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副都统设立初期辖区范围沿革考
2015-03-21孙赫
孙 赫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三姓副都统隶属于吉林将军,在清代长期管理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各民族的重要行政区划,同时也是贡貂赏乌林制度的主要执行机构。对于三姓副都统的管辖范围,《大清会典》记载:“混同江岸及海中大洲居住之赫哲、费雅喀、库页、鄂伦春、奇勒尔,不编佐领,辖以三姓副都统,统以吉林将军。”[1]P775也就是说,三姓副都统管辖着黑龙江下游两岸及库页岛,这在学界看来属于基本常识。然而,研究东北史地的学者可能并未注意到,三姓副都统设立之初的管辖范围在《盛京通志》、《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等相关文献档案记载中存在混乱。根据档案记载,在三姓副都统设立之初,其辖区并未包括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这些地区是时隔十多年至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划归三姓管辖。与辖区变化相对应,贡貂赏乌林制度由宁古塔改为三姓执行,是影响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行政归属的重要因素。
三姓 (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位于松花江与牡丹江汇流处。三姓副都统设立之前,属于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朝在三姓设置协领衙门。雍正九年(1731)决定“添设三姓副都统一员”[2]。 雍正十年(1732)三姓副都统衙门正式设立,其辖区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内划出。宁古塔副都统设置于顺治十年(1653),康熙元年(1662)设立宁古塔将军。康熙十年(1671),将军从宁古塔迁往吉林,宁古塔继续留驻副都统一员。此时的宁古塔副都统辖区范围,根据康熙二十三年(1684)版《盛京通志》记载:
“东至海三千余里海界。西至俄莫贺索落站二百五十里乌喇界。南至土门江六百里朝鲜界。北至混同江六百里蒙古界。东南至希喀塔山一千五百七十里海界。东北至飞牙喀三千余里海界。西南至勒福陈河五百里乌喇界。西北至阿尔楚哈屯七百余里蒙古界。西至盛京城一千三百五十余里。”[2]P13
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是清代最早管辖黑龙江下游两岸及库页岛的副都统级辖区。康熙五十三年,三姓协领设置时也应有一定管辖范围,但清代史料缺乏记载。《依兰县志》也认为当时三姓协领“缺画清管辖界址”[4]P19。五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阿桂任总编纂之一百三十卷本《盛京通志》完成,三姓副都统辖区的疆界四至终于被单列记载,但与学界普遍认识的三姓辖区范围很不一样,原文如下:
“西南至吉林九百三十六里。东至佛楞窝集六百余里宁古塔界。西至费克图站五百余里阿勒楚喀界。南至西古城一百二十余里吉林界。北至吉潭河四百余里黑龙江界。东南至东古城一百余里宁古塔界。西南至扎巴兰河三百余里阿勒楚喀界。东北至威哈珠河八百余里吉林界。西北至宜春河二百余里呼兰界。 ”[5]P401
这段记载与学界所知的三姓范围存在的最大出入是没有将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算在三姓境内,而在该书宁古塔疆域里仍有 “东北至费雅喀三千余里海界”[6]P400的字样,这和康熙二十三年、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宁古塔东北方向的记载相同。三姓副都统设立于雍正十年,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中也许还未来得及记入,而时隔半个世纪后的乾隆四十九年版《盛京通志》虽然单列了三姓辖区,但其记载的范围只在三姓城附近地区。特别是向东至佛楞窝集六百余里即与宁古塔接界,佛楞窝集位于宁古塔城南八十七里处[7]P125,这与学界普遍认识的三姓副都统东至日本海的辖境有很大不同。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吉林将军辖区图中,三姓副都统与宁古塔的分界为:“东起岳塞河,沿乌苏里江诸支流与东流入海的诸小河的分水岭南行,折而西行,以尼满河及其支流阿库密河与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之间的分水岭为界。”[8]P317这条界线是谭其骧先生根据嘉庆朝《会典图》推得的。嘉庆以后,清代吉林地区最早的志书是道光七年(1827)萨英额的《吉林外记》,该书记载三姓的东界:“东至海四千八百里。 ”[9]P34
难道乾隆四十九年版《盛京通志》纂修之时的三姓辖区还不包括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吗?答案是否定的。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三姓副都统衙门上报应入会典之项时所查的疆域四至如下:
“三姓城位于吉林东北隅,两地相距一千零九十里。往三姓城南至鸠梅佛痕二百九十里,与宁古塔接界;东二千一百里处为入乌苏里江之瑚叶河口,从瑚鲁穆河直至入海之岳色河,与宁古塔接界;北面由三姓城至松花江南岸四里,北岸与黑龙江接界;西边至玛延河口一百八十里,与阿勒楚喀接界。 ”[10]P344
这段材料中,明确了三姓与宁古塔两个副都统辖区的分界从乌苏里江的瑚叶河口直到入海之岳色河,也就是此界以北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在乾隆十九年之前都已属于三姓管辖。这正与嘉庆朝《会典图》所绘三姓辖区范围相符。由此可见,乾隆四十九年版《盛京通志》记载的三姓辖区范围在当年应该是有误的。那么,三姓副都统辖区的范围是否在雍正十年建立之时就包括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呢?我们可以从《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的一则案例中推断:
“据奉派往取霍集珲伊特谢努及库页齐查伊等人之协领赫保呈称……奉将军及大臣等差派,协领赫保、佐领杜尔晓、防御吉布球及宁古塔协领、官兵等一同往取赫哲伊特谢努、库页齐查伊等。……居住松花江奇集噶珊之赫哲人向导、通事等,俱系向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贡貂之人。若唯本地官兵发给印凭,则彼地之向导、通事通行受阻,不能前往,必定误事。既如此,当行文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请副都统衙门派遣官兵,并发给向导、通事人等印凭,方不致误事。”[11]P405
这段文献是乾隆八年(1743)三姓副都统崇提咨将军衙门的行文,文中称黑龙江下游为“彼地”,说明此地仍归宁古塔管辖,可以确定雍正十年三姓副都统衙门设立之初,并没有管辖到黑龙江下游一带。乾隆十九年三姓衙门呈交的应入会典报告中,明确了三姓的疆域包括了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因此可以推断在乾隆八年到乾隆十九年之间的某时,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才正式划归三姓副都统管辖。由于档案资料记载不详,具体年份尚不可确定。那么,乾隆四十九年版《盛京通志》上记载的三姓辖区范围又指的是什么呢?从前文引用该书所记载的三姓范围来看,向东与宁古塔交界的佛楞窝集距离乌苏里江还有相当的距离,三姓辖区仅包括三姓城周围的区域,黑龙江下游仍由宁古塔管辖,这正符合《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的乾隆八年案例中的情况。因此,从康熙五十三年到雍正十年之间的三姓协领辖区管辖范围应该只是三姓城附近区域。雍正十年,三姓协领辖区升格为副都统辖区时,辖区范围基本延续协领时期。乾隆四十九年版《盛京通志》记载的三姓辖区四至,就是从三姓协领到副都统设置初期,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尚未划归三姓时的辖区范围。
考证至此,还存在一个疑问,就是乾隆十九年三姓副都统衙门已经上报应入会典准确的辖区范围,为什么乾隆四十三年开始纂修的《盛京通志》没有记载呢?这就与清朝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范围内实行的贡貂赏乌林制度的管理归属有非常大的关系。贡貂赏乌林制度是清朝对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的赫哲、费雅喀、库页等民族最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皇朝文献通考》记载:
“自宁古塔东七百余里外,沿松花江、大乌拉江(黑龙江)直入海处两岸为赫哲、费雅喀所居,其俗不知耕种,以捕鱼为生……以其土产貂皮等物就宁古塔副都统处输纳,岁以为例。 ”[12]P280-281
这段记载很好地概括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也说明了清初贡貂赏乌林这一重要任务是由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来负责的。康熙五十三年三姓设协领,负责三姓城周围的收贡及赏乌林任务。三姓副都统设立后,清政府把“雍正十年招服居住于海岛上特门赫图舍等处库页费雅喀人一百四十六户”[13]P460的贡貂收取与赏乌林任务划给三姓副都统负责。乾隆十五年(1750),库页费雅喀的贡貂户数定为一百四十八户,这一数字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记录中仍然没变。《三姓档》还有记载:“赫哲费雅喀人等每年贡纳貂皮及颁赏绸缎布匹等事宜,原由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办理,嗣于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军机大巨等议定,吉林将军和等奏准,凡貂皮等项抽收税银案内应赏之乌林,改由三姓副都统承办在案。”[14]P26管辖范围与管理制度分别由不同衙门交叉管理的情况,非常容易造成清朝对该地区管辖的混乱。乾隆四十四年,三姓副都统完全负责辖区内贡貂赏乌林的职责,达到了行政与制度的统一,这种混乱才得到解决,这一年正是乾隆四十九年版《盛京通志》编纂进行之时,编纂人员还没有理清这种混乱,仍认为宁古塔负责赫哲费雅喀的贡貂赏乌林,黑龙江下游仍归宁古塔管辖,将当时三姓副都统辖区的疆域范围误记成设立之初的范围是很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三姓副都统建立之初辖区范围的沿革与贡貂赏乌林制度管理上的归属是相互影响的,管理贡貂赏乌林任务促使辖区的变化,辖区的变化促进了贡貂赏乌林制度的发展。但两者的变化是不同步的,这就造成了相关档案与文献中记载的混乱,因此对其梳理澄清十分有必要。
[1][清]崑冈,徐桐等纂.大清会典(光绪朝)(卷84)[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下册,1990.
[2][清]鄂尔泰监修.清世宗实录(卷112).雍正九年十一月辛巳[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3][清]董秉忠撰.盛京通志(卷8).疆域.[M].康熙二十三年近卫刻本:13.
[4][民国]杨步墀修.依兰县志.形胜门·疆域[M].民国十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5][6][清]阿桂等纂.盛京通志(卷24).疆域形胜[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7][民国]王世选修、敏文昭纂.宁安县志(卷1).舆地·山冈.[M].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9][清]萨英额.吉林外记(卷2).疆域形胜[M].光绪二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10]辽宁省档案馆.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Z].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11]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Z].沈阳:辽沈书社,1984.
[12]乾隆十二年敕纂.皇朝文献通考[A].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8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辽宁省档案馆.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Z].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14]辽宁省档案馆.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Z].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