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2015-03-21潘明兴
潘明兴, 潘 溯
(1.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贵州都匀558022;2.贵州省都匀市墨冲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潘明兴1, 潘 溯2
(1.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贵州都匀558022;2.贵州省都匀市墨冲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是仔猪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小规模养猪场、养猪专业户及散养户,病死率很高,往往造成同群仔猪全部或大部分发病死亡,经济损失较大。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将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中西药结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发病特点
多发生于40~90日龄(20~40 kg)仔猪,多雨潮湿、气候多变季节多发。最初几头仔猪发病,逐渐传染同群仔猪相继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仔猪突然发病,不食,体温升高至41~42 ℃,病初出现腹泻,粪便呈黑色,水样或稀薄状,后呈顽固性腹泻。急性病例病程2~3天,亚急性、慢性病例病程10~20天。个别病例耳、胸、腹下皮肤出血呈暗红色,病死率极高。
2 病理变化
多数病例表现大肠弥漫性、纤维素性炎症,急性病例大肠弥漫性出血(呈红色),病程长者大肠呈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大肠表面有糠麸样假膜覆盖。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日龄,顽固性腹泻,体温升高到41~42 ℃,病死率高,剖检大肠呈弥漫性、纤维素性炎症,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须结合实验室病原检测。
3.2 鉴别诊断 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症状特点是顽固性腹泻,体温升高至41~42 ℃。40~90日龄仔猪出现以腹泻为主症的疾病,除了仔猪副伤寒外,常见的还有: (1)猪胃肠炎:体温一般正常,症状轻,多与饲养管理不良(如饲料霉变等)有关,通过及时治疗一般不死亡。(2)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传染性强,各年龄段均发病,发病率高,体温一般正常,此日龄段仔猪多于7日左右自愈,极少死亡。(3)仔猪消化不良:吃食正常或减少,症状轻,体温正常。(4)猪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仔猪断奶后发病,体温一般正常,病死率低。(5)猪痢疾:亦表现顽固性腹泻,体温升高,但病程较长,粪便带血。(6)猪肠道寄生虫病:病程长,体温一般正常。
4 典型病例
2015年4月初,某猪场7头80日龄仔猪(25~30 kg)相继发病,表现不食或少食,腹泻,粪便黑色、稀薄水样,体温升高到40.6~42.2 ℃,神差喜卧,临床初诊为仔猪副伤寒。先后应用氟苯尼考、硫酸安普霉素肌注3天,无明显好转,其中先发病较严重的1头死亡,改用 “副嗜蓝链康治疗包”(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按说明书剂量肌注;同时静脉推注5%糖盐水200 mL+Vc 5 mL;口服中药:马鞭草20 g,仙鹤草20 g,明矾10 g,四黄止痢颗粒10 g(主要成分:黄连、黄柏、大黄、黄芩、板蓝根等)。除其中1头仔猪死亡,余下的5头第4天开始好转,停止腹泻,少食,继续连用4天“副嗜蓝链康治疗包”肌注,中药饮水,康复痊愈。
将死亡的2头仔猪剖检,小肠、大肠均呈现严重的弥漫性出血性炎症,肠黏膜呈弥漫性出血,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取肝脏、脾脏经实验室接种麦康凯培养基培养,长出无色、透明的小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鉴定为沙门氏菌,综合诊断为仔猪副伤寒。
5 小结
5.1 仔猪副伤寒在环境污秽、潮湿的中小猪场易发生,虽为散发,但病死率很高,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须加强防控:(1)加强卫生工作,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无积粪。(2)注意保暖,平地饲养应垫干草或木板。(3)每周进行1~2次圈舍消毒。(4)仔猪20~30日龄注射或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5)从仔猪开食到70日龄,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如活菌态微生物添加剂[四川泸州正泰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川饲添字(2014)111004];平衡健[四川恒通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川饲预字(2014)370003],抑制肠道致病菌,增强胃肠道抗病机能。
5.2 该病菌易产生抗药性,且产生毒素,治愈率低,应用“副嗜蓝链康治疗包”,配合补液、口服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5.3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被污染的肉、蛋、奶和奶制品、蔬菜、水果,以及饲养的动物等都可成为人类感染发病的来源,应重视公共卫生,严格检疫,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接触病猪的饲养员、兽医人员要及时清洗消毒。
2015-08-19
项目资助: 黔南科技局项目:黔南科合农字(2014)02号
潘明兴(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兽医临床动物疾病诊疗。E-mail:pmx005421@126.com
S858.28
B
1007-1474(2015)06-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