality education should be run through every teaching procedure;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s of instilling knowledge and emphasizing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ought to be changed.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problems emerging from teaching, explores a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public spirit through constant refl ection, making improvement, and employing meaningful methods.

public policy;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 teaching mode

G642

A

1674-9200(2015)01-0099-05

2014 - 07 - 20

云南大学政治学系教师教研项目“基于知识分类学基础上的公共政策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袁明旭,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政策学科
政策
【学科新书导览】
政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助企政策
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超学科”来啦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