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圣心源》“中气”概念探讨

2015-03-21庄嘉欣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黄元御中气概念

庄嘉欣 张保春

《四圣心源》“中气”概念探讨

庄嘉欣张保春

【摘要】清代名医黄元御对“中气”的认识,见解新颖,独树一帜。明了黄元御所述中气的内涵,有助于理解“中气升降”理论,把握人体气机。黄元御的理解较合经典之义,所述中气是气机升降的枢机,其要在位,其位在中,即阴阳水火沉浮动静之间,因阴阳交感和合而生,进而引发气机的升降出入,具造化生生不息之功。应于人身,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为太阴胃为阳明,且脾主升胃主降,升降相贯成圆运动,成为人身中气的中心,故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中气的概念高于脾胃之气。

【关键词】中气;黄元御;概念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庄嘉欣(硕士研究生)、张保春]

黄元御,名玉路,以字元御传世,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山东昌邑人,乃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名扬遐迩,初时,在民间已享有“南臧北黄”的声誉(“臧”指臧应詹,字枚吉,清代名医)。后来,因其治病卓有成效,覆杯而愈,蜚声江淮与京都间,曾得清高宗御赐“妙悟岐黄”匮额,悬于太医院门首。直至今日,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仍有黄元御纪念馆。黄元御著述宏丰,《四圣心源》为其诸书之会极,书中处处渗透着“中气升降”的学术思想。书中对“中气”的认识,见解新颖,独树一帜,所述中气对于人身之阴阳五行的运行、平衡具有莫大的意义。

1“中气”概念未得明确界定

中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中医学术史上,关于中气的内涵论述较多,但是概念仍然较为模糊。名词含义的确定性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明晰“中气”的概念,对于认识、应用中气理论有切实意义。由黄元御一门,深入研究其所述中气的内涵,有助于理解中气理论,把握人体气机。

“中气”的概念源于“气”的概念。在气的概念形成过程中,《道德经·四十二章》称气为冲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描述了阴阳交感、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种状态。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作“中气以为和”。“中气”一词或许最早来源于此。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灵枢》受到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成书过程中吸取了古哲学思想,其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中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经笔者检索统计,《黄帝内经》书中共有10篇提及“中气”一词,其数与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之《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记录的数目相合,分别为“以中气为化”、“中气之湿”、“中气实”、“中气竭”、“中气喘争”、“中气同法”、“中气乃实”、“中气不足”(共3篇提及“中气不足”)。篇中多仅描述“中气”之病状,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了中气之湿导致的症状:“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1]《灵枢·口问》中则描述了中气不足导致的症状:“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2]中气不足导致二便异常、肠鸣。可见,《黄帝内经》中虽提及“中气”一词,但并无明确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在解释气的概念中并未直接论及中气,惟在论述气陷时,认为中气为脾胃之气的合称或单指脾气,主要指其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于头目、心肺以营养全身及维持内脏恒定位置的功能。多数医家及现代研究者亦持此观点,亦有认为“中气包涵脾胃之气,也包涵肝胆之气”[3]。

2黄元御“中气”观

2.1中气不等同于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

黄元御精研灵素,对中气的认识极可能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提到:“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提及:“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内经》提出“天枢”强调的是在天地、人体的阴阳、上下之间,存在着一个使运动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起制约作用的中枢机制[4]。黄元御《素问悬解·卷十·六微旨大论》解为气交之分,是谓天枢。半,所谓天枢也,脐为天枢,居人上下之中,一身气交之分,此借以喻天地气交之中也[5]。可知,黄元御认为天枢为人身气交之分,其位在中,为上下交通之位。黄元御所言中气之位正是《黄帝内经》中的天枢,万物生化之所。

《四圣心源》开篇即作天人解,首言阴阳变化,指出“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在脏腑生成中亦说“祖气之间,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清浊之间”、“阴阳之间”所言当是指中气产生之位,“所谓土也”应于人身即是脾胃,即中气发生之所。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如此描述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6]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降相因;脾属太阴,胃属阳明,阴阳相合。黄元御所言“中气”,其位在阴阳之交,在人身之脏腑即为脾胃二土之间,处于阴阳交感的关键位置,掌气机升降之权。

清末民初中医学家彭子益对于黄元御《四圣心源》甚为推崇,认为“可以为法之书”。彭子益采用近现代科学理论阐释《易经》中的河图中气圆运动之理,在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完善,形成了“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五行圆运动理论。在“中气”的概念上,彭子益与黄元御的见解一致,且见地更为深广。彭子益言“中气”,直指“阴阳交合之中点称曰中气”。“中者,升降沉浮之中位也”。结合生理学、物理学、细胞学等近现代科学证明中气,谓“造化的中气在地面上下之际,细胞的中气在核,人身的中气在胸脐之间,胸脐之间,胃也”[7]。大气、人身、细胞等万物其中气皆位于中。然彭子益又言“人身整个浮沉升降的圆运动,处处皆中气所分布”[8]。因此可以认为中气并非特指,结合黄元御、彭子益二家之言,“中气”乃所着眼处上下交通之中位阴阳交合所产生的造化的枢机。天人相应,在人身,因脾胃同居中焦,且脾为太阴,胃为阳明,脾升胃降,具交感运动之能、变化之妙,位于气机的中心,实乃人身中气的中心,故脾胃之气从属于人身之中气,人身此中气又不过是茫茫造化之中气的一部分尔。

2.2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轮互运,中气为枢

黄元御认为:“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6]中气是脾胃升降的动力。原由乃如彭子益所言:“物之有生也,先秉造化旋转的中气,而后成个体的运动。”[7]黄元御阐明了中气与四维的关系:“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6]中气斡旋,则脾升胃降进而化生肝心肺肾四象。彭子益进一步阐释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7]。中气升降与四维运动相济为用,相辅相成。

2.3调治中气之理——轴轮并重

黄元御偏重中气枢轴之功,认为“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6]。百病多因中气虚衰致气机失常而起,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的根源,强调泻水补火、扶阳抑阴而复中气轮转。彭子益虽继承黄元御的中气思想,但枢轮并重,认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枢轮互运。“由轮而轴者,有升降而成中气也。由轴而轮者,由中气而成升降也”。“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7]。轴轮失常中土虽难责其咎,但中土若无寒湿证据,则不可一味崇阳补火。

2.4调补中气之药——甘草

培补中气的代表药物当属甘草。黄元御于《长沙药解》一书中将“甘草”一药列于卷首。于此一药即可窥探“中气”之义。甘草“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因其“入金木两家,归水火二气之间”,其作用之处即与中气发生之位相合。故“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能”[9]。己土左升则化肝木,戊土右降则化辛金。甘草可调人体气机之枢,而具变化之妙,佐以升达之味则入肝脾,辅以降敛之品则入肺胃。

3结语

综上,黄元御着重于《四圣心源》中所阐述的“中气”是气机升降的枢机,其要在位,其位在中,即阴阳水火沉浮动静之间,因阴阳交感和合而生,进而引发气机的升降出入,具造化生生不息之功。应于人身,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为太阴,胃为阳明,且脾主升胃主降,升降相贯成圆运动,为人身中气的中心,故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黄元御得乎意而简乎言,以中气统摄人体气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进而指导辨证用方,执简驭繁。中气浮沉而现阴阳,阴阳升降而生水、火、金、木四象。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轮互运,中气为枢。中气升降与四维运动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身圆运动。

参考文献

[1]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

[2]佚名.黄帝内经灵枢[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

[3]刘国晖.黄坤载《四圣心源》中气学说探讨[J].四川中医,1987,6(2):7.

[4]高儒贵.中医“系统核心观”新论[J].中医药学刊,2003,2:245-246,259.

[5]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6.

[6]黄元御.四圣心源[M].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135.

[7]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287.

[8]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9]黄元御.黄元御药解[M].孙洽熙,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10.

(本文编辑:董历华)

·医案析评·

(收稿日期:2014-09-24)

通讯作者:张保春(1963- ),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的研究。E-mail:Zhangbaochun11@126.com

作者简介:庄嘉欣(1988- ),女,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的研究。E-mail:zhuangjiaxin108@126.com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3.028

猜你喜欢

黄元御中气概念
承受委屈的医学家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不附和名医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