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15-03-20钟奇珉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治疗应用效果

钟奇珉

摘要:目的 分析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行选择性神经阻断术,根据2004年兰州会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计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计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计分分别为(10.3±1.7)、(10.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计分为(5.4±0.6),对照组为(8.8±1.0),差异显著(P<0.05)。结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一种有效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案,患者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优于选择性神经阻断术。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变应性鼻炎;治疗;应用效果

变应性鼻炎又被称为过敏性鼻炎,是指患者在接触特应性变应原后,IgE释放大量的介质,同时出现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症状。变应性鼻炎发病后患者将出现鼻塞、鼻痒、流涕等症状 [1]。目前,变应性鼻炎多选用药物治疗,但患者极易复发,尤其是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满足实际需求[2]。因此,手术介入极其必要,本次研究中我们选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6例,男女比例为29:17,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7.8±2.3)岁,病程为1~11年,平均病程(4.5±0.7)年;对照组患者40例,男女比例为26:14,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38.4±1.9)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4±0.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3]参照如下:①患者存在过敏史或家族史;②患者伴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2项以上症状,症状每天持续1h以上,部分患者伴结膜充血、眼痒症状;③发病时患者鼻分泌物可见多嗜酸细胞、杯状细胞高表达情况;④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伴IgE高表达,IgA、IgG低表达或正常、升高;⑤致病过敏原皮试、鼻黏膜攻击实验呈阳性。季节性发病患者呈季节性花粉阳性反应,常年发发病者对尘螨、丝绵等呈阳性反应。

1.3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给予患者全麻,取仰卧位,于鼻内镜辅助下取患者左侧鼻腔皮肤黏膜交界处入口,由鼻中隔上方向下方纵向打开粘骨膜,根据鼻内镜视野反向剥离粘骨膜预计切除软骨,切除骗曲的鼻中隔软骨、梨骨及筛骨垂直板,对合复位骨膜及黏膜,确定鼻中隔平直居中后结束手术。给予患者常规止血及抗生素治疗。

对照组行选择性神经阻断术:嘱患者取仰卧位,全麻,于鼻丘黏膜下横向开口5~8mm,打开黏膜,选用双极电凝灼烧黏膜切缘,在于下甲附着末端前6~8mm处选用双极电凝夹闭下甲动脉,同时于下甲动脉前5mm区域及下甲末端黏膜处电凝灼烧,并止血。同样处理右侧鼻腔。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症状计分情况。

1.4症状计分标准 症状计分标准参照2004年兰州会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的相关标准[4],见表1。

1.5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6.O软件对数据库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来进行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进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计分分别为(10.3±1.7)、(10.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计分为(5.4±0.6),对照组为(8.8±1.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人群的,由基因及环境共同作用的多因素疾病,临床特征多以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等。吸入性变应原是变应性鼻炎的环境诱因中的重要部分,具体包括螨、花粉、动物皮屑、真菌、食物变应原等,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应变性鼻炎患病率高达10%~40%。常规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法以药物为主,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介入手术。但如患者伴鼻中隔偏曲症状,药物治疗将难以起效,患者需介入手术。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术式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选择性神经阻断术等[5]。选择性神经阻断术可通过阻断患者下甲黏膜敏感性,降低下甲黏膜粘液分泌量,改善患者鼻痒、鼻塞及流涕症状,该手术具有微创优势,但患者治疗后具有一定复发率,可能需要多次治疗[6]。术后患者鼻腔通气功能显著提高,患者鼻塞、头痛、鼻痒症状可显著改善[7]。此外,鼻内镜辅助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还具有微创特征,且可于内镜直视下行手术治疗,手术难度低,患者痛苦下,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9]。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症状计分近似,手术治疗后观察组计分为(5.4±0.6)显著低于对照组为(8.8±1.0),这表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改善患者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症状。

综上所述,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长期用药可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解决鼻腔机械阻塞,缓解患者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且患者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参考文献:

[1]邱万理.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4,1(02):162-163.

[2]熊勇.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低温等离子下鼻甲频消融术对成人慢性鼻-鼻窦炎治疗和转归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2(21):1052-1053.

[3]岳文江,倪宏亮,黄伟.320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03):110-112.

[4]万彬,麦平青,陈兴友,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血浆IL-4、IL-5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109-110.

[5]张乐.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改善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04):251-252.

[6]陈静,尤易文,严勇兵,等.经鼻内镜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4):169-171.

[7]高云,薛爱英,单希征.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05):210-211.

[8]陈远安,石成明,苏金辉.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9,6(27):106.

[9]龚永谦,艾文彬.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1362-1365.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变应性鼻炎治疗应用效果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从寒郁少阳辨证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不同疗程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螨过敏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的疗效观察
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气道炎症及预后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