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刘大櫆研究综述
2015-03-21李晶晶
李晶晶
(贵州大学 古代文学专业,贵州 贵阳 550000)
二十世纪以来刘大櫆研究综述
李晶晶
(贵州大学 古代文学专业,贵州 贵阳 550000)
自清以来,学界对于刘大櫆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深度及广度远远不够,相比较“桐城三祖”中的方苞、姚鼐,刘大櫆的创作、交游、生平等都有较大的探析空间。因此,对刘大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再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刘大櫆 文论 诗歌 生平 不足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桐城三祖”之一,对于桐城派影响深远,然而,刘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之所以成名,多认为是得益于方苞的提携和姚鼐的推尊,如吴敏树、曾国藩等认为姚鼐对刘氏的揄扬“不无阿私”。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当是刘之仕途乖蹇,晚年隐退枞阳江上有关,其实就传播古文而言,刘大櫆的影响并不在方、姚之下,方东树、郭绍虞都曾对此有过论述。二十世纪以来关于刘大櫆及其文学研究多集中在论文及相关的文论作品上,与方苞、姚鼐的研究相距甚远,论文有四十多篇,专门性著作没有,着眼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刘大櫆的散文理论与成就
(一)文论作品方面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论及曾国藩、吴敏树对于刘大櫆的地位及成就的质疑,认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刘大櫆的观点是有突出于方苞之上的。后又指出韩昌黎论文的衣钵为刘海峰所承继,《论文偶记》中:“文贵简、贵瘦、贵舒、贵华、贵参差、贵去陈言、贵品藻,而贵奇、贵变之论,尤与昌黎说合。”还说:“古文家之论文,至海峰而其旨欲明。”并简要介绍了刘之“神气、音节、字句”说,对于刘大櫆的文论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于刘大櫆的散文理论及成就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对于刘文章中时常有奇气逸出,指出刘身上的理学色彩和政治色彩相对比较淡薄,秉性中又有诗人的气质,距离统治权力较远,有“一些个人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他的思想较为驳杂,“好儒复好道家”。二是对“行文自是一事”艺术自觉精神的赞扬,“义理、书卷、经济”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但决定文章“妙”与否却在于作者的“能事”,也就是艺术才能,刘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集中探索和总结古文特殊的写作规律和艺术审美标准。从艺术性角度对刘之文论进行解读,并说“行文自是一事”是“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严羽诗‘别材别趣’之说,虽然所论文体各不相同,三人高度的艺术自觉精神却非常接近”。在论及“神气、音节、字句”时,分析了“神气”、“音节”、“字句”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得也较为全面。
以上论家对于刘大櫆散文理论和成就都有阐述的亮点,但因为篇幅所限,并不够具体透辟,仍有继续探研的空间。
(二)期刊论文方面
1.刘大櫆古文创作理论的研究
近些年来,期刊论文中关于刘大櫆古文创作理论主要从微观、宏观和《论文偶记》三个层面来探讨,从微观层面来看,宋效永在1985年的“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试论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之后有易然《刘大櫆散文创作中的“神”、“气”论》。2009年,徐杰先后发表过几篇关于刘大櫆“神气”、“音节”研究的论文,后整理成硕士毕业论文《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说研究》,就其关于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论述依然没有脱出宋效永等人的观点。后来,杨瑞芳的硕士论文《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说探要》,主要观点是认为刘大櫆“神气一音节一字句”说的理论价值并不在于“神气”,而在于“音节、字句”,这不同于以往文论家的观点,但阐发的力度不够,难以令人信服。作为刘大櫆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古文创作理论是历来研究的中心。从宏观层面来看,研究性论文也层出不穷,如陈耀东《太华三峰,质文兼美-论方苞、刘大櫆、姚鼐散文的杰出成就》,马小玲的硕士论文《刘大櫆古文创作研究》,戴小勇《刘大櫆散文理论研究》等。关于刘大櫆的文论研究作品数量可观,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没有逃脱原有文学批评史的藩篱,多脱离了作品泛泛而谈,对于刘大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类型化、僵化的弊端。
刘大櫆的《论文偶记》是他关于古文创作理论的重要作品,在吴孟复、王气中等前辈优秀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可散见关于《论文偶记》的评论,随着桐城派学统的传承之影响不断扩大,许多后世学者更多地投入精力去探究《论文偶记》。如贾文昭《读〈论文偶记〉偶记》,集中在刘大櫆的文论思想和“神气”说的研究上。徐杰《论刘大櫆〈论文偶记〉字句者,音节之矩》,从美学与语言学的角度来谈刘大櫆《论文偶记》的字句、音节之要妙。李季《刘大櫆〈论文偶记〉研究》中指出《论文偶记》以“神气”说为核心,贯穿着“文人之能事”的纯古文艺术思想,是刘氏人生价值取向及其哲学思想的有力体现。《论文偶记》运用文之“十二贵”建立其理论体系,与传统“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有本质区别。刘氏继承“文贵气”、“诗贵神”的文论思想,而以“诗文一体”发展之,这在其作品中均有所展示。其中作者在第一章着重考证刘大櫆交游,这是一个较好的插入点,对于继承方苞,下启姚鼐来说,交游是刘大櫆文学思想形成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2.古文与时文关系的研究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数学思考的影响,当我们的思路受阻时,回到问题的最初状态,重新审视问题。预设是学生能给出肯定回答。
刘海峰有《海峰制义》一书,都为其所作的八股文,《海峰制义》收录时文一百零一篇。在《刘大櫆集》中也有十篇时文序,如《徐笠山时文序》、《方晞原时文序》等,刘在文章中时常探讨时文与古文之间的关系,结合其生平经历,科举失意,坐馆谋生,教授定多是辅助科举之技能,因而对刘大櫆时文观进行考察和了解也很有意义。自从1993年刘守安发表了《刘大櫆的散文理论》中提到了刘大櫆的古文与时文的关系问题后,这开始成为刘大櫆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点,他认为刘大櫆“比较辩证地处理了古文与时文二者的关系”。后来又有言丽花的《试析刘大櫆的时文观》,认为在推崇高境界时文的基础上,刘大櫆要求有效地发挥时文的职能,真正做到“代圣贤立言”。赵永刚《刘大櫆与时文》以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为个案,环绕《海峰制义》、《时文论》和《刘大櫆集》中的十一篇时文序进行考察,着力揭示刘大櫆的时文理论、时文风格和矛盾的时文情感,以期为探寻桐城派古文与时文之关系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研究,论文较有出彩点。
3.《精选八家文钞》的研究
笔者曾在安徽省图书馆查阅《精选八家文钞》清光绪二年邢邱重刊本,该书有圈点无评语,从选文的数量及篇目特点来看,还是能够反映刘大櫆一些古文观念的。作为唐宋八家散文作品的精选本,这是刘大櫆在《古文约选》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可以作为刘大櫆文论主张的代表性作品,所以对于《精选八家文钞》的研究是研究刘大櫆文论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是关于《精选八家文钞》的研究,目力所及,仅发现杨新平《刘大櫆〈精选八家文钞〉及其选评特点》一篇论文。关于《精选八家文钞》的选文特点,杨新平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选文注意凸显八家所长,二是偏重选录文学文体。评文的特点,杨新平归纳为三点,即:重“品藻”,辨字句、审音节,注重文章起结之法。这和前人关于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观点大同小异,有待学者倾力。
4.文论地位的研究
刘大櫆在桐城派,甚至是整个清代散文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上承方苞,下开姚鼐,且与阳湖文派的形成具有莫大的关系。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刘大櫆的文学地位已趋明朗化,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基本成了学界的共识。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文论作品中对刘大櫆的地位进行了肯定,还有一些散见于桐城派相关著作中对刘大櫆的评价,另外,还有些学者为我们更加详细地阐述刘大櫆于桐城派的功不可没。如1983年,吴孟复《论刘大櫆与桐城派》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介绍了刘大櫆散文的特点,驳斥了曾国藩等不赞同刘大櫆列为“桐城三祖”的观点。随后,王镇远《论刘大櫆在桐城派中之地位》从刘大櫆诗论推重格调派入手,探讨其诗论对其文论的渗透作用和对桐城后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姚鼐得以延续后学的,由此得出刘大櫆在桐城派中的重要地位:“刘氏的影响,往往通过姚卿而沿及整个桐城派的兴衰过程之中。”
其他的还有罗书华《走向审美之境:刘大櫆与桐城散文学的转向》、周金标《论刘大櫆的宗韩倾向及其文学评价》及几篇硕士论文,出彩点不多。
二、刘大櫆的诗歌理论及生平交游研究
刘大櫆的诗歌创作颇丰,存世诗歌约900首,著有《海峰先生诗集》6卷,参编过《历朝诗约选》93卷,同时还写下了大量诗序文章。可见,刘大櫆在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袁枚、程晋芳曾说刘大櫆“诗胜于文”,吴孟复说:“刘大櫆又是诗人,散文中常带有诗的韵味。”目前学界对刘大櫆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罕见。
近来的文论著作中,对刘大櫆诗歌理论的概括性评价较少,刘大櫆诗歌理论的研究在研究性论文中却不少,只是这样的研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徐天祥《试论刘大櫆的诗歌理论》认为诗歌创作注重诗人“积气”,以及诗文理论并提。他说在诗歌理论上,方苞只有些零星的论述,而刘氏所论则自成体系,特别是他的以气论诗,既发展了前人的诗论,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开姚鼐的“阴阳刚柔”的风格论之端。方雪松的《刘大櫆与他的诗文》,赵杏根的《桐城诗人刘大櫆》及李睿、吴怀东《刘大櫆诗集序的诗性特征——兼论桐城派“以诗为文”的意义》,都或多或少有对刘大櫆诗歌的独到理解之处,但多为脱离具体的诗歌作品或是和其古文相掺和对于刘大櫆诗歌理论的见解还不够具体与深刻。
自清朝乾嘉以来,文人学者对“桐城派”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桐城派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方面研究都有所深入、发展,包括对桐城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年谱》的再整理和再充实。对于刘大櫆年谱的整理成果主要表现在吴孟复先生的《刘海峰简谱》和孟醒仁先生的《桐城派三祖年谱》里,蔡锦芳先生曾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撰文对个别问题作了考证。尽管成就明显,但各家年谱及其他相关文献对刘大櫆生平中一些基本事迹的描述存在分歧和错误,也出现了一些考证性的论文,如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对刘大櫆生年交游事迹等进行了探讨,但具体来看还是存疑。
刘大櫆生平交游的研究,暂无专门性的研究资料对其生平交游进行考证,以及这种交游对刘大櫆文学观念形成的影响也缺乏考究。几番落选,接触的文人学者,贫寒的生活环境,对于刘大櫆文风及思想的形成都具有莫大的关系。清代文学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作家生平研究,进而探讨这种生活经历对于他们文学成就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就学界目前对其文学研究的成果而言,远远不及方苞、姚鼐,且多就其某一文学创作理论著论,缺少全局性的研究;即使是局部性的细节研究,也多是承袭前人陈说,略作推演,深度明显不够,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取材较窄,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关于海峰先生的文学研究集中在其文论研究、《论文偶记》研究上,就具体的刘大櫆散文而言,没有给予重视,文学文本提供给后人的,有时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不一定都能契合原作者的文论精神。因此,我们应进到作品中去,发现一个真实的刘大櫆。文学研究应该对作家个人的现存作品及生平等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全方位把握其文论观。另外,刘大櫆的著作并不仅仅限于文集,还有诗集、诗选、文选等,诸如《精选八家文钞》,通过对刘大櫆选文标准的了解也可窥见其文论特点。其次,静态的研究,不论是对刘大櫆仅有的单篇作品的研究还是整体文论的研究,是一种静态的分析研究,没有意识到作者不同时段作品的风格差异。例如,在刘大櫆前期古文创作中,受到归有光的影响较大,如《章大家行略》中对于祖父妾室章大家的怀念,模仿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痕迹非常之重。而其后期的古文创作明显体现了自我创作风格的形成。最后,以偏概全,刘大櫆仕途不顺,在家乡教授私塾,给别人当家庭教师,他的教导与写作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别人接受,这对于其古文创作影响很大。在读刘大櫆的古文时,无论阐发事理还是写景状物,给人的感觉都是行文明晰,风格多样。不能以偏概全地将刘大櫆的散文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风格,而应当更全面地探析刘大櫆散文风格的丰富性。
桐城派以散文名贯一时,作为派中宗祖,毋庸置疑,刘大櫆的文论思想必然成为后世学者争相探究的领域。可我们却要问,刘大櫆作为一个能传名后世的散文家,除了他的文论观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需要探讨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他如何将创作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其篇目宏富的散文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如果他的创作实践与其文论思想不符,那么对其文论思想的过多阐述也将成为一纸空文,由此,对刘大櫆散文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是必要的,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分析其文论思想。此外,刘大櫆与方苞、姚鼐相较而言,其生平经历也具有诸多特殊性。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却仕途不顺,穷居枞阳江上,授教私塾,郁郁寡欢,塑成别具一格的思想形态,刘师培对其颇多赞誉,曾言桐城古文家,“唯海峰稍有思想”,这种思想形态势必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读其《天道》、《息争》等篇目,不难发现,除儒家思想之外,庄子思想也充斥其中,因而对其思想渊源进行探究也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在以往的刘大櫆文学研究中,常常笼统立论,掩盖了散文内部的一些细节差异,诸如刘大櫆的传状类散文和女性散文,从归有光伊始,到桐城三祖,传状类散文和女性散文都有袭传,却也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写作对象间的差别。就女性散文而言,刘大櫆早年之作,习震川之文,重视细节,娓娓道来,读之泪下,如《章大家行略》;而晚年之作则自成一体,会稍加议论,重视以理服人,如《谢氏妹六十寿序》。对于刘大櫆散文进行分体研究,更能全面把握其散文创作的成就,由此,分体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除了文论方面外,对于刘大櫆的文学研究应当说还是较为薄弱的,介于刘大櫆特殊的身世背景,一个教书老朽无法企及方苞、姚鼐的宦达人生,因而在对其进行研究时需要多方面考虑其生存环境、交游及其对于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而全面了解刘大櫆全人,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文论来絮絮叨叨。方、姚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刘大櫆方面则还有很多欠缺。
[1]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邬国平,王镇远著.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贾文昭.读《论文偶记》偶记[J].江淮论坛,1983(4).
[6]吴孟复.论刘大櫆与桐城派[J].江淮论坛,1983(4).
[7]王镇远.论刘大櫆在桐城派中之地位[J].江淮论坛,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