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简·爱》

2015-03-21李辉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
关键词:性意识简·爱夏洛蒂

李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简·爱》

李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作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对于《简·爱》的解读一直没有停止过。简·爱这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因其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反抗的特性,常常被放置于不同的视域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前人研究的把握,结合《简·爱》半自传性小说的特质,本文试图将作者的精神世界与简·爱的精神世界进行结合,以渐进式的三重精神分析,从而进一步解读简·爱这一人物形象。

简·爱勃朗特精神分析

一、前言

本文将勃朗特精神世界与简·爱精神世界结合,以渐进式的精神分析,通过表层性格、内心宗教人格、深层性意识三重解读来剖析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理由有二:

其一,根据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较少从精神分析去解读简·爱这一人物,特别是结合勃朗特的精神世界进行解读。整理发现:“1949—1978年间,主要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出发分析与批评作品及作家。当时我国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问题并非爱情,而是人物的阶级地位与状况,爱恨情仇被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80年代以后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物身份研究,主要涉及性别,从女性主义角度阐发;第二类是社会历史研究,涉及殖民主义问题;第三类是比较研究。学术价值较大的关注点在于《简·爱》的结局、以及罗彻斯特的疯妻。”①

其二,基于《简·爱》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因此将勃朗特精神世界与简·爱精神世界结合有其合理性。英国当代研究者米利亚姆·埃洛特在其评论文集中写道:“《简·爱》和《维莱特》中直接反映夏洛蒂的私生活。”戴维·塞西尔在评论《简·爱》中写道:“她的视野局限于内心生活,私人的激情。她的小说主要是一种个人头脑中的幻想的记录……故事不是通过非个人的真实眼光展现出来,而是通过她自己的眼光展现出来……她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夏洛蒂·勃朗特自己。她的领域不仅局限于直接表述某个个人的情绪和印象,而且局限于夏洛蒂·勃朗特的情绪和印象。”②

本文并非对简·爱形象的发生追本溯源,而是试图以精神分析贯通人物与作者,为人物的矛盾与复杂寻找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二、表层性格分析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③。人物的表层性格往往通过其行为表现,一个人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其一,简·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给读者一个直观性的印象就是“独立”,因此简·爱也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在早期的评论之中,这种“独立”的性格更被视为是对男权世界的反抗,以表明女性的独立意识。然而这真的是一种女性的独立吗?还是一个人在困境中迫不得已的自救方式?简·爱的性格究竟是独立还是依靠?

从文本中来看,简·爱是失去双亲的,而勃朗特也是失去母亲的。温妮科特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父母养育与遗传倾向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母亲的养育方式与质量至关重要④。也就是母亲的失去对于简·爱和勃朗特的性格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简·爱及勃朗特精神世界的状态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夏洛蒂·勃朗特年仅5岁的时候,娇小、温柔的母亲便撒手而去,撇下6个年幼的孩子。其实,勃朗特夫人在离世的前几年就已缠绵于病榻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夏洛蒂而言,母亲只是梦中的一个模糊的影像,母爱更是潜意识里痛苦的渴望。她不知道被母爱环绕的人生会是怎样,她所熟知的、易感的是孤儿的生存历程”⑤。

由此看来,失去母亲造就了简·爱和勃朗特的孤独感,以及渴求被关怀的感觉。与其说简·爱是一个独立的形象,不如说简爱是一个被迫独立的女性。简·爱的一次又一次独立,无不是在前段旅程中失去了寄托,才走往下一段。而且每一段中,也都有一个让简·爱依靠的母爱式的人。简·爱和勃朗特最需要的不是对于“独立”的赞许,而是一个可以许之依靠的港湾。在盖兹海德舅母家,简·爱被予之关怀的是贝西小姐,当她前去罗沃德学校的时候予之关怀的是谭波尔小姐;谭波尔小姐的离去使得简·爱失去留在罗沃德学校的理由,当去桑菲尔德庄园之后,有了老管家费尔法克斯太太的关怀,并且爱上了罗切斯特;而当罗切斯特无法予之依托之时,简·爱才选择忧伤地离开庄园。

其二,简·爱在文本中的行为给读者第二个印象是“孤僻”,她几乎不主动和周围的人交流,也不会以一颗好心去预设周围的人。她起初与挚友海伦的交往,与桑菲尔德太太开始的交流,以及遇见罗切斯特先生时的对话,都使人产生一种“距离感”。

文本中的简·爱童年生活在舅母家中,舅母是极其强势的女人,因此简·爱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并且舅母的几个孩子也一直欺压简·爱,不让简·爱说话、辩解;失母的勃朗特也一直处于一个人的压抑之中——父亲。勃朗特的父亲是虔诚而严厉的牧师给勃朗特造成心灵的创伤。“罗斯蒙德·兰格布里奇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心理研究》一书里所分析:‘毫无疑问,无需赘言,这件成人会轻易忘记的小意外,对孩子来讲却会是致命的,它会影响夏洛蒂的整个童年,势必也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观。我能想象的到,那些彩色的小靴子的化为灰烬注定成为她命运的象征’”⑥。父亲刻薄的教育,是造成勃朗特压抑精神的挥之不去的原因(父亲对其的宗教观也有极大影响,在第三节阐述)。按照弗洛伊德的恋父理论,简·爱应该会和自己的父亲很亲密。但是因为父亲的刻薄,她什么精神依靠也没有,甚至觉得世界都是不好的,和他人交流有距离感。

由于被压抑的存在,失去表达权力的简·爱在童年便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她不善于和人交流,甚至也不愿意和人交流。而这样的压抑,终将会带来反抗,勃朗特在小说中将父亲和舅父都剔除,便是对父亲压抑的一种反馈;在宗教与性意识的综合作用下,简·爱的反抗将会更加疯狂。

其三,也往往是被读者所忽视的一个性格——“浪漫”。简·爱在文本中是一个极其浪漫的角色,这种浪漫表现得极为隐秘,就是像一个女性的天真在成熟之后往往被收藏起来。文本中的简·爱会法语,学习法文。罗切斯特养着一个女孩儿,而她的妈妈是一位法国歌姬。为什么文本中会多次写到和法国有关的东西?帕特丽萨·汤姆森《又一大捆法文书来到霍沃斯》:“夏洛蒂·勃朗特受法国的影响是明显的。通过当代的法国作家,她窥到了一个世界,一个陌生的景象……”勃朗特在自己的书信中写到“收到了又一大捆法文书,多达四十卷——我已经读了近半数,——这些书和其他法国书一样——机智、刻薄、世故、不道德”⑦(1840年,24岁)。

可见简·爱的“浪漫”举动,是法国文学的熏陶之后的结果。简·爱敢于和身患肺病的挚友海伦一起过夜,只为了陪伴挚友,直到海伦被拥抱着死去。她从来没有考虑所谓肺病的传染,也顾不得学校的规章,深夜溜进病友的床褥中,为了只是一段来之不易的友情。包括最后小说的结局,罗切斯特竟然渐渐恢复了视力,这都是简·爱的“浪漫”。

三、内心宗教人格分析

通过对于简·爱表层性格的分析,其复杂性已经显现,实则是需要依靠的“独立”、“孤僻”、“浪漫”,简·爱复杂纠缠的性格给予了这个人物深刻的内涵。简·爱同时还是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人物,宗教关乎着更深层的精神世界,直指内心的信仰。

简·爱和勃朗特都是宗教叛逆的人物。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勃朗特的宗教叛逆是隐秘的,其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是一个受传统宗教道德观念约束的女人,她始终没有敢正面跳脱出父亲的压抑。在勃朗特写给罗伯特·骚赛的信中,她倾诉了心灵的苦恼:“我小心翼翼地避免露出神思专注和偏执古怪的样子,以便不让那些我生活于其中的人据此怀疑我追求的性质……遵循他(父亲)的劝导,我对一个女子应尽的责任,不仅努力去专心履行,而且力求以此为乐。我并不总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有时候,当我正在授课或缝纫时,我却宁愿阅读和写作。但我力图克制自己,而我父亲对此的赞许,则给了我的被剥夺的欢乐以极大的报偿。”骚赛回复道:“我要怀着全部的善意和恳切警告您,有着这样一种危险:‘您习惯性的沉溺于其中的白日梦可能会导致心境的失调……文学不能,也不应该是妇女的终身事业,妇女越是投入于她应尽的职责中,就越没有闲暇来从事文学活动。’”⑧

而简·爱却直接表达了对于宗教的质疑和叛逆。她抛去宗教道德,在一开篇就对上帝产生了怀疑,追向自由的信仰模式。“‘不公呵,不公!’我的理智呼喊着。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⑨。但是当简·爱逐渐长成,却连这样的质疑都没有了,表面上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与其他的女性没有区别。

可见在宗教人格上,简·爱是矛盾的。一方面是虔诚的信仰者,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与基督教的道德之间徘徊。然而关键是,简·爱叛逆并不是对于信仰的否定。她只是想要及时摆脱被压抑在身上的道德枷锁,她不希望自己被框定成宗教道德下所理应扮演的角色——打理家务、照顾父亲与丈夫。

对于信仰的怀疑,是信仰与性格形成的冲突。信仰若真的能让简·爱得救,简·爱必然会一直虔诚。然后失去母亲却无人依靠,被舅母压抑从来都是无从辩白,从法国文学获得的浪漫只是一时的突破,是精神上的短暂愉悦。这样的性格和信仰碰撞之时,必然引起简·爱的叛逆。并且女性的身份,使得简·爱和勃朗特只是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表面上都是平常的女性,没有叛逆。这只是没有引火的茅草而已,当内心深层更原始的欲望被激发之时,性格与宗教人格所形成的冲撞,那火焰夹带这欲望的油料,将烧毁整个桑菲尔德庄园。

四、深层性意识分析

性意识的解读可以说是对简·爱精神世界更为深层的剖析,不仅仅是欲望的探求,而是更加矛盾化心理的发掘。

首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性”必然是一种压抑的状态⑩。人们不敢公然去讨论,也不敢公然去追求,更不敢有任何逾越宗教道德的行为。这样的状态,使得女性在此情境之下无法得到欲望的满足,矛盾的内心愈加激烈。勃朗特的个人性格、宗教人格,构成其性意识含隐的一面;也构成其对传统观念下的性意识的排斥,拒绝两次求婚⑪,反抗宗教道德下的妻子。但是勃朗特又绝对不是拒绝情欲的,她精神世界中激情的一面在这里显露无疑。她在现实中热烈喜欢一个有妇之夫⑫。然而爱上有妇之夫是不被允许的,勃朗特的性意识收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挫伤。现实中的勃朗特,最终选择了妥协,和牧师结婚⑬。

勃朗特受压抑的性在简·爱的身上得到了满足,小说大团圆的结局便是对性的一种激励。当然如果把《简·爱》的结局仅仅看做是性压抑之后的激励,显得太过简单。“倘若作家将压抑的性意识投射到作品中,我们将看到的是激烈的情绪释放。但作家在作品中呈现的性意识方面的情绪体验,却十分隐晦艰涩。勃朗特一直在掩饰自己的激情,从而使得自身更加痛苦。勃朗特把这些隐秘的愿望放到了简·爱身上。其烧毁桑菲尔德的举动,是简·爱内心隐秘愿望的举动,其意在摧毁父权制的大厦”⑭。

简·爱深层的性意识被激发之后,以及在复杂性格和叛逆宗教人格的三重作用之下,精神达到一种极端需要倾泻的地步。罗切斯特的妻子被公布成疯妻,疯妻一夜之间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这把火其实是简·爱放的,更是勃朗特放的。她不仅烧毁了罗切斯特的一切,更是烧毁了有关男性的一切,还把自己烧成了一个“男人”,从此简·爱掌握了男人的话语权。当简·爱再次寻找遇见罗切斯特之时,罗切斯特一无所有,而简·爱继承了遗产变得富有。这其实是把简·爱变成了“男人”,罗切斯特变成了“女人”。

五、结语

通过结合勃朗特对于简·爱精神世界的发掘,可以窥见这一角色的复杂、矛盾、叛逆与反抗。也可以发现在复杂性格、叛逆宗教人格以及压抑的性意识三重作用之下,简·爱最终爆发出的反抗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男人”。然而简·爱的反抗是个人的,其并不是要决裂式地打破一切,更多的是失去母亲、父亲严厉刻薄、宗教道德、性与婚姻下压抑的内心倾吐。若是没有这些个人的经验,也绝不会出现《简·爱》这样的作品。而《简·爱》之于文学史的意义在于她的开创性,在维多利亚那个宗教道德的时代,以自身经历为取材,从而发出内心切实的情绪,让我们看见一个女性的精神世界。

注释:

①苏耕欣.新中国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VOL43(2):118-130.

②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第1版.

③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④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⑤史汝波.母亲的缺席与母爱的在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⑥史汝波.夏洛蒂·勃朗特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⑦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第1版.

⑧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⑨祝庆英.简·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⑩福柯从所谓权力话语角度,认为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普遍的性权力话语不仅没有压抑性意识,反而成为一种激励机制。而吉登斯则持反论,认为该时代的性权力话语真切地影响了人们性意识的表达,导致了该时代真实而普遍存在的性压抑。

⑪1839年和1841年,也就是夏洛特两次从事家庭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两度有人向她求婚.一次是她女友的哥哥,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这两次求婚都被夏洛特拒绝了,原因是夏洛特认为他们并不爱她,只是按照传统娶个妻子而已。这实际上隐晦地传达了夏洛特性意识的觉醒。

⑫1842年,在姨妈的帮助下,夏洛特和艾米莉一起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学习法语.该学校由埃热夫妇创办。在这一年里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已心里。亦有材料显示,这对师生之间的恋情受到了埃热夫人的粗暴干涉。不管怎样,23岁的夏洛特确实是在埃热那里找到了真爱。但是这段无果的爱却使夏洛特刚刚萌生的性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⑬张智义.维多利亚时代的性意识和女性作家写作.外国语言文学,2014(4).

⑭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1]苏耕欣.新中国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VOL43(2):118-130.

[2]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史汝波.母亲的缺席与母爱的在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史汝波.夏洛蒂·勃朗特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张智义.维多利亚时代的性意识和女性作家写作.外国语言文学,2014(4).

[7]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第1版.

[8]祝庆英.简·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9]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性意识简·爱夏洛蒂
借钱不可尽力
女性性意识的自我暴露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
花开应有时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女性成长的书写——张洁《无字》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