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新闻发展演变的全球生态与本土特征

2015-03-21唐佳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跨国新闻报道

唐佳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006)

全球化给新闻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冲击,国际新闻报道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调适与变革?国际新闻报道的全球生态发生了哪些变革?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全球和本土媒介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呈现何种特征?探讨国际新闻报道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与国内发展趋势与演变特征,对于反思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国际新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新闻发展演变的全球生态

媒介技术变革不断加深新闻全球化程度,国际新闻生产及其特征也随之发生质的演变,其全球生态发生以下三种变化:

第一种变化是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界限与形态的演变。传统国际新闻主要是以民族-国家 (nation-state)的地域界限为划分标准,在某国境内发生的新闻为国内新闻,境外发生则称为国际新闻。此划分标准导致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对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内涵不尽相同,各国都以本国为标准区分国内与国际新闻,同一新闻对于某国而言是国内新闻,对于其他国家则是国际新闻,每条新闻同时具有国内和国际新闻两种属性,存在边界模糊和双重属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进入全球化时代,呈现出“球土化”(从全球到本土from global to local)和“土球化”(从本土到全球from local to global)的双向互动与融合趋势。新闻球土化 (glocalization)趋势主要表现在国际新闻报道的本土化、国内化倾向,而土球化 (loglobalization)趋势体现于国内新闻全球化、国际化倾向。两种趋势并行,原本与本国无关的国际报道增加了国内化的视角与关联,原本没有国际因素的国内报道赋予了全球的视野与角度。

随着新闻“全球”与“本土”双向互动与融合的发展,传统意义上“国内”与“国际”新闻的地域界限逐渐模糊,新闻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导致一则新闻的采写跨越不同国家,同时具备国内与国际的角度与视野,形成国内与国际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在此意义上,传统标准已很难反映国际新闻与国内新闻相互渗透的现状,新闻实践需要新的标准以反映国际新闻报道生产过程全球化的演变。新闻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新闻与国内新闻的界限不再是新闻发生地的地域,而应以新闻生产过程是否跨国作为标准。新闻采访报道过程跨越国界可称作国际新闻,反之则为国内新闻。

在新界限下跨国生产的新闻报道可细分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为“本土化”的国际新闻,是在国外新闻事件中增加与国内相关的元素和视角;第二为“国际化”的本土新闻,即国内新闻议题的跨国生产,为国内报道增加国际的视野与角度;第三为“去本土化”的国际新闻,在报道国外新闻事件时不关联国内视角,淡化本土倾向性。上述分类近似于学者欧纳森 (Olausson,2013)在归纳国际新闻“国内化”和“本土化”的三种模式中所区分的内向国内化、外向国内化和反向国内化模式。内向国内化对应本土化的国际新闻,外向国内化对应国际化的本土新闻,反向国内化则对应去本土化的国际新闻。

第二种变化是国际新闻从垄断到多样的演变。国际新闻是国家经济、政治与文化影响力的反映,国际新闻流动研究 (international news flow)中的中心-边缘 (core-peripheral)理论正是依据对国际新闻的垄断程度将各国区分为“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中心国家垄断了大部分国际新闻,边缘国家与半边缘国家对全球国际新闻的产出与影响微弱 (Galtung,1992)。这种垄断导致国际新闻出现以少数国家为中心的新闻选择标准与内容偏向,国际新闻垄断与偏向转变的内、外诱因分别来自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权力与影响力格局的改变,以及对新闻产业和国际报道的规划与投入。在这种动态改变中,一些原本处于国际新闻“边缘”或“半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社会,例如卡塔尔、俄罗斯、中国,国际新闻流动与报道影响力崭露头角,虽然尚未达到撼动原有“中心”国家地位的程度,但在垄断和偏向中呈现不同的声音和视角,推动国际新闻从垄断到多样的演变。

除了国家力量驱动的国际新闻流动与偏向改变,国际新闻多样性演变的另一种动力来自非政府、非媒体、非营利性组织或个人的国际报道尝试。边缘或半边缘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原有中心国家的垄断程度,但由政府主导的国际报道存在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偏向,研究者们认为国际新闻旨在维护一国海外利益,比国内新闻报道更难做到独立、客观和公正 (Sreberny,1995)。这意味着“边缘国家”政府驱动的国际报道虽然促进了国际新闻选择与来源的多样化,但其内容偏向仍有先天制约。在对国际新闻内容偏向的诟病中,新的国际报道模式开始出现和发展。

新国际报道尝试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公民的国际报道实践,以个体身份参与新闻制作过程,参与方式包括提供原始新闻素材、自愿协助媒体记者工作、翻译整理、独立制作等。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平台为媒体或自媒体提供跨国报道素材的“用户生产内容” (UGC)模式即属于此类尝试。第二种由非政府、非媒体或非营利性组织驱动国际报道,一些组织按照特定标准选择合适的职业记者、自由撰稿人、新闻专业学生或其他背景的公民个体,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帮助进行国际报道。例如,一些社会组织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一年或两年游历被现有国际新闻忽视或遮蔽的边缘国家,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该国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报道,但对其报道选题、内容和数量则没有明确限定和要求 (Hamilton,2012:211-221)。另外一些组织多由基金会赞助设立国际报道项目,当主流媒体缩减国际报道时,这些项目支持国际报道发展。例如伦敦的“战争与和平报道研究院”,关注精英媒体忽视地区的报道,协助培训记者,资助自由撰稿人旅行和研究,并试图将这些国际报道通过主流媒体刊发。国际报道项目还资助美国记者在冲突前后阶段,而不是在冲突发生时奔赴发展中地区,报道主流媒体忽略的地区,通过报道预警当地的可能冲突 (Otto,et al,2012)。

第三种新国际报道模式是社会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直接参与国际报道实践。这些公民团体或组织针对国际新闻的同质化和倾向性问题,试图推动跨国报道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通过全球各地同道者的志愿行动参与跨国报道。例如,成立于2004年的“全球声音”志愿组织 (Global Voices),联合全球各地社交媒体中的博客作者实时翻译各国新闻及论坛中的各种报道,为新闻事件提供多国、多文化、多角度的呈现和解读。而主要由海外中国留学生组成的“译言”团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志愿者参与翻译世界主流精英媒体的国际报道,让中国受众接触更多的一手国际报道。一些获得资助的非营利性国际报道网站,通过搭建媒体记者与各国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专注国际新闻的分析评论与解释性报道,通过网站发布并允许传统媒体免费转载。始于澳大利亚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网站就是这种模式的尝试,目前该网站已在英国、美国和非洲等地建立分支,提供不同区域的解释性国际新闻报道。无论是公民个人、志愿团体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或资助的国际报道尝试,都试图通过自主设置被主流新闻媒体忽视的国际报道议题,或培养更独立客观的国际报道从业者,呈现新闻议题的多重视角,探索更独立、更多样化的国际报道。这些形态与尝试虽然尚在起步阶段,却成为推动国际新闻在选择与内容方面从垄断到多样化的重要力量。

国际新闻全球生态的第三种变化是国际新闻的制约因素从政治到商业化影响的演变。在冲突、战争、冷战、反恐等非和平时期与社会非常状态下,国际新闻常常成为冲突各方的宣传工具或信息战手段,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等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国际新闻的主要因素(Nossek,2004)。9·11事件之后美国媒体曾集体反思新闻报道中爱国主义、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等政治诉求的偏向影响和破坏了新闻的客观中立。在冲突与战争时期,国际新闻更容易因冲突各方的信息诉求而成为代表各方利益的罗生门,偏离新闻报道的独立、客观与中立。政治因素对国际新闻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社会非常时期,即使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调的时期,不同研究表明国际新闻为一个国家的海外利益与关系服务,而海外利益与关系在和平时期也处在恒久的变化和博弈之中。因此,总体而言政治因素对国际新闻的影响比对国内新闻更大 (Sreberny,1995;Pedelty,1995;Skurnik,1981)。

二战以后全球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世界局势的主线是和平与发展,传媒产业在这种稳定带来的飞速发展中经历了全球化的竞争与经营压力,也遭遇新媒体技术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冲击与挑战,使许多传统新闻机构面临经营与生存危机,传媒业转型成为近年来新闻产业最迫在眉睫的压力与难题。在全球传媒产业都在谋求转型以应对生存危机的生态下,商业化因素逐渐取代政治因素对传媒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商业化影响表现在新闻机构对成本的压缩,对受众、市场、媒体所有者与广告商的迎合。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商业影响体现在新闻机构大幅缩减驻外记者数量,关闭海外记者站以压缩成本;增加空降记者,减少报道投入与规模;迎合本地受众与市场导致国际新闻的“国内化”倾向,国际报道愈发强调“本土化”的视角与关联,内容取舍与偏向都受到国内受众的兴趣与偏好影响。

国际新闻全球生态的上述三种演变趋势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报道带来何种问题?在2008年为TED准备的演讲《关于新闻的新闻》(News about News)中,美国国际公共广播 (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米勒女士(Alisa Miller)使用系列可视化数据呈现了国际新闻的一些问题:新闻机构将国外通讯分社数量削减一半;本地电视新闻中只有12%是国际新闻;皮尤研究中心和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分析发现谷歌 (Google)新闻首页上的14000条报道其实在重复24条新闻;同样,一份有关互联网内容的研究表明,美国新闻机构报道的世界新闻在重复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报道;在米勒女士统计的一个月美国新闻中,美国新闻占79%,其余的21%是有关伊拉克的新闻,其他国家的新闻很少。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新闻仅占1%。但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密切关注世界新闻的美国受众比例已上升至50%,受众对国际新闻关注度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呈现增长趋势。米勒在演讲中提到,美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问题包括报道量不足、本土中心主义、同质化等(Miller,2008)。

国际新闻全球生态发展演变的现状与特征可总结为如下几点:首先、新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经营压力与生存危机,促使媒体向本土化、商业化转向。传统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量与驻外记者人数呈削减态势,国际新闻被国际通讯社主导的局面更加显著。其次、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在经济发展刺激下,国际新闻逆势增长,但无论是规模或影响力,全球国际新闻仍被“中心国家”的媒体所主导。第三、现有国际新闻与跨国报道因其文化中心主义、同质化、缺乏多元化和多样性被诟病。国际新闻内化政府政治外交议程、国内化与本土化偏向明显,比国内新闻的专业主义程度更弱 (Nossek,2004)。第四,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依旧主导国际新闻生产,但新的国际新闻理念与实践不断涌现,例如冲突敏感型报道 (conflict-sensitive reporting)、和平新闻主义 (peace journalism)等。

二、国际新闻发展演变的本土特征

在全球国际新闻的发展生态下,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又呈现其个性化特征与独特的本土生态,经历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常驻到空降的转变。中国媒体国际新闻的供稿来源主要包括几下三部分:国外媒体 (外国通讯社及其他外国媒体)、新华社、国内其他媒体。按照惯例,国家级的主流媒体和部分地方的大报大台在部分国家设有记者站,以自采和编译稿件为主,其他媒体刊发国际新闻需用新华社通稿。因此,从理论上讲,除了部分媒体依靠自己的驻外记者采写或编译跨国报道外,新华社报道是其他中国媒体国际新闻的唯一来源。但实际上一些媒体尝试突破这一惯例,通过编译外国通讯社与外国媒体的新闻,或派出空降记者 (parachute journalists,即平时报道国内新闻,临时派出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进行跨国报道等方式,生产差异化的国际新闻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这种尝试是中国媒体突破体制局限,在体制制约与生存压力形成张力的媒介环境中进行突破的一种尝试。

对中国地方报纸的国际新闻研究发现,面对传媒产业变革,中国地方性报纸逐渐实行一种对策性战略,在不违反政策规制前提下追求减低成本和提升回报。20世纪90年代前大部分地方报纸的国际新闻均使用新华社稿件,后来一些媒体开始补充其他国际新闻来源,包括编译、时评和空降记者报道。大部分地方报纸没有驻外记者,就与国外华文报纸合作推出国际版本,报社国际部的作用是尽量本地化新闻内容。虽然进行这些尝试,但大部分报纸仍主要依赖新华社和其他几家国家级媒体,比如《中国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的国际新闻 (Song,et al,2013)。大量地方媒体使用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自采稿件,同时适当根据新闻的接近性或趣味性派出记者进行采访,尝试自主报道国际新闻 (周庆安,2011)。

编译外电的方式因其成本低廉且来源丰富被不少媒体采用,但存在两大风险,其一为版权问题,多数媒体 (尤其是地方性媒体)编译国际通讯社或外国媒体的新闻并非付费购买专稿,为避免追责而采用编辑+翻译的方式整合为“综合报道”,但仍存在侵权风险;其二为违规风险,外电与外媒的新闻框架与偏向可能与新华稿件相异,编辑在处理时如果忽略这种差异或冲突,就需承担违反宣传部门规定的责任,一些地方媒体曾发生过因编译国际新闻而触发违规的事件。为了规避风险采取迂回战术,一些编辑在互联网上选好英文新闻素材,然后发给新华社编译,最后再以新华社的名义刊登,通过新华社“过一道手”可以提高稿件的“安全性”(刘小彪,2009)。临时派出空降记者进行跨国报道解决了第一种方式的版权问题,降低了编译新闻的违规风险,但其自身存在另外两种问题:其一为成本压力,跨国采访报道预算较高,并非每家媒体都具备出国采访的经济实力和充足预算;其二是制度风险,空降记者跨国报道目前是相关制度规约下的“灰色”地带,突破了地方媒体使用新华社稿件的惯例,存在被限制或禁止的可能性,在制度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两种尝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仍有媒体进行尝试。社会转型导致传媒与新闻生态的转变,最终催生媒体实践的突破与变化。从社会进程来看,全球化发展使各国各文化的沟通融合不断加强,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全球化卷入程度不断深化,公众对于全球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对于国际报道的需求稳步加强。从中国新闻生态来看,传媒体制变革使中国媒体的新闻产品具有宣传与信息的双重属性,传媒产业一直在制度制约与尝试突破的博弈中转型、探索与进退,这种“限制”与“突围”式的实践体现在传媒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国际新闻报道实践中,制度限制导致新闻同质化,使其竞争力减弱,在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驱动力下,媒体开始寻求突破同质化的路径,通过博弈与突围规避信息单一化,使国际新闻报道成为新的竞争增长点。媒体、政府与市场三种力量互相推拉的结果导致媒体在商业逻辑压力下,通过编译外电与派出空降记者的方式,突破新华社通稿的制度限制,赢得市场竞争。这种突破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并未招致明令禁止或其他威胁其生存的规制,越来越多媒体开始尝试拓展国际报道领域,通过编译外电与派出空降记者的方式自主制作跨国报道,生产差异化、特色化的国际新闻产品,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实践。

在上述国际新闻的本土生态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空降记者始于地方媒体,北京与广东媒体率先派出记者进行跨国报道,奔赴境外新闻现场已不再是主要国家级媒体的专利。市场化媒体、地方性媒体、行业化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加入跨国采访报道的行列。对于大部分中国媒体而言,跨国采访报道还是正在起步的新实践,没有明确针对某些媒体的准入限制,因而参与国际报道的媒体形态出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中又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地方媒体跨国报道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别显著。总体而言,京、沪、穗三地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水平在国内地方媒体中居于领先地位 (刘小彪,2009),属于空降跨国报道地方媒体第一梯队;成都、湖南、陕西、江苏等地市场化媒体发展较好的地区属于第二梯队,其他地方媒体则属于较少或没有任何空降跨国报道的第三梯队;其二、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在马航失联、足球世界杯赛等重要跨国采访报道中,腾讯、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组织投入报道的规模和装备,给传统媒体的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媒体,尤其是地方性媒体派出空降记者进行跨国采访报道的目的何在?空降记者报道国际新闻有无必要?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报道主要由国际通讯社提供,部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英媒体或一些国家媒体会派出驻外记者或空降记者进行跨国报道,但一个国家的地方性、区域性媒体较少投入成本不菲的跨国报道。传统媒体在新技术冲击下面临转型压力和经营危机,全球范围内驻外记者和跨国报道都在大幅度削减,国际新闻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可是,中国媒体逆势而行,地方媒体积极参与跨国报道,这种增长的动力或目的何在?一位南方地区地方电视媒体国际新闻的负责人对此解释如下:“中国地方性媒体在概念和内涵上与其他国家的地方性媒体有显著区别,许多地方媒体都具有全国性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中国地方媒体与美国不一样。我们电视上星,国内观众都能看到,你说这是地方媒体还是全国媒体?我们一些地方媒体,像上海《东方早报》,定位就是全球视野的。我们一个地方,从地理和人口意义上来说都相当于人家一个国家了。我感觉美国地方媒体更像是社区媒体,而我们的地方媒体,作为国家属性的主流媒体,大事发生必须在场,这是一种实力和责任的彰显。”①

中国地方性媒体在区域覆盖率、受众影响力和品牌定位方面与其他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性媒体”存在明显差异。事实上,在传媒体制与属性构成多样的中国媒介生态下,一些地方性媒体在市场化经营与影响力方面比全国性媒体更为成功,往往并不局限于本地发展,品牌定位为全国甚至全球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在同一平台竞争。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使地方媒体更轻松突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站、移动终端、微信、微博和其他应用开发,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在渠道上消除了差异,到达全国和全球的用户与受众。2014年年末,《南方周末》在创刊三十年之际发表改版宣言,宣称优秀的传统媒体不会消亡,新的改版除了要坚持精品化、数字化战略之外,“还将大幅提高国际新闻比重。从今往后,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中东、经济动荡的美欧,还是疾病肆虐的非洲,《南方周末》的记者将出现在任何值得报道的国际新闻现场。我们要追随中国崛起的步伐,迈向真正的世界一流媒体。” (南方周末,2014)在谋求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定位下,在技术带来的“全球化”可能性下,这类媒体都将国际报道视为必要且重要的领域。

另外一种解释则认为,中国媒体“一城多报”、“一城多台”的现状必然引发媒体间的相互影响、竞争与羊群效应。积极进行跨国报道的地方媒体第一梯队,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媒体,都处在同城多家媒体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新闻同质化使国内报道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创新难度加大,跨国报道成为同城媒体打造品牌形象、赢得竞争的新领域和新增长点。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大力发展国际新闻与积极尝试自主报道的本土生态,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从全球生态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驻外记者的国际新闻生产方式在减缩,但非政府、非媒体、非营利性力量所驱动的新报道尝试在增长,意在完善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国际报道,促进国际新闻更加多元与独立,国际报道实践的多样化发展成为一种显性趋势,中国媒体派出空降记者进行跨国报道也是其中一种尝试。从中国的社会发展语境来看,综合国力增强使中国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国际信息、国际新闻的市场需求随之增长,刺激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的供应量增加,国际报道记者的出现与发展正是市场需求刺激行业实践发展的反映;从媒体的制度语境来看,国内记者空降报道国际新闻的现象打破了新华社对国际新闻的包办,地方媒体这种探索性打破制度约束的尝试获得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驻外记者、空降记者以及其他国际报道尝试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新闻的立体化生产格局,结束了原本单一的、同质化的生产模式;从新闻行业发展的语境来看,国内记者加入国际报道领域既源于行业竞争的需要,有助于增强国际报道的市场竞争力,还意味着中国记者报道空间的国际化拓展与报道视野的国际化转变,最终将有益于完善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

注释:

①2014年8月20日笔者对南方某电视台新闻中心负责人的访谈。

刘小彪.2009.京沪穗宁报纸国际新闻报道现状研究[J].新闻实践(3):33-36.

南方周末编辑部.2014-10-09改版致读者:只做精品[N].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600.

周庆安.2011.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势与转型[J].新闻与写作(3):21-24.

Galtung J.1992.Global Glasnost:Toward a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M].Cresskill,NJ:Hampton Press.

Hamilton M J.2012.Foreign Correspondence:One Age Ends,Another Begins[M]∥Clarke J,Bromley M(eds).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Routhledge.

Lee C C,Yang J.1996.Foreign News and National Interest:Comparing U.S.and Japanese Coverage of a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J].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56(1):1-18.

Miller A.2008-04-29.How the News Distorts our Worldview[OL].http:∥www.ted.com/talks/alisa_miller_shares_the_news_about_the_news?language=zh-tw.

Nossek H.2004.Our News and Their News:The Rol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verage of Foreign News[J].Journalism,5(3):343-368.

Olausson U.2013.The Diversified Nature of“Domesticated”News Discourse:The Case of Climate Change in National News Media[J].Journalism Studies,15(6):711-725

Otto F,Meyer C O.2012.Missing the Story?Changes in Foreign News Report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nlict Prevention[J].Media,War &Conflict,5(3):205-221.

Pedelty M.1995.War Stories:The Culture of Foreign Correspondents[M].New York:Routledge.

Skurnik W A E.1981.A New Look at Foreign News Coverage:External Dependence or National Interests?[J].African Studies Review 24(1):99-112.

Song Y Y,Chang T K.2013.The News and Local Production of the Global:Regional Press Revisited in Post-WTO China[J].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75(7):619-635.

Sreberny-Mohammadi A.1995.How US Media Covers the World[M]∥Downing J,Mohammadi A,Sreberny-Mohammadi A(eds.).Questioning the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Sage:296-307.

猜你喜欢

跨国新闻报道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丹麦女王的跨国爱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跨国执业的安全人沈建平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