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水墨画——影响当代中国画坛重要的地域力量
2015-03-21王少毅河南省郑州市杂技团450003
王少毅 (河南省郑州市杂技团 450003)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发源地,名人辈出大思想家老子出生于河南鹿邑,唐朝诗圣杜甫出生于河南巩义,诗人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画圣吴道子出生于禹县,以画黄河为主题的著名画家谢瑞阶、周中孚、版画家陈天然、画坛奇人李丁陇、国画家秦岭云、魏紫熙等把中原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壮大,书法家陈天然、张海、王澄等在1986年9月组织的中青年15人“墨海弄潮”赴北京大型书法展更是把中原书法推向全国,使之在整体上促进了书法的普及而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祖国文化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中原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后的发展,仍然以中原地域为中心,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中国在西方殖民者面前屡遭挫败,中国面临极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许多爱国者纷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等,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正处在对立碰撞的十字路口。
1899年秋安阳殷墟小屯村的甲骨文在时任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校长)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因病服药时发现了药材中的甲骨文,并颇费周折地查清了“龙骨”的产地。经过锲而不舍的追踪和钻研,王懿荣向世人宣布了他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文字—“甲骨文”。
随着甲骨文的出现,继而揭开了被遗忘的殷墟之谜。1928年起,一个浩大的殷墟寻梦工程拉开序幕。我国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发掘,陆续发现宫殿遗址,藏甲骨文的窑穴、王陵和各类型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址。殷墟出土的大批遗物,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尤其是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殷墟的发现和研究,为正史和补史提供了许多实物资料,也将中国的信使提前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殷商的遗迹和遗物,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74年在郑州二里岗发掘出的商代城墙遗址和墓葬进一步充实商代文化的内涵,使河南成为名附其实的商文明起源发展中心,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充分唤醒中国人遗忘了的民族文化优势与振奋民族自尊心的作用,而中国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正是在于民族意识的惊醒与改变。使我们国内民众对传统的文化日趋重视和学习。
传统的绘画理论思想,受我国本土儒教、道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儒家、儒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随着汉朝“丝绸之路”的开发和佛教的传入(主要是印度佛教画的传入)在北魏是间接地开始的,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绘画内容。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理论产生后,在“以形写神、迁思妙得、气韵生动”唐张璪所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题思想下,绘画的评审从开始就有了双重情况的萌芽,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欣赏方法的品评标准。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约815——?)字爱宾 ,何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于宰相世家。咸通三年任舒州刺史,干符初官至大理寺卿。这部《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包罗既广,征引繁富。据《直斋书录解题》载:“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赏鉴,自谓有一日之长。”所以著述此书,有他的有利条件。其中有些记载,便出于他的调查所得。尤其难得的,他还保存了许多今已失传的古代史论资料。
该书分十卷,有叙绘画“源流”“兴废”,也叙自古“跋尾押署”,“公私印记”,更有“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及“古卷秘画珍图”,这对画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叙历代能画人名”,“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二人”,并参考史书,载其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绘画史著作。除此之外,更有重要的论文,如“画论六法”“论画山水树石”“论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等。以上重要的理论提出,为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诗、书、画、印的结合相得益彰,这是民族艺术的想象力,气魄与胆识的具体显示,使得中国画从专业技巧向文化内涵方向转变,启发了宋、元文人画的异军突起。但是唐、五代、南北宋的绘画品评标准,还是以作品主要内容成就为中心,偏重以造型技能的综合性批评法则为主导,而这种审美标准的完成在于代表作品的产生,仍然在中原地域,吴道子、荆浩、郭熙等在绘画史上的著名画家,主要以中原山水风景为创作主题。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写实工笔画长卷《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通过对东京汴梁(开封)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开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它不是一般表面的热闹场面的描写,而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物和各种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忽必烈灭南宋建立元朝,都城迁往北京,政治中心迁离河南,元朝汉族文人的地位在下降,文人画的品译转向崇尚人品与笔墨趣味,而明清的统治对知识阶层的严酷,抽象的笔墨趣味便成为主导地位的传统审美标准,南北宗派学说的出现,更是将文人画的地位推向高峰,虽然在绘画品评的历史发展之中,整个演变过程是在各种标准,各种因素的相互取舍、融合、互相代替在对立统一中完成,但最终以逸品文人画的审美标准占了上风地位,并成为主要性的评鉴标准影响至今。而文人画不重视绘画造型技巧与常规法度所产生的弊端,又促成中国画走向过渡程序化,形成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连续百年的清王朝闭关锁国封建统治,造成了艺术上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的单纯笔墨的“文人画”属于崎型发展时期,不仅扼杀了许多艺术天才,并使中国绘画停止不前,而且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的很大损失,处于封闭保守的状态。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的血泪史,自1840年起国门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打开,领土被瓜分,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北方的大片疆土被沙皇俄国侵占,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的紧要关头,河南殷墟小屯村甲骨文的被发现和司母戊鼎的出土,以及1929年12月北京人头盖骨、下颚骨、牙齿的发现使我们民族记忆苏醒,提示着我们有过的辉煌的文化艺术及历史,当代面对全世界文化产业的浪潮冲击,中国画是民族文化中最需要保护和发扬光大的独立画种,但随着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侵蚀与渗透,19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和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因为政治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废除及批判,在此情况下,近现代有许多艺术大师奋起改革进行可贵的探索借鉴,以求更新变法,中西结合。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黄秋园、何海霞等在传统上坚守于创新,齐白石、傅抱石、蒋兆和、石鲁、赵望云、黄胄、刘海粟等吸取传统,以写生入手使作品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引人入胜。如今海上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漓江画派、金陵画派都在地域上为振兴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为振兴绘画事业付出了坚辛的努力,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育,模仿照搬苏联学院派的教学大纲,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体制受到制约,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动荡更是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了冲击和否定,从而导致民族艺术虚无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使得人们对中国画传统的审美标准与评判产生了隔阂,淡漠了优秀传统绘画思想和笔墨技法。外国的各种艺术不良信息的不断渗透,已经在理论上使绘画艺术范畴,思想观点混淆不清,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与专业艺术语产生了较大的混乱,绘画上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创作上受到很大的轻视。这和文化交流是两个概念,艺术上最重要价值是它的内部核心,核心被动摇和侵蚀在艺术上是可悲的。所以关注文化源流,用我们传统的文化思想来发展水墨画,明确表现什么内容,提高艺术思想,在传统的文化里寻找源动力和现代可转换的能动性,描写中原文化浓厚质朴,博大深沉,苍劲有力,刚柔相济的自然特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要在画家的精神面貌和笔墨技巧上表达出来,开创“中原水墨画”深沉,浑厚,朴实的北方性格,用自然的笔墨来表现我们中原文化远古博大的精神气势和时代精神风采,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当代艺术风格,构建起水墨画创作核心主题,重视造型技巧与笔墨意境的综合法度,使“中原画派”的作品成为中国水墨画的重要地域。
如今在这一方面,河南本地的画家在继承创新及发展上做出了可喜的成就,以河南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和郑州为中心,年老的画家有丁折桂、贺志伊、叶桐轩、谢瑞阶、陈天然、马基光、王铁良、丁中一、王威、郑玉崑、龚柯、李自强、张寅彤、唐玉润等为代表,他们承前启后起到桥梁作用,中年画家以马国强、谢冰毅,方照华、刘杰、封曙光、李健强、化建国、李运江、李明、王绣、李进学、文柳川、李伯安等为代表,在继承前辈优秀基础上以河南本土为中心,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并且在当代中国画坛影响深远。目前“中原画派”的规模还需要快速进一步扩大加强,以黄河流域、嵩山、太行山、伏牛山为生活源泉,坚持对景写生来收集素材,在和大自然的亲近中,萌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大自然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画家的审美取舍进行再创造,才能显露出主观意义上的美,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讲:“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认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诗书画印的结合成为我们绘画的独有特色,诗词歌赋和个人修养对绘画主题思想有决定性作用,意境是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与创作规律,比一般艺术形象更深刻,更具有美的特质。中原地域(单指)山水画方面讲:理论基础缺乏,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研究对“中原画派”开宗立户具有分析、指导、总结的现实意义。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以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源动力一定会创作出符于时代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现在就以画黄河题材为例:我省两位著名老画家谢瑞阶和周中孚先生都是以画黄河为主题各有成就。到目前为止终生以画黄河者廖廖无几。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在我们熟悉的地域怎样能发现美,把它描绘出来,需要我们中青年画家要认真构思和具体的实践。传统根基是文化艺术发扬的精神,他有着深厚的传统理论美学和文化沉淀,他不可能像欧洲传统油画那样靠色彩的明暗调配、物体刻画、光色、透视、解剖等技巧掌握,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具有朦胧的意境美,画面让人能体会到充满诗情画意,这在于对传统的理解和创新要具有“新”与“美”相统一的要求,“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谐一体,而西方的哲学对大自然的理解是“人定胜天”“人能征服大自然”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哲学关系,所以中西方在艺术上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要求,表达和欣赏标准大不相同。中原地域拥有博古的文化基础和源远的历史,地处中心位置,坚持拒绝不良西方文化的荒诞、颓废的艺术,发扬传统笔墨造型基础,用中国绘画独有的表现效果,在较长的时期内创造出一种独有的新面貌,强烈地表达出河南本土艺术风格是广大中原画家所追求的方向,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水墨画发展创新的源泉。只要我们真诚地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到每个人适合表现的载体方式,我们坚信在不远的时期,广大的中原画家群体在中国当代画坛必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地域力量,为今后水墨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