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歌的音乐美研究

2015-03-21黄希

文教资料 2015年18期
关键词:乐府李白诗歌

黄希

(饶平县教育局 督导室,广东 饶平 515700)

李白诗歌的音乐美研究

黄希

(饶平县教育局 督导室,广东 饶平 515700)

李白是盛唐时期博学善思、才艺精湛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作诗歌构思奇特、豪迈潇洒,历来深受好评。由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当朝政治文化氛围等因素,李白的诗歌中呈现了浓厚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描写音乐吟咏的诗歌、以乐器为主题的诗歌及余韵深远的上乘乐府歌行等方面。这些诗歌展现了清新、形象的自然美及回环往复、跳跃动人的节奏韵律美。

李白 诗歌 音乐美

上古时期,中西方文艺界有一个共同特征:诗歌与音乐同源。到了盛唐时期,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音乐的高峰,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诗与音乐具有某些共同的艺术属性,从内容上看,诗与音乐一般都被认为是纯粹的抒情艺术;从形式上看,二者都有时间性、节奏感、声调和韵律等等。这使得诗以自身的形式表现音乐,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1]。

一、李白诗歌高度展现音乐美的渊源

在诗歌与音乐结合方面,李白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诗歌“集古典诗乐之大成,开新兴词乐之先河”[2]P106,节奏与旋律巧妙结合,音乐和舞蹈在他的诗歌中显得激烈而狂放,达到唐代诗歌创作的高峰。李白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

人是环境的产物,诗歌亦然。年少时,李白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沃野千里的四川省。蜀地人民擅长歌舞活动,受环境影响,他自幼喜欢古琴演奏,养成了豁达而豪放的性格。成年后的李白云游四方,一路的经历让他接触了不同地方的民歌,既熟悉蜀中的歌曲,更熟悉长江上游流行的西曲。他从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诗歌表达对民歌艺术的喜爱之情。从诗篇中不难发现,李白对音乐艺术有深刻体会,其诗歌展现出深厚的音乐文化基础。

(二)当朝的政治文化因素

盛唐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蓬勃发展,此时的长安作为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各个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到此地学习、交流。如此丰富的音乐氛围,给李白诗歌的音乐性发展提供了健康而肥沃的土地,从而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统治者的支持

开元盛世时期的统治者对音乐重视程度非常高,不仅自身喜欢吟诵诗文,而且把音乐应用到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中。宫廷拥有大量歌妓和乐工,在不同的场合与事务中演奏不同音乐。许多文人都通过进献诗文的方式向皇帝提出治国方略,得到重用。此时的李白,在朝中担任“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四)诗歌的传播与大范围普及

自汉末建安以来,一些诗人在创作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写一些“乐府诗”,即民歌体的诗。到了盛唐,诗歌与音乐更密切联系,歌行继续推广并成为与古诗、律诗、绝句等并驾齐驱的形式。唐诗在当时曾被配乐演唱,诗人在诗歌写成后常通过吟唱来修改、敲定。吟诵诗歌逐渐成为宫廷、官府及达官贵人颇为高雅的一种音乐娱乐方式,在文化的传播中,也渐渐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

二、音乐美在李白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李白博学善思,多才多艺,对音乐有很强的欣赏能力。他把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用诗歌表达出来,抑扬顿挫、风格多样,巧妙地将不同的情景融为一体,突出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美感。这些诗作中,有描绘音乐吟咏的,有涉及多种古典乐器的,也有描写伴奏伴舞的,还有以乐府歌行形式创作的。

(一)描写音乐吟咏的诗歌分析

李白诗歌中,有很多关于音乐吟咏的描写。“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的诗歌163首,‘汉郊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曲牌,每种曲牌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地点”[2]P106,如《登高丘而望远海》、《北上行》、《湖边采莲妇》、《凤皇曲》、《君道曲》、《少年行三首》等。

《独漉篇》也是其中之一,该篇原来是乐府古题“拂舞歌”五曲之一,属于四言体,分为六节。作者从“我欲弯弓向天射”为国效力的满腔热情,写到“客无所托,悲与此同”对动乱时局中报国无门的悲愤,最后感叹“为君一击,鹏抟九天”,心潮澎湃,化成鹰击长空的奇妙景象。全诗表达了面对安史之乱,无法出力的愤恨之感及强烈期盼歼灭叛军、报效国家的豪壮情怀。

此外,还有大量诗歌涉及“歌”、“舞”、“吟”、“乐器”等题,如《子夜吴歌》、《秋浦歌》、《峨眉山月歌》、《江上吟》、《清平调词》等。

(二)涉及乐器的诗歌分析

李白所创作的诗词中不少与琵琶、筝、箜篌、笛、琴等古典乐器有关,如《夜别张五》、《春日行》、《公无渡河》、《凤吹笙曲》等。

其中,描写吹笛的诗有《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735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传播整个洛阳城,后两句写夜深人静之时由于听到笛声而思念家乡。春风徐徐的夜里,动人的笛声弥漫在宁静的空中绵绵不绝,思乡之情在游子心头久久缠绕。“玉笛”是指一种精美的笛子。“折柳”即《折杨柳》,是汉代有名的横吹曲名,哀怨幽咽,也是乐府调名的一种,多叙说哀怨难熬的离愁别绪。《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则是描写弹琴的诗。李白擅长弹奏古琴,他的好友崔宗之曾经送给他一把古琴。两人常常在月夜泛舟江上,边喝酒边吟诗作对,畅谈人生。后来,在崔宗之逝世的时候,李白特地作了这首五言长律。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李白通过这首琴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悼念。

(三)涉及伴奏、伴舞的诗歌分析

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涉及乐队伴奏、舞者伴舞的诗歌。“在其精神上,洋溢着盛唐时代的音乐和舞蹈的雄肆狂放的艺术精神和激烈跳荡的节奏旋律”[3]。

《月下独酌》便是其中一首。李白写“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描绘了他在月夜下喝酒吟诗起舞的场面,酒兴与诗兴齐发。月色朦胧,人的意识亦朦胧。在挥袖舞蹈间,月光照映下的影子似乎也在飘动、舞蹈。《春日行》也是一首描写歌舞的诗。该诗展现了宫中美女齐齐歌颂的景象,敲钟击鼓之声绕梁三尺,强烈得几乎震翻屋顶,百姓相聚到一起,在欢歌笑语中互相祝福,歌舞升平。

(四)李白的乐府歌行诗作分析

杜甫曾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高度赞扬李白的诗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以古代民歌及当时的社会民歌为基础,兼采百家,又有个人的写作特点。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并非吟咏音乐、描绘乐器方面的诗,而是大量“声依永,律和声”[4]P101的上乘乐府歌辞之作。据统计,《李太白全集》共有1010首诗歌,其中沿用“乐府”古题的诗即占一百五十首。

都说“诗如音乐”,李白的乐府歌行具有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突出,言简意丰,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薄乏味。他善用一些重复的字句,一唱三叹,非常适合歌咏。其乐府诗句式长短不一,以多变的用韵、巧妙的虚字和高低起伏的转折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乐府诗前后文在节奏、声韵甚至修辞方法上都有明显不同,全诗有变化,不显呆板,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因而,李白的乐府诗和绝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三、李白充满音乐美的诗篇写作特色

李白的诗歌在结构布局、节奏韵律等方面呈现了突出的音乐性。其诗句刚柔并兼、意象多变,极具诗歌音乐般生机勃勃、激动人心的美感。有时像恢宏大气的交响曲,激烈高亢,有时如同精致的小夜曲,轻柔优美,体现了诗歌音乐般的自然美与节奏韵律美。

(一)自然美

李白的诗歌善于营造自然与人物整体形成的美感。无论是古风还是乐府,他都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显得格外清新、活泼、自然、流畅。由于情感所动,发而作为歌吟,清新自由,形象清新,音节自然,真实感人,呈现出既自然又动人的音乐美。他的诗笔挥洒自如,文风豪放,气量甚至可以包容祖国河山,想象力自由驰骋。李白对花草树木、飞鸟鱼虫等描绘对象注入了热烈的感情,使诗中事物带有独特而丰富的真情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正如杜逸泊所说:“那落自九天的瀑布,那奔腾咆哮的黄河,那崎岖险阻的蜀道,在他的笔下简直是大有吞天之势;诗人热爱自由积极向上的精神给大自然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那明媚的月光,那幽静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又是那么安谧而富有哲理的情思。”[5]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便饱含自然的音乐美,读起来情思浓郁、气势一贯。全诗意境清新,格调俊逸,音韵铿锵,自然流畅。李白灵活地运用了“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融合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二维因素,从而使整首诗的意境浑然一体,空灵入妙。“江月的溶溶光明、轻舟的一日千里,象征了青年李白怀抱理想、进取理想的开朗、轻快的心情。象外之意,天然凑泊”[6]。

李白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刻画诗中的人与物,用简练、朴素的线条一一勾画各种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并用干净、自然而又清雅的词语表达感情;在语言上,他常常直截了当,却又带有深远的意蕴,天然而美妙。在《听蜀僧濬弹琴》一诗中,李白描绘了一位入神弹琴者与听众之间感情的交流。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清新、明快、畅达,充满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得入神,在不知不觉中已到黄昏时分,青山笼罩上一层暮色,层层叠叠的秋云让天空显得灰暗十分。作者不着痕迹地描写了自然之色、表达真实之情,比华丽浮夸的辞藻更能打动人心。

(二)节奏韵律美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 《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4]P553,通过字、音、声、韵、调等的回旋变化,同声相应、心声共鸣,从而使诗歌达到美妙的特殊音乐效果。唐诗在继承北朝文学重气骨特点的同时,吸取了南朝文学中追求诗歌形式美的长处。歌行在音韵变化的基础上,改变了唐朝之前简短单薄的写法,显得丰富多彩,洋洋盈耳。

李白的诗歌正是如此,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句本身的声调之美与韵律之美。他的诗歌自由而不散漫,参差而又和谐。其音乐美不单单体现在它可以和乐配唱,以歌词的形式为乐曲服务,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蕴含的音乐元素,有着回环往复的旋律和跳跃动人的节奏。

李白的《蜀道难》便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是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瑟调曲》。清代诗人、诗评家沈德潜曾称李白所作《蜀道难》“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7]。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奔放恣肆。该诗是七言歌行,其句式自由、灵活,变化丰富多彩。结构上以七言为主,又掺以四言(“朝避猛虎”)、五言(“青泥何盘盘”)、八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九言(“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十一字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长短随意,参差错落,语言风格有力而奔放。节奏急促与平缓舒徐的句式相结合,舒卷自如。七言、九言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在描写山川风景的句子里;在抒情的句子中,使用错落多变的长短句表达感情;在批判地方割据军阀时,该诗用四字句式,短促而又有力。谐韵富于变化,铿锵高亢,宽松自如。在诗的开头、中间及结尾处,李白还突出地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如同一首交响曲激荡着人们的心弦,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在节奏和韵律方面,这首诗改变了前人一韵到底的旧程式。殷璠编著的 《河岳英灵集》也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8]。

李白是当之无愧的“诗仙”。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形成独有的神奇、横逸诗风,充分体现了韵律节奏的优越和美感。除了《蜀道难》外,李白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战城南》等词类诗篇体现了音乐般流转变化的节奏韵律美。

[1]王娜.论李白的音乐诗[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02):18.

[2]侯延爽.李白诗歌的音乐[J].音乐创作,2009,04:106.

[3]葛景春.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J].文学遗产,1995,03:50.

[4]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杜逸泊.李太白诗歌欣赏[M].吉林:吉林师范学院出版社,1980,8.

[6]邓小军.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J].北京大学学报,2006,43(05):84.

[7]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4.

[8]殷璠.河岳英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8,168.

猜你喜欢

乐府李白诗歌
诗歌不除外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品读乐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歌岛·八面来风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