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20邱金林
【摘 要】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要义,针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建立课程与岗位标准衔接机制,建立实训基地产学融合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66-03
产教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体现了当今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产教融合把教育改革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又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把产教融合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明确要求“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五年制高职是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创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要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办学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和改革方向看,最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生产劳动的“结合度”、“融合度”越来越紧密。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改革指向由“产学结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教融合”。如果说“产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强调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生产和学习有机结合,那么,“产教融合”不仅强调促进生产和学习层面的有机结合,而且提升到经济与教育层面的全面、同步、协调、融合发展。“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产教融合的本质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深化产教融合,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办职教,也要符合产业规律培养人,真正打破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之间的界限与藩篱,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成为合作共同体,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效果如何?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与关键问题,也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来有效解决。产教融合是产与教之间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融合。产教融合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校企互动为途径,以提高质量为根本,深入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二、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现代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理念比较缺乏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蓝图,吹响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给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如何看待和发展现代五年制高职,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探索、思考、改革、实践的一个热点问题。五年制高职办学发展虽然呈现了“江苏模式”等一些亮点,但总体而言,发展现代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理念仍然比较缺乏,对如何举办五年制高职理解模糊、认识不到位。“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发展现代五年制高职,必须突破“闭门造车”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敞开胸怀,拥抱新兴产业发展、拥抱新的技术革命、拥抱新型工业革命。“服务发展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突出特色办学”,这是决定五年制高职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找准自身新角色、构建自身新定位、寻求自身新发展,这样一种意识或理念,将成为推动五年制高职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二)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五年制高职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随着高招报考人数不断减少,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五年制高职能成为一些学校招揽生源的途径和手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因为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等。
(三)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尚未得到真正发挥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情,也是企业的责任。虽然,校企合作一直为职业教育所倡导,是职业教育赖以健康和良性发展的办学真谛。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一直是五年制高职办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益诉求不同。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认可度作为办学效益观。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短期效益为其价值观。两者利益诉求不同,利益共赢点不易把握,往往导致企业不愿意主动参与学校工作。二是缺乏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三是企业的办学责任不明确。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五年制高职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是一个动态性、多样性、复合性的变化过程,由此决定了专业设置要向产业、面向职业。专业设置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支撑关系。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建立课程与职业标准衔接机制
以促进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为途径,建立五年制高职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机制。一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标准为参照、以工学结合要求为依据、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以人为本,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基于工作过程改革课程教学。积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任务(项目)来完成学习,推动传统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发生根本性变革,把“学、做”融为一体,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做,积极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是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五年制高职学习时间较长的特点,科学合理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把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重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促进专业学习与素质培养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建立实训基地产学融合机制
以促进实训基地教学、生产、服务“三位一体”、校、行、企“三方联动”为途径,建立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产学融合机制。一是强化实训基地教学、生产、服务“三位一体”功能。实训基地不仅是教学中心,而且是生产中心,更应该成为服务中心。把实训基地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项岗实习、订单培养、学生就业、技术推广、产品生产、产业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将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与技术推广服务紧密结合,打破教学、生产、服务之间的藩篱,促进教学链、生产链、服务链有机衔接,促进产学深度融合。二是发挥校、行、企“三方联动”作用。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依靠行业支持,贴近行业实际需求,依托行业优质资源,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主动与企业“联姻”,学校提供场地,把企业的资金设备、先进技术、管理模式、职场文化等引进校园,建设“校中企”、“校中厂”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共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
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五年制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符合职业岗位需求。二是促进校企“双向”互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教学改革、技术服务、培训咨询、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互动与交流,不仅有效帮助教师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新产品研发、市场需求的新情况,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知识、新内容,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得以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而且同步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人才提升和管理规范,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A377)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 ),男,广西昭平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