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失在开心馆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2015-03-21余思思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迷失在开心馆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余思思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约翰·巴思(John Barth,1930-)的短篇小说《迷失在开心馆中》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典型文本,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了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约翰·巴思作为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以这篇短篇小说涵盖了后现代小说中的许多因素和主题。

关键词:巴思;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收稿日期:2015-08-19

作者简介:余思思(198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

一、概述

《迷失在开心馆中》(Lost in the Funhouse)是约翰·巴思创作的带有明显后现代风格的作品之一。 有评论家认为约翰·巴思(John Barth,1930-)是 “黑色幽默”作家的典型代表,而且是一名处在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阶段的过渡性人物,“他是我们这个年代最成功的作家,也是我们有史以来所遇到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总体上可以贴上‘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巴思也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他也称自己是“一位穿着现代主义外衣的传统主义作者”。

1930 年巴思出生于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剑桥, 并且在公立学校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爱好文学和历史的巴思同时也热爱音乐, 曾经在纽约的一所音乐学校学习, 后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曾经做过乐队的鼓手, 求学的同时自己挣钱补贴学费。1952 年他获得硕士学位, 此后便在美国一些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巴思尤为渴望成为《一千零一夜》中像山鲁佐德那样的艺术家,成为一个尤为吸引人的故事叙述者形象,神话因素是巴思中后期作品创作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东方古典文学与中世纪文学里的口头叙述传统及叙事作品对巴思的写作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 巴思主要受到了博尔赫斯、贝克特和乔伊斯的影响。

二、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1.荒诞性

后现代主义对荒诞性的使用的可能性在约翰·巴思的小说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巴思可以作为小说中理智与虚构相结合的典型,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可以肯定,这个典范几乎已经成为后现代作家所遵循的标准了。作为他创作的作品和出于对价值、信仰和叙述方式业已“枯竭”这个事实的敏感,巴思在所有的叙述方式中从提出对存在主义主张的讽刺开始,毫不犹豫地将加缪的荒诞意识结合进自己的讽刺理论里。《迷失在开心馆中》这部作品里面,巴思将质与量伦理学的讽刺性论述进一步激化,同时,讽刺被提高到元水平,讲述故事成为存在和自我本质的对应物。这个故事从各个方面使荒诞这个字眼成为折射的中心概念,而且用崭新的喜剧性将其加以限定。作品中,巴思将故事的叙述和虚构作为诗学的“前小说”的对象,包括一系列主题并列的短篇故事,但却在“正规”小说开始处停止了。荒诞性和喜剧性的问题变换为叙述行为本身,而这一行为必须包含个人的身份(叙述者/作者)以及通过虚构而成的显示的可行性。这就意味着构造自我和体验世情的可能性与叙述故事的可能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2.元小说及隐喻性

隐喻相关双重结构或多重结构,一开始属于语言学范畴,后来被应用于艺术创作中。隐喻的多结构的本性完全可以表现不可表现的空间,整合难以整合的矛盾,在现实与非现实,无序与秩序之间穿插交叠,任意进行转换,游刃有余。《迷失在开心馆中》即属于“迷宫小说”的文脉,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卡夫卡的《城堡》。后现代主义流行“迷宫小说”,代表作有后现代主义文学巨人博尔赫斯的《死于自己迷宫里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和《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更有甚者直接在命题里出现“迷宫”二字,如罗伯-葛里耶的《在迷宫里》和马尔克斯《迷宫里的将军》,其“迷宫情节”可见一斑。这反映了传统价值解体后,混沌美学一统主流的历史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迷宫境遇”。解构主义消解中心和本原,认为宇宙无原点,无中心,无方向,无始无终。世界不过是一种文本的游戏,无秩序,无和谐,只有杂乱和冲突。世界的高离散态或疏离性导致了后现代的迷宫征候。世界是一个生存的迷宫,宇宙的迷宫,艺术的迷宫,梦幻的迷宫,思想的迷宫,身处其中的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看到一个个碎片,永远的扑朔迷离,无法明晰,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迷失吧。

《迷失在开心馆中》中作者化身为安布罗斯带领读者经历了时空全方位的迷失。作者竭力营造扑朔迷离的氛围,给人一种打圈圈的迷宫感觉,而这种隐喻的不确定正是巴思所要传达的无主题的后现代主义主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不确定往往导致一个后果:主题的淡化。在任何路径上好似都成立,必然冲淡了正与错的二元对立。现代主义死守宏大叙事和深度模式的阵垒,后现代主义文学却放弃了这种深度追寻,在平面或者说是表面上操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更高深度上的深度。也许某个瞬间,你以为确切把握了主题,但又瞬间倏忽而过,头脑被更玄妙然而看起来更真实的相反所占据,谁也无法断认,昙花一现的东西就是流于浅层化的东西。 在巴思眼中,传统小说早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他认为,传统叙述者会将自己慢慢叙述进一个死胡同,想要走出这个死胡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虚幻想象出一条条新的出路,因此巴思以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迷失在开心馆中》。但是读者需要缜密的思维和反复的分析才能一步步梳理出这个如同“迷宫”般的故事,因为这篇仅仅20000多字的小说竟分布了5条线索。在巴思看来:在传统的文学史思维中,小说出新的可能性已经枯竭,走前辈的路行不通,完全的创新颠覆又不太实际,由此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写一种模仿小说的小说,作一个模仿作者的作者。于是,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既是关于安布罗斯的小说,又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读者既感受到了主人公在青少年期心理发展极为微妙的过程,也看到了巴思对传统小说的讥讽和揶揄。例如,当安布罗斯在开心馆里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时作者写道:“安排安布罗斯在黑暗中偶遇另一位迷路的人是一种结尾的方式。两个同样落魄的迷失者会将智慧结合在一起,不妥协于开心馆,就像尤利西斯般努力克服一重重障碍,相互鼓励和帮助。或者让安布罗斯以为自己遇上的是一个姑娘,他们在共同找新的出路和翻越障碍和险境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彼此灵魂深处的思想感情,这种患难与共的冒险经历让他们的心一步一步的结合在一起。于是他们在大雨中找到出口的时候会成为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成为情侣,然后他们前方的路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明亮,这时安布罗斯发现他的朋友竟然是个黑人。”这是对传统小说做鬼脸,同时又是模仿小说可能出现的结局。巴思非常聪明地在此篇小说中一石二鸟:他既以当前的小说否定了传统的小说 ,又为安布罗斯安排了“没有发生任何特别”的平淡无奇的结局,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实验小说”,作者有时进入叙事、时而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言,“真切”和“虚拟”或者“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分明的形态被彻底混淆或者破碎了。这种小说几乎在任何小说元素上有悖传统理论同时又注入新元素。不仅如此,这篇小说的立意并不在于否定传统小说和如何“讲故事”。

3.意识流和内心独白

巴思在小说中插入了非常多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故事和虚构的幻境交汇在一起。同时,巴思以在作品中插入画外音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戏剧中传统记叙文的见解,这是一种内心独白的剖析。他的写作方法可以说是与传统截然不同,没有任何文坛前辈尝试过。在巴思的眼中,生活就像一个片段,好似活动着的歌剧,你在岸上望去,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具体方位的具体镜像。巴思还认为存在本身就是破碎的,片段不连贯的,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他全部的小说缔造中。在描绘安布罗斯的游记时,他发表评论: 用弗赖伊塔格的三角图形或者更精准一些,用这种图形的变体可以表述传统的戏剧化的叙事情节。一些评论家还认为这部小说是对传统写作的一个反叛。

巴思说,迷宫象征所有选择的可能性,当人抵达中心时,所有的选择都应该被试过,也就是被“枯萎”。在迷宫的中心处,人面临两个最终的可能性:失败和死亡或者胜利和自由。巴思的文学主张在他的文章《枯竭的文学》中表述了出来。他口中的枯萎并不意味身体的、道德的或理智的衰退,而是某种形式的衰竭或某种可能性的衰萎;但是不用因为任何理由因此而绝望。博尔赫斯是他最崇敬的伟大文学巨匠之一,他代表了老式的艺术家和标新立异的艺术家之间的差别。

三、 结语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巴思和他的作品特点, 我们可以借用“穷尽已竭的文学”一文中的某些话语: 巴思是一个“模仿‘作者’这一角色的作者”, 他的小说是“模仿‘小说’这一形式的小说”。巴思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 他精通文学和历史, 他的作品无疑强烈地表达了当代作家对写作困境的意识觉醒与自我写作的疑问,同时他对叙事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评判,并且用自己的写作实践表现了挑战传统的勇气和创造新品的精神。当代美国文学因为约翰巴思别具一格的作品及创作风格而更加辉煌璀璨。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杜威·佛克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认同的概念”[J],《外国文学研究》,2000.

[3]侯毅凌.“约翰·巴思及其作品概述”,《外国文学》,2003,2.

[4]姜静楠.《人类的别一种智慧---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5]王建平:“话语权力与时代错误:文化战争刍议——评约翰巴思的《新辛巴达航海记》”,《外国文学评论》,2003,1.

[6]王建平.“历史小说的终结: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外国文学评论》,2002,2.

[7]王建平.“不可言说的言说———从《迷宫》看约翰·巴思的后现代小说美学”,《当代外国文学》,2005,2.

[8]杨博华.“追寻人的本质的约翰·巴思”,《书与人》,2001,1.

责任编辑:周小梅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历史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刍议*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话语之于中国文论研究的理论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