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生态的畸变与修复
2015-03-21王光斌
王光斌
论教育生态的畸变与修复
王光斌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教育生态对教育发展很重要。和谐的教育生态一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社会生态系统,维系着教育的理性和德性,对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育生态发生畸变,偏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会造成教育的非理性存在,使教育进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歧途。教育生态的修复,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层面恢复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保证教育在理性与德性的轨道上发展。
教育生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非理性存在;畸变;修复
在教育实践中,种下龙种却收获跳蚤的事例比比皆是,教育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这与教育生态的畸变有关。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意识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流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认知和认可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处理结果——遗忘、储存、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或者用于实践并提升为素质能力,总之是有选择的。选择是以价值判断为前提的,价值判断又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人们的选择性接受往往是以社会心理为中介,以社会价值导向为标准来筛选各种知识信息。人的社会心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其核心是价值理念。于教育而言,社会心理是教育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环境是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文化、心理、时代特征、时尚趋向等可能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与教育本身共同构成了教育生态。这个生态系统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作用,与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正相关性,它的和谐与平衡,可以提高教育的正效果,促进教育发展,一旦遭到破坏或者发生畸变,就会造成教育理性功能的消解和变异,教育德性的弱化或丧失,导致教育的负效应。当下人们对教育的诸多诟病,教育实践中的种种悖论,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与教育生态的畸变有着极大的关系。和谐有效的教育生态一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畸变的教育生态造成了教育的非理性存在,使教育进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歧途。教育生态的修复,就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层面改善教育的社会环境,矫正社会心理,使之处于和谐平衡状态,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继而恢复教育的理性与德性,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一、教育生态与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研究中,人们总是不断探究教育方法,以期达到快速提高教育效果,甚至“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本无可非议,但却又因此忽视教育生态的建设,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其实,教育生态比教育方法重要得多,它对教育效果的作用或许更大。这好比洗衣服,不论用什么洗衣剂,要在浑水中把衣服洗干净很难,在清水中则很容易,教育生态犹如洗衣服的水,清浊不同,效果不同。
教育生态是教育观念的外在显现,是教育思想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育磁场和氛围,时刻都在对教育产生影响。从家庭层面讲,出身书香门第之所以令人羡慕,不只是羡慕这个人有个好家庭,而是暗含了一个判断:书香门第是一个很小的教育生态系统,出身其中,意味着这个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必有一定的素养和能力。出身贵族受人尊敬也是同理,人们不是尊敬贵族的富有和地位,而是尊敬贵族在贵族家庭中所形成的良好教养和高贵气质。真正的贵族之“贵”,在于文化教养而非物质财富,在于精神气质而非权势地位。所以才说有钱的富人和有势的权贵,不一定成为贵族,充其量就是暴发户和专制官僚。“耕读处世”“勤俭传家”“诗书为人”“谦和为礼”等传统就是中国家庭优良教育生态的概括和浓缩。从学校层面来看,不论大中小学,家长都希望子女进入名牌学校,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导致招生考试种种乱象,其实就是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也是一个教育生态小系统,名校就意味着师资、管理、教风、学风、环境等构成的教育生态的相对优越,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就是冲着这个去的。以常识来讲,名校的师生并非都优秀,也有差生和一般老师,普通学校也有优秀学生和老师,但毕业于名校总是受到称赞甚至羡慕,也是基于对好的教育生态的一种肯定。再看社会层面,不论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朋友,也要看他的敌人”的民间经验,还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势造英雄”的判断等等,都同样说明教育的社会环境氛围的重要性,也是对良好教育生态的肯定和自觉追求。社会上诸多德高望重者并非有钱有势之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单位、社区、村寨和朋友圈。这是以教育理性和德性为基础的教育生态造就“好人”的最常态证明,也是对好的教育理念及其效果的自觉肯定。德高望重者就是理性和德性之人,是由教育造就的,同时这又成为影响教育的一种生态。
从大教育的角度来讲,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履行教育的职责,个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获得理性和德性的过程,当下对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认知和主动建构也说明这一点。以此来看,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育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这个生态系统若形成一种正向合力,就促进教育发展;若形成反向合力,就会破坏教育的发展;如若各子系统的力量相互抵消,合力无法形成,同样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所以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教育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正确,教育生态就是良性的生态,对教育就会产生正面作用;价值导向错误,就会导致教育误入歧途,甚至教育不成其为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呢?根据人类教育实践所显示的教育本质属性,显然就是教育要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也就是教育理性和德性。人类发展具有规律性和目的性,意味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也就是常言所说的有目的有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发展要合规律性,否则就失去理性,就会乱套,失误频频,教育效果不好,失去理性的教育怎能培养出理性的人呢?钻石要经过切割、打磨程序才成为耀眼夺目的珠宝,否则只是坚硬无比的石头而已,而“琢玉成器”还要以因材设计为前提。教育规律也是如此,对学生需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而不是采取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模式,培养出同一规格的产品。教育还要合目的性,即教育要符合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教育的德性——把人培养成为万物灵长的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西哲判断人是“天生就具有不良倾向”的动物,中国先贤所论“人性恶”,民间所言“人是自私的”“人心隔肚皮”等,描述的就是人性的阴暗面。教育的目的就是消除人性的弱点,控制人因脱胎于动物而与生俱来的兽性和野蛮性,向着人类的终极目标前行——使人更像人,成为具有德性的社会人。这就是教育合目的性的价值导向。不符合人类发展终极目标的教育当然也有价值导向,但是短视的价值导向往往使教育迷失正确方向,只能在现实的迷宫中打转,造成“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比如崇尚金钱、物欲横流、道德失范的物质主义价值导向就只能造就丧失精神性的“物质人”,工具性的“经济人”,储存性的“知识人”,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相去甚远。这样的教育生态势必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教育的扭曲。事实正是如此,当前的教育竞争就是分数的竞争,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不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是为了“分数”,而社会竞争成功的标志就是获得名利地位。这样的教育生态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失败感,也带来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失败感。学生除少数的高分者(学霸)有成功感外,多数只有失败感,读书求学成为多数学生痛苦的历程。社会上除了升官发财的少数人获得成功感外,普通民众体验更多的是失败,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山大”,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幸福。人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给人带来失败感的教育当然不能视为成功的教育。
以上所论都是教育常识,目的是通过重申常识来期待教育回归常态,不要在违背常识中毁了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只是口号,更是真知灼见。今天的教育其实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设计,所以不能不重视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生态的畸变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求教育生态系统必须是和谐平衡的,但事实并不尽然。世间本无尽善尽美的社会,当然也没有尽善尽美的教育,实然与应然总是有差距。不同时期的教育生态都会存在问题,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当下教育生态最明显的畸变就是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偏离,一定程度上使教育成为非理性的存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脱节,“愿景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教育悖论,应试教育阴魂不散,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现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等,都是教育生态问题的表现。教育生态畸变的结果就是“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被两天的社会现实消减殆尽,正所谓5+2=0”,[1]“学校教育在灌输‘真理’,家庭教育在强化实用,社会教育在诱导投机。三者相互消解,学生最终只懂得用投机的方式去追求实用的东西”。[2]这种矛盾现象很有西西弗斯悲剧的味道。
教育生态环境的刻板固化,失去创新活力,使教育发展不合规律性。不可否认,目前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教育的不合规律性是有关系的。教育制度固化,教育内容固化,教育方法刻板,一切都要求整齐划一,统一标准,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学术数字化,教学应试化,考试标准化等都是刻板固化的表现。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目标,大学和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以就业率为目标,一切教学制度、内容、方法都围绕上述目标设计,所有大中小学趋同性越来越明显,甚至同质性就是学校“特色”。几乎是各类中学都特别慷慨地重奖升学考高分的学生,甚至导致了“高考专业户”的出现,著名高校则慷慨地免去录取到的高分学生的学费,而新建本科院校就奖励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这是一种畸变的教育生态,它破坏了人的自由生成和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所以我们的教育总是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我们的文化总是因袭的多创造的少,我们的科技是模仿能力很强,“山寨”水平很高,但就是研发创新不足。“象由心生”“景随情移”,人美了,社会就美了,风景就美了,一切都美了,这是理想、和谐的教育生态。人美是根本,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内在的本质之美才是真的美,这是教育的任务。但教育实践中似乎本末倒置,花园、房子修得很漂亮,人的外在穿着、形体美容很到位,却忽视了最本质的内心。这就是教育生态畸变带来的恶果。教育本该教人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活得有滋味,却只教会学生功利技能。不断强化生存教育、技能教育,口头上重视素质教育,实践中轻视素质教育,必然导致生产教育发达而生活教育萎缩。教育应该使人具有个人、家庭、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但却培养出功利人生和游戏人生的态度。啃老族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宅男宅女的忧郁和自闭,剩男剩女的模糊人生,农民工的“用青春赌明天”,不能说都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因为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但从大教育的角度讲,确实是教育的责任,这些问题要通过教育才能解决。
作为教育生态核心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导向被扭曲,使教育发展不合目的性。从社会层面讲,当下以物质功利导向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就不合人的终极发展的目的性。物质功利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当然很重要,但人的精神更重要。人是以高贵的精神性而区别于动物的。现实社会似乎很重视教育和文化,但只是物质功利的重视。教育是升学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文化是指向经济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处境很尴尬。在“你才有文化”是骂人的语境中,斯文扫地就是现实存在。“文化遭轻视,风雅被驱散,喜欢诗歌的人被嘲笑,爱好读书的人受冷落,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窘困处境。”[3]教育就是以文化人,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教育的问题,文化的窘境也是教育的窘境,正好是社会教育生态被破坏的佐证。“尚能不尚德”的文化泛滥,成功的标志就是升官发财,贪、色、蒙骗成为一种令人企羡的“能”,难怪无忌童言说“长大了我也要当贪官”。贪腐是犯罪,但现实中不贪反而成了另类;反腐败是民众拥护的正义行动,却成了官员消极怠政的理由,甚至衍生出反腐败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怪论。开车不能超速只是因为会被罚款,禁烟区不能吸烟也是因为罚款。其实罚款只是手段,遵守规则的目的是珍惜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社会上戾气很重,行政话语、精英话语、民间话语的不兼容,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也是教育生态被破坏的折射。从学校层面看,教育生态同样存在畸变现象。学校教育一直都强调人要诚信诚实诚心,但说谎无处不在。“普九验收”普遍作假,学生数、教师数、图书数、电脑数互相拆借,“互相支持”以达标;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如此,高职高专评估也是如此。甚至一堂“优质课”的评选都是经过师生多次排练预演的,谁发言、说什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至于带有比赛性质的征文、演讲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高手”老师的“指导下”充满作假和说谎。这些说谎作假的行为,与诚信教育背道而驰。而教育话语与教育现实矛盾,师生言行矛盾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中学教师课堂上不讲关键问题,留到自己的培训班讲解;高校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灰色交易;老师学术腐败,学生考试作弊等等。这些都说明学校教育生态并不和谐。再看家庭层面,家长们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不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升学加分,优先录取,赢在起跑线,更是为了今后赢在终点——“功成名就”:让孩子学画画,不是培养孩子怎样用眼睛发现美,而是为了成名后其作品能卖好价钱;让孩子学书法,不是让孩子理解书法艺术哲理,而是为了成名后一个字能卖多少万;让孩子学音乐,不是欣赏这门世界艺术之美,而是为了成名后唱一首歌就能挣多少万。前途等于“钱途”和“权途”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生态被破坏的结果。一则笑话讲一对富有的夫妻因为孩子得到“诚实孩子”的表彰而忧心忡忡,感叹“孩子老实巴交,接不了父母的班”!孩子知道过马路绿灯亮才能通行,而父母却硬拽着孩子闯红灯。父母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远离不良嗜好,自己却经常抽烟喝酒打麻将。发现大学毕业不一定有工作,农村家长早早就安排子女打工挣钱去了。父母的这些言行矛盾,是违背人的终极价值的物质功利取向,已经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家庭教育生态。
上述种种都说明教育理性和德性的弱化或丧失,教育处于非理性存在状态,不合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概言之,就是社会的价值导向不合规律性和目的性,影响了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教育生态的修复与教育的发展
教育生态的畸变与社会心理和价值导向密切相关,要修复教育生态,关键是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入手,矫正扭曲的价值导向,恢复正常的社会心理,让教育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与人类发展同向和同步。直白地说,就是让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恢复教育的理性与德性,促使教育回归本真并充满活力,发挥教育造就“好人”的作用。
要做好教育自身的教育,重塑教育的价值,实现教育的自觉。目前的“中国教育本身需要教育”,[4]教育的教育成为恢复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真的当务之急。因为教育的教育是要解决教育意识、观念、思想,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变异的关键所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教育变异的问题,本来教育就是教育,应该具有自身的本质和规律,但实际情况则不然,教育总是被政治、经济等功利所裹挟,成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个人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沦为政治的婢女和经济的侍从”。[5]封建时代“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教育实质上是专制政治教育,教育成为权力的工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的功利教育表达的是读书就为“女人和财富”,“学而优则仕”表明读书可以当官,获得权势地位,教育变异为功利的手段。当今的“上学读书已无用,不如打工早挣钱”是物质功利教育,以升学率和就业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是经济价值教育,都与教育造就“好人”的目的性相异。不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都是教育价值扭曲的表现。教育一旦被政治经济所捆绑,丧失主体的自觉,教育就不再是教育。所以重塑教育价值,让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是教育生态修复所必须的。教育价值取向正确,教育的方向才不会偏离,才能避免“谬以千里”的错误。具体说就是恢复教育的理性和德性,让教育发展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人的主体性就体现在“人以自身为尺度,也以万物为尺度”,能够把握和运用规律,按照人的意愿改造事物;同时人又是价值存在,能够赋予与人有关的一切事物以价值意义,人的一切都是为了某种价值。换言之,人是合规律性的动物,也是合目的性的动物,人类最为自觉的活动——教育亦然。所以要坚守教育造就“好人”,让人成为人的价值导向,避免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投机取巧的教育误区。
要矫正社会心理,仰望星空,让教育真正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人类的弱点之一是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遮蔽,看不到生命远处的精彩,不断陷入歧途甚至异化的窘境。当然人类的优点之一就是智慧,能够从挫折或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教育进行传承,以不断校正行进方向,克服异化,让生命在曲折的过程中绽放美丽之花。社会心理对教育影响深远,时尚作为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往往具有短视的特征。犹如追求时髦的年轻人,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低头刷微信,放弃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感知,甚至不顾安全,走路坐车也这样,结果是发生安全事故,甚至被坏人利用,遭受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心理的短视导致教育的短视,前面所述的功利教育就是一种短视行为。教育固然有眼前的功利,但更要有长远的功利,有物质功利,更要有精神功利。为挣钱生存的技能培训是短视的教育功利,为生命价值而造就“好人”才是长远的教育功利。教育具有工具性和社会性,强调“学以致用”,教育为社会服务并没有错,但这只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是教育的低层次、低境界。忽视教育的人本性、生成性,过于急功近利,永远停留在技能培训层面上,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达到让学生“自由生成”,“自主选择地成为他自己”的高境界。[6]教育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这决定了教育的本质在于探索发现、创造知识、传播真理,最终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所以看得越远,所选择的道路越直,越少走弯路作为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样适用于教育。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矫正社会心理,需要祛除短视的直接功利,让教育生态处于和谐平衡状态,使教育真正成为“决定未来的人的存在”的自觉活动。[7] 46
总之,只有看到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才能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维系教育的理性和德性,使教育回归本真并充满活力,既让人学会生存,更让人学会生活,既懂得“以何为生”,更懂得“为何而生”。这是修复教育生态需要完成的课题。
[1] 王光斌.论教育问题与人的本质要求[J].文山学院学报,2012(5):77-81.
[2] 王光斌.论教育专制与教育暴力[J].文山学院学报,2013(5):84-88.
[3] 吴小彬.风雅何处寻[N].香港文汇报,2014-06-09.
[4] 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M]//王辉耀.那三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5] 陈先哲.我国社会第二次转型与高等教育秩序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5-9.
[6] 王光斌. 略论实用理性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文山学院学报,2011(1):77-80.
[7]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责任编辑 杨爱民)
On Distortion and Recovery of Education Ecology
WANG Guang-bi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Education ecology is very importan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rmonious education ecology must be a social ecosystem of "regularity and purposiveness" sustained by the ration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having a silent moisture effect on education. The distortion of education ecology and deviation from "regularity and purposiveness" will cause the irrationality of education and mislead education just as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Education ecology and "regularity and purposiveness" should be recovered from all levels such as family, school,societ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orbit of rationality and morality must be guaranteed.
education ecology; regularity; purposiveness; irrationality; distortion; recovery
G40-052.4
A
1674-9200(2015)01-0078-05
2014 - 10 - 20
王光斌,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