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现代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2015-03-20崔鹤宇

河北林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沧州市林果果品

崔鹤宇

(沧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河北 沧州 061001)

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滨临渤海,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沧州成为著名的金丝小枣、鸭梨、冬枣生产基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历史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经济的竞争已从国内市场的竞争扩展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从单项产品和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包括价格、质量、品牌和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1][2]。近年沧州市梨、枣产业发展空间渐近饱和,同时,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及科学的规划管理,林果产业发展受到各种瓶颈的制约。现代林果产业的发展,必须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各种瓶颈,加快林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1 发展现状

1.1 近年来林果业发展成绩显著

目前,沧州市有林地面积31.62万hm2,其中用材林面积10.92万hm2,果树面积18.16万hm2,果品总产13.1亿kg,已建立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3万hm2,果品出口创汇基地3万hm2,基地建设良种率达到95%以上。梨、枣面积约占沧州市果树总面积的88%,产量占沧州市果品总产量的84%,其中梨树面积3.33万hm2,总产达到5.9亿kg,居河北省第一位,红枣面积13.01万hm2,总产达到4.2亿kg,居全国第一位。沧州市的林果产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2 国内外竞争压力增大

沧州作为枣的传统主产区的优势正在消退,国内:西北省份异军突起,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大优质干枣生产基地(46.7万hm2);云南等西南省份的错季鲜枣产业也正在快速崛起。国外:澳大利亚及中亚、中东和非洲的沙漠地带国家,对抗旱耐瘠薄、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枣树越来越高度关注。梨由于品种更新慢,管理相对落后,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总体上仍处于爬坡和攻坚阶段。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果结构不合理

(1)生态林、用材林树种单一,用材林多以速生杨为主,混交林较少,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病虫灾害;同时单纯速生林周期短,材质差,效益低,更新费用高;单纯速生林更新时容易导致刚刚建立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局面。

(2)枣、梨、苹果、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搭配不合理,市场供应不均衡,易造成大量果品集中上市;果树栽植规模大,但优良品种所占的比例偏低,果品品种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致使优质果品价格上不去,影响农民的收益。

2.2 管理粗放,果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近年沧州市枣业发展形势严峻,不容忽视。我们过去采取“粗放管理”产量低,现在“精细管理”管理了,为什么又质量差了?其实我们的所谓精细管理还是以大田粗放栽培方式为主,采用大水、大肥、大药的管理措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精细管理。

要想实现精细管理还要从果品的标准化入手,但沧州市果品生产标准化体系还不健全,多技术规程少技术标准,多综合标准少专用标准;部分果品生产标准水平低、采标率低,且不少标准分类混乱,结构不合理,有的可操作性不强,无法落实技术措施,致使管理成本高,不利于无公害控制,上市果品质量较差,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容易由于气候因素造成大量减产。

2.3 林果业发展科技水平较低

科技对沧州市林果业的增长贡献率仅为38%,明显低于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52%)。现代各领域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然而沧州市林果基础科研投入相对较低,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较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不同品种生长规律及所需环境条件及病虫害发生规律条件缺乏定量揭示,相关技术指标缺乏量化研究;部分相关技术只有定性论说,缺乏操作性强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果农素质相对差,具有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4.9%,对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能力弱。

2.4 缺乏林果信息监测且信息流通不畅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林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引导作用,然而我们对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的能力还相对较弱,不能及时准确地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有关信息。

3 对策及建议

3.1 调整思路,更新观念

以追求单纯经济效益调整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以追求眼前利益调整为放眼长远规划;改变过去以追求产量为目的的思维定势,树立以提高质量增效为目的的新观念;积极引导果农改革传统耕作思路、积极创新发展现代林果产业。

3.2 调整林果种植结构

生态林、用材林的建设应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科学规划,整个系统要做好速生纯林与长期优质用材林的合理搭配,尽量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开发多功能林业。加大优质用材林树种的推广。

加大梨、枣名特优品种的发展力度,加强适宜加工品种的集约化种植,加快发展设施错季果品和城郊时令果品。提高鲜食枣的栽培比例和品质。

3.3 实施标准化生产

(1)完善果品标准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果品生产有关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标准,同时对不适应当前生产要求的标准及时进行修订,逐步形成覆盖果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精细化、量化、优化,增强标准可操作性。

(2)加快林果相关标准的实施进度,加强林果标准的推广与宣传。标准必须与生产相结合,须有较强操作性,同时标准又是最佳生产方案,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降低成本,便于操作,对果农最有益。必须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广大农民理解好措辞谨慎、晦涩深奥的标准化语言,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3)健全林果标准化实施监督体制,对林果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建立果品标准化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使果品信誉度得到不断提升。

3.4 加强林果科研创新力度,提升林果业发展科技水平

(1)研发一批新品种,加大对梨、枣等具有本地特色、易管理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力度,选育出早熟、矮化、丰产、稳产、多抗等方面有显著特性的新品种,同时开发、引进适宜盐碱地造林的优质用材林新品种。

(2)加强林果业基础研究。对主栽品种的生长内需环境及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环境因素变化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定量揭示出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内要达到最佳生长发育状态所需求环境阈值(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酸碱度、水肥条件、需冷量等指标),并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量化,从而为新技术开发奠定基础。

(3)加强物化研究,加快果农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将基础研究取得的新技术或研究成果,通过农艺、林艺、工艺、工程和信息技术,以物质的形式提供给果农、林农,加速成果的应用。例如,新品种培育可以物化为种子、种条、种根、种苗、接穗等;施肥技术可以物化为复合肥、专用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物化为设施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物化为农药和生物制品或杀虫灯等。即便是时空变异大、经验性强、稳定性差的栽培技术,也可以物化为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多媒体软件,以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3]。

3.5 改进简化现有栽培管理技术,提质增效

改进现有栽培管理技术,利用综合工程技术手段改善林果生产的环境需求,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潜能,同时简化、优化相关栽培管理技术,真正实现林果生产的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现代化。

(1)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直接影响沧州市果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肥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全面推行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生草栽培,测土平衡施肥,尽快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果园树下管理,加快节水型果园建设,并逐步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安全化等一体化综合水肥管理技术。

(2)采用简易、高效综合树体管理技术。依据不同树种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对树体的物理改变实现果树的可持续高效生产。大力推行树体改造和树形改良,降低树高,减小密度,打开光路,调整养分的平衡分布,实现稳定结果、提高品质、减少病害的目的。

(3)应用科学无害化病虫防控技术。依据病虫害发生状况监测预报系统的监测结果,抓住病虫害发生特定时期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高效防治,围绕无公害生产,大力推广粘虫胶、诱蛾灯等物理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生物、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充分利用天敌防治主要害虫,形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生产安全的果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 建设林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林果信息监测、研究与发布

在各大果品产区布署测报点,对气候情况、水肥情况、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果品生长情况及市场情况等林果信息进行动态数据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科学生产提出技术措施,为果农提供最佳施水、施肥、施药时间及最佳施用量,做到科学管理;对市场做出分析预测,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并对极端天气提出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1]王伟东,王文辉,杨振锋.世界梨产业形势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梨发展对策[J].中国南方果树,2003,32(1):56-59.

[2]李应征,邓伯勋,王淋.果品市场价格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广西园艺,2002,(1):9-12.

[3]张纪林,葛明宏.复合农林业技术创新的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4):75.

猜你喜欢

沧州市林果果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平山县主要林果有害生物的发生及防治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