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开颅手术与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远期疗效比较
2015-03-20彭远强周敏光梁鑑添温宝泉曾胜田
彭远强 周敏光 梁鑑添 温宝泉 曾胜田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常规的开颅手术和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在2012年1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病程和治疗方法等因素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在患者手术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创伤面积小并且死亡率低,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常规开颅手术;脑室镜辅助疗法;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治疗中是指患者非外伤性的,大脑内部的一种出血,是神经外科当中十分常见的病症,其凭借着发病急、病情危险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成为了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因此应及时寻求出治疗该病的方法。目前脑室镜辅助疗法在临床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探究其与常规开颅手术的疗效比较,本次研究选取我院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在2012年1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病程和治疗方法等因素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0±1.2)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5±1.5)岁。两组患者经头部CT扫描证实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临床特点为血肿量≥30ml,中线移位≥1㎝。出血量的计算公式为血肿量=长轴×短轴×层面数×π/6。两组患者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常规的开颅手术方法,具体步骤为:①手术前经CT定位,根据患者具体的出血位置制定手术方案;②手术前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静脉点滴20%的甘露醇250ml用来降低颅内血压;③医务人员清除患者淤血的肿块,并让患者保持平躺的姿势,从患者的头侧部位置进行开颅手术,待出血位置清除干净后进行止血,在血肿腔部位放置引流管,防止患者再次积血;④根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脑压变化情况采取骨瓣减压术的方法,术后对患者给予抗压药物用来稳定血压。
1.2.2观察组 采取脑室镜辅助疗法,具体步骤为:①手术前经CT定位,将患者出血量最严重的部位作为靶点,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②在靶点部位切开患者的头部皮肤层和骨膜层,并利用牵引器进行钻孔,钻孔大小约为2.5cm×2.5cm,并切开患者的硬脑膜,运用脑针穿刺的方法准确定位出血的具体位置,放置内镜,在内镜的引导下进行血肿块切除;③在手术过程中不断调整内镜的角度和方向,并结合图像所传递的信息,清除掉每一死角当中的血肿块,并采取无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便于让视野持续清晰;④手术后取出脑室镜,在出血位置放置引流管,并给予患者抗压药物稳定血压。
1.3疗效判定 本次研究根据手术半年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其中I级为患者完全恢复日常生活的能力;II级为患者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活动;III级为患者的日常生活仍需别人的帮助;IV级为患者意识清楚,但卧床不起,无自理能力;V级为患者为植物生存状态。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检验,计量结果采用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在手术后半年进行ADL的评级检验,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I级患者5例,II级患者8例,III级患者7例,IV级患者4例,死亡6例;观察组患者中,I级患者8例,II级患者14例,III级患者4例,IV级患者2例,死亡2例。通过两组患者的ADL评级比较能够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发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发病的患者会意识不清甚至肢体瘫痪,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正是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如此危险的特点,因此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清除患者的脑颅内部血肿,稳定颅内压,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脑梗塞的产生和发展。
现如今,根据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来看,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的开颅手术和以脑室镜辅助治疗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2]。和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相比较,脑室镜辅助治疗的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良好的颅脑内部照明,有利于彻底清除死角当中的血肿,并且有出血点小的优势;②能够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出血部位精确定位,并能在手术中准确区分血肿部位和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界限;③具有分辨率高的优势,为患者进行手术的医务人员能够清晰辨认出血肿块附近的血管,不会在手术中产生新的出血点,进而增加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④符合微创手术的具体要求,止血效果更加明显,创伤面积小[3]。
在本次研究中,以我院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的开颅手术和脑室镜辅助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对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在手术后半年进行ADL的评级检验,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I级患者5例,II级患者8例,III级患者7例,IV级患者4例,死亡6例;观察组患者中,I级患者8例,II级患者14例,III级患者4例,IV级患者2例,死亡2例。通过两组患者的ADL评级比较能够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创伤面积小并且死亡率低,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潘仁龙,张晓峰,郑春华.常规开颅手术与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1(02):110-112.
[2]孔晓锋,郑俊宁,李宏伟.常规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13,12(13):54-55.
[3]米国强.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镜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10(06):1084-1085.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