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5-03-20唐伟萍黄仕强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跳槽措施

唐伟萍 黄仕强

【摘 要】从大学毕业生频繁“跳糟”现象与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出发,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频繁跳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80-03

一、大学毕业生频繁“跳糟”现象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频繁“跳糟”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的频繁“跳糟”,给自身、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频繁“跳糟”现象,其实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或者说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系很大。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导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将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没有根据个人的爱好、素质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职业。由于求职没有清晰的目标,从业只是随性所至,所以很容易就对所选的工作产生厌倦心理,从而走上“找了换,换了找”的道路。为了深入探究大学生频繁“跳糟”现象的成因,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系对本校2012级回来领毕业时已经离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很少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他们往往是临近毕业时看到有岗位招聘就去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的工作没有“交集”,于是“跳槽”。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指他们在校阶段根据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把这些主客观的因素整理出来,进行分析、测评、归纳,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道路、目标,并制订大学期间学习计划,以及实现职业目标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及行动方案。通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可以在清楚认知自己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及职业方向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培养该职业所需的技能,促进自身健康成长。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的问题,各学校有必要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大学生能够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既避免盲目就业,又减少频繁“跳糟”现象,从而实现近期的就业目标,为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评估不够准确、客观。自我评估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环节,它的准确客观与否,对职业环境分析、道路选择、目标确立等影响极大,所以非常关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理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缺乏了解和认识,从而不能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使得他们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发生了偏离,导致产生要么盲目自信、好高骛远,要么失去信心、妄自菲薄的心态,影响他们正确的职业目标的确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因而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不了解,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为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自己发展的,很少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可见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缺乏认知,也可以说是他们这方面意识模糊,这样必然会影响他们职业的选择与发展、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此外,在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才是硬道理,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虚的,所以并不重视。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选择职业越来越现实,哪里待遇好就去哪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能力等,结果工作时间不长又辞职,陷入频繁“跳槽”的怪圈。

(三)没有接受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指导。大学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所以在校大学生需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然而他们自我定位、职业道路选择、时间安排等问题靠个人很难解决,需要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指导及专业的职业咨询帮助。而当前高校还是将就业率放在第一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经常开展各种相关讨论和招聘会,以及各种职业资格培训等,说明高校更偏重于就业层面上的指导,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层面上投入较少,没有相当的培训措施或者指导服务。此外现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上远没有达到要求,很多授课教师往往不是职业指导专家,水平不高,效果较差,达不到学生要求。这导致学生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目前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往往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是过于注重个人感觉,没有考试到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从而缺乏统筹规划,在知识能力结构上不协调,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功利性较强,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准确评估,就盲目从众,急于求成,比如参加各种培训、各种考证等等,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和阶段性。三是具有应付性,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工作,所以往往在毕业前突击,当成了就业前的短期培训,被动适应变化。

(五)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支撑。职业环境包括就业环境、职业发展情况、职业变化情况等,是否对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把握是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客观的关键,这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来支撑。而现在的大学生较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主要是由下面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不强,主要有学校组织的各种有任务性、政治性、运动性的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寒暑假顶岗实习等,缺乏个人或者自发组织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二是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很多活动时间短、缺乏针对性,结果导致实践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走马观花、应付了事,不能深入进行职业实践。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及教师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发挥好引导作用。可通过纸质材料、平面媒体、移动网络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让大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基层和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论证,得到的论文或者研究成果可以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供方法、途径参考,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指导学生根据合理的因素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专业、个人兴趣能力、社会需求、大学教育阶段性等因素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根据专业来规划。大学通过分专业进行授课,对每一个专业都制定了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学生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用人单位要求。所以大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应以此为基础,如果放弃专业来设计,不但浪费自己的优势,也无形中增加了失败的风险,个人价值将更难实现。

第二,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特长来规划。很多权威研究表明,个人兴趣与其成功的几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所以只要一个人对他的工作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比常人更自觉更积极地投入工作,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此外,能力和特长可以有效帮助选择职业,不同的职业都需要对应的能力方可胜任,利用其来规划职业生涯,会让学生更容易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成为学生求职就业甚至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职业选择受社会环境、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影响。当旧的需求消失后马上又会有新的需求出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时,应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第四,根据大学教育阶段性来规划。大学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阶段性,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明确重点,分步实施形成比较科学的指导体系。比如一年级时,主要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进而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现在缺乏什么,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二年级主要是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此学生可多参与补习、兼职、志愿者、暑假工等活动,从中获取职业知识、职业素养,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技艺,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大三是实施行动阶段,大学生可通过就业培训,转变角色,为即将从事的工作积极搜索信息、搜索可能的机会,掌握所需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向社会人过渡。

(三)设置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建设的职能部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辅导,除相应的课程指导外,应该在学院层面上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部门,在它的统一指导下,开展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工作,从而提高职业指导的科学性以及人本化水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作用是普及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职业目标确定、职业道路的选择上急需帮助,所以开展个性化职业咨询辅导非常有必要。另外,人才测评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备的指导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测评,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进而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四)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关系到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就业竞争力。为了保证该工作的质量,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师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帮助等工作,为学生服务。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均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对应的教育主要由就业指导人员、学工队伍的教师完成,而这些指导者往往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立足本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就业办公室的教师以及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资格的人员为专职教师,以班主任、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达到要求后才开展服务。二是利用校外资源,可以通过外聘、兼职等方式,邀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劳动力市场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的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对师生开展各种咨询和辅导活动,为师生服务,从而为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

(五)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职业环境,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同时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各院系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基础,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真实社会,在工作中体验不同的职业岗位,从而对外部环境了解和掌握得更全面、客观,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二是利用学院的学生组织、校企合作社团,引导他们自发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顶岗实习活动等,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和文化氛围。三是发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作用,由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与其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毕业论文,科学引导他们从事相应职业的研究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掌握职业技能、修正职业的定位,从而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也有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综上,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科学合理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提高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3)

[3]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杨海强.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2011(18)

[5]王纯.浅析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及对策[J].华章,2013(9)

【基金项目】2012 年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203YB220)

【作者简介】唐伟萍(1983- ),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黄仕强(1963- ),男,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跳槽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探索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我该辞职吗?
公务员跳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