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03-20姜明伦李战国颜小芳莫佳杰

高教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行为职业生涯规划意愿

姜明伦+李战国+颜小芳+莫佳杰

摘要:本研究基于2013年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数据,运用Stata计量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但是缺乏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大学生有无明显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年级、身份、学科、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规划认知。这些结论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Probit模型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措施。[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初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成就和工作满意度[2],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制定符合个人成长方向、社会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功与社会接轨、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然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校园中还是有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郁闷、空虚和无聊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密切相关。那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需求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回答恰恰是高校调整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宁波市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沿海城市之一,不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而且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全市高校共有16 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7所(国办2所、民办2所、中外合资办学1所、独立学院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4.9万人,其中本科生9.44万人,高职高专生5.46万人,在甬研究生达7500人。宁波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确立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宁波市高等教育非常具有代表性,以宁波市高校为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能够为其他院校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特征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是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授课老师、部分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的访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分为基本情况、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规划服务等五部分。

数据来源于2013年11-12月对宁波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城市学院、浙江医药高专等六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过程如下:首先,课题组在综合考虑学校性质、学校类型、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高校;其次,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层次选择被调查的学生;再次,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其准确回答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最后,对回收问卷逐一审核,剔除无效问卷。此外,为确保调查质量,课题组在正式实施调查之前进行了试调查,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完善。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90份,回收606份,有效问卷529份,有效率87.3%。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tata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需求、行为以及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然后,利用排名赋值的方法分析大学生期望的职业指导内容和职业规划咨询方式排序;最后,借助Probit模型研究影响大学生是否制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三)样本特征

从被调查的高校看,既有国办高校(5所)也有民办高校(1所),既有综合性院校(3所)也有行业类院校(3所),既有本科院校(4所)也有专科院校(2所),这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全面反映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被调查的大学生来看,以本科生为主,占73.7%;男女大学生基本持平;以大一、大二为主,二者合计达71.8%;以文史类为主,占57.3%,其次是理工类,占32.9%;以非学生干部为主,占63.1%。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供求分析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从认知、需求到行动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也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3],只有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才真正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本部分将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认知、意愿、行为)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供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27.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其中仅有2.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非常了解”;仍有26.8%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了解”;45.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问及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依据时,有40.3%的大学生选择“兴趣爱好”;有31.6%的大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有19.8%的大学生选择“特长”。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这势必影响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读的大学生而言“重要”,其中19.1%的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但仍有22.9%的大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中有3.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进一步研究发现,78.1%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有帮助”,其中18.9%的大学生认为对就业“非常有帮助”;但仍有21.9%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帮助不大”。访谈中发现,持有该观点的学生认为,“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多、变数大,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也不大”。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别。

在问及有无必要对在校大学生给予更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时,86.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21.7%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见表2)。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有需求且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愿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58.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需求”,其中15.3%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强烈”;有4.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没有需求”;36.5%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没有明确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或未认识到其重要性。访谈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极少数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此外,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别。

2.职业生涯规划意愿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55.2%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其中9.8%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参加意愿”;但仍有7.4%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就业、职业发展变数多,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也不大。此外,37.4%的大学生对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的“意愿一般”,他们参加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指导的意愿不强。

3.职业指导内容的偏好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4),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依次为: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场中为人处世之道、专业的择业知识、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这表明,大学生不仅注重就业求职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就业求职教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职业指导方式的偏好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5),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式依次是:面对面咨询、网路咨询、同学互助、团体、电话咨询。这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

(三)职业生涯规划行为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15.7%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且目标清晰”,50.89%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且目标较为清晰”,二者合计达66.5%;31.6%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1.9%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四)职业生涯规划供给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6),64.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专门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但仍有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调查发现,24.8%的大学生在求职遇到困难时会求助亲朋好友,24.2%的大学生求助父母,二者合计高达49.0%;14.6%的大学生独立解决;还有1.3%的大学生处于迷茫阶段;仅有11.7%的大学生求助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见表7)。这表明,宁波市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与服务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调查数据表明(见表7),77.3%的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还比较传统,其中通过自己的占39.6%,通过他人的占37.7%;而通过现代科学方式认知自我的占22.6%,其中通过专业机构的占15.0%,通过测试方式的占7.6%。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之所以呈现以上格局,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滞后密切相关,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并非学校,选择学校职业指导中心和就业协会的仅为32.3%和2.6%,而选择父母和报纸杂志的达19.9%和35.2%(见表6)。这表明,宁波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2.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60.2%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表示满意,其中11.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但仍有7.1%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32.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这表明,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今后应增强职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及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被解释变量为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将“有且非常清晰”和“有且较清晰”两个选项归“有职业生涯规划”,记为1;将“有但粗略”和“未考虑”两个选项归为“无职业生涯规划”,记为0。根据被解释变量的特点,本文选择Probit模型。Porbit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Pi=Pi(yi=1│xi,β)=Φ(X'iβ)=∫X'iβ-∞12πexp(-12t2)dt

其中,Pi为第i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i为大学生编号,yi为因变量,取值0或1,Φ为累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Xi为自变量,β为自变量的系数。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根据回归系数β绝对值的大小直接进行解释,而需要计算边际效应。对于连续自变量而言,边际效应表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自变量变化一单位所引起的对大学生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概率的影响;对于虚拟变量而言,边际效应表示相对于参照组而言,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概率的变化。

解释变量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选择,本文选择了性别、学科、年级、身份、专业满意度、专业选择依据、职业发展方向认知、职业规划知识来源、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等9个因素作为解释大学生有无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变量,选择变量如表8所示。

基于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了两个Pogit模型,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模型Ⅰ为包含全部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Ⅱ为剔除与被解释变量相关性不显著以及产生共线性的解释变量后再次估计的结果。

从模型Ⅰ和模型Ⅱ的估计结果来看,年级、学科、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认知、职业规划知识来源、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显著影响,性别、身份对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无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从年级变量来看,相比于大一学生,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大四学生的边际效应最大,其系数为0.074,这意味着大四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最高,这主要缘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就业的压力迫使其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从专业变量来看,相比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专业选择依据变量来看,那些依靠自身选择专业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专业满意度变量来看,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越有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职业发展认知变量来看,相比不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源变量看,相比于从学校获取职业规划知识的大学生,那些从非学校途径获取职业规划知识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主要缘于从非学校途径获取职业规划知识是一种主动行为,这类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变量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越丰富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性别对大学生是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郑祥江、郝生跃的研究[5]结果一致;是否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是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高晓琴、袭开国的研究[6]结果一致。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涵义

(一)主要结论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明确需求,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主要希望参加“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大学生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一半学生在求职遇困时求助家人和亲朋好友,仅有少数学生求助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现代科学方式认知自我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学生形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比较高。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39.8%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表示一般或不满意,相比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而言,宁波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服务有待加强。

计量结果表明,年级、专业、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和职业生涯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直接影响。其中,年级越高的大学生比年级低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倾向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依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的大学生相比于外界帮助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楚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相比不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大学生更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知识越丰富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性别和身份两个变量对大学生是否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影响。

(二)政策涵义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辅导,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和水平;高校应该将求职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最重要的授课内容,提供更多的面对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机会;高校应该通过校园网、海报、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指导机构,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高中应该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引导其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高校应该为学生转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激发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高校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甘寿国,蔡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调查报告[J].高教探索,2007(4):121-125.

[2]Wethel,J.D..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Exploration, Job Search Intensity, and Job Search Effectiveness in 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1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

[3][5]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4):51-56.

[4]胡莉芳.大学生生涯规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9年中国教育长期追踪调查(CEPS)数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4):5-25.

[6]高晓琴,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34-139.

(责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行为职业生涯规划意愿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