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传播视角看《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效

2015-03-20蒋兆雷,张继延

关键词:女性主义传播

从女性主义传播视角看《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效

蒋兆雷1,张继延2

(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合肥 230036;2.常州大学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常州 213164)

摘要: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女性群体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追剧狂潮。本文针对其引发的收视热效和其后的各种衍生效应,用女性主义传播理论的相关视角解读女性如何接收、阐释媒介,媒介文本与受众间的互动又如何影响了性别话语的获得、协商和维持,分析该剧热播的原因。

关键词:《来自星星的你》;女性主义;传播;热效

一、《来自星星的你》及其引发的热效

《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剧)2013年末通过网络平台中韩同步播出。韩国最高收视率28.1%,网络最高收视率73.4%,均位居韩国2013年迷你剧首位。截止3月18号中国地区爱奇艺、PPTV等网络播放总量超过30亿,在播出期间新浪微博电视剧微话题前5个中占据了4个,是目前为止第一部百度指数破200万的韩剧。网易女人GQ大调查显示对《星》剧而言,女性群体是绝对用户占84%,对“都教授”的喜爱96%来自女性观众,对千颂伊的喜爱程度,男女观众的比例基本持平。每逢周三周四节目播出时间微信、微博被不断刷屏,赵薇、高圆圆等一线女星也表达了对这部剧的喜爱和关注。该剧播出期间恰逢情人节和主演金秀贤的生日,有女粉丝买下南京《新京报》一个整版,祝福金秀贤。随着《星》剧的热播,炸鸡和啤酒、剧中男女主角的配饰、读物等统统都火了,甚至带火了取景点的韩国旅游,据旅游公司统计赴韩旅游的七成是女性,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该剧落幕后各种围绕《星》剧的话题仍然不断,此后其主演全智贤和金秀贤所到之处总是引来最多的话题和关注。抛开网络营销手段和粉丝以外,我们不禁要问,这部电视剧何以吸引了这么多的关注,为什么女性群体性患了“教授依赖症”,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传播的几个侧面进行分析。

二、从女性主义传播看《来自星星的你》

性别视角丰富了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为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考角度。女性主义传播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传播的现象和本质,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媒介内容中的两性形象及关系和女性受众。T·莫德斯基认为连续剧是为女性而作的,它提供了女性观众与虚构文本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乌托邦式的家庭幻境把连续剧与女性观众密切联系了起来,为女性观众构筑了一个符合她们愿望的虚拟空间[1]。文化研究者们曾经认为肥皂剧、浪漫小说的兴起和流行是父权意识形态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剥削,是对女性自主权的挑战、歪曲和贬低。但是对女性受众的研究却表明女性可以从这些媒介形式中感受到非性别意识的愉悦,甚至发展出性别独立的意识[2]。韩国电视剧领域的女性编导比例达到了90%,《我的名字叫金三顺》、《贤内助女王》、《继承者们》等均出自女性作家或者编剧之手。今年女编导朴智恩的《星》剧又掀起了一股最强劲的旋风。肥皂剧在女性受众中间的流行有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批判就能了事,只有从女性受众的实际立场出发、将女性的体验放在核心地位才能全面了解。女性为什么接受这样的媒介内容?女性受众在接受这些媒介内容时体现了怎样的情感诉求和渴望?女性受众群体互动中的情感建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对抗性解码——千颂伊、都敏俊角色符号分析

在父权制和男性话语权的背景下,男女在媒介中通常表现为一些刻板印象。男性常常是强壮的、具有侵犯性的、英雄的;而女性则是被动的、虚弱的、依赖性的。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珍妮斯·拉德威80年代对通俗浪漫小说的分析表明,很多女性拒绝接受父权制话语权的一些重要假定,拉德威的研究表明女性强烈喜爱那些结合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概和女性特征的男性人物。比如说那些性情温柔又身体强壮的男性。同样,女性更喜欢那些既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又保持了传统女性特征的女性人物。许多女性把阅读这些小说当做对男性统治的沉默反抗,她们在阅读小说时并没有进行倾向性阅读,即并没有按照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倾向女性去解读的意义,而是进行了对抗性解码,即与倾向性阅读相反[3]。这个观点也被在英国进行的对肥皂剧受众对象的研究和琳达·斯坦纳研究了10年的《MS.》杂志中的“不评论”专栏的研究印证。

当女性在媒介从业,拥有自己的话语表达权时,这种对抗性解码直接转变为女性视角和情感体验下的媒介内容和两性媒介形象及关系。《星》剧里男女主角的特点恰好与拉德威的研究相吻合。都敏俊满足了女性对成熟男性的所有幻想:有属于青春的英气逼人,又有属于成熟的处变不惊;兼具神性和人性,来自外星有超能力像神一样强大,生活在地球是个大学老师像普通人一样;偶尔又会由于超能力的丧失而极度虚弱,需要被照顾和陪伴。这份平凡与俊朗加超能力甚至还包括那么一点点的虚弱直接迎合了女性情感诉求下对男性的需要。千颂伊则复杂的呈现出了现代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和要求:她是独立的现代女性,事业有成;她真诚而善良;她没有那么大度,说话有时甚至是尖酸刻薄的;千颂伊个性中最为鲜明的是爱得清醒而明白、没有心机、胸无城府。

(二)典型化图式——女性主义恋爱观的理想模式

米德认为,我们用符号生成我们对意义的经验(心灵)、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自我)、以及我们对宏观社会秩序的认识(社会)[4]239。在信息处理理论中,一系列的符号被称为图式,它使我们能够常规性的理解进入感官的信息和意义。典型化图式是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我们分派给一些现象的意义和集合,这些意义来自于我们将自己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的互动形成模式的社会知识储备[4]239-246。电视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选择与编排,它能够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捕捉和反映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念。笔者梳理了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中受众对《星》剧内容的讨论,发现这部剧细致、贴切地展现了女性主义恋爱观的典型化图式。《星》剧的故事不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童话、不是富家千金与穷小子的结合,编剧创作的视角是平民化的,眼光往下看却又高于现实生活,把看似风光无限的千颂伊设置为处于低谷的状态;把外星人都敏俊设置成普通的大学老师,既没有去说市井生活的各种琐碎,也不会给观众造成高高在上的虚无感觉,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当下都市生活中女性面临的困惑和对情感的渴望与需求。

1.因为爱情的恋爱动机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产生的原因,人类渴望纯洁而执着的爱情,不带有任何杂念,也没有节外生枝的各种诉求。爱情就是那种怦然心动的两情相悦,以及其后的共同度过。但是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在恋爱时要考虑房子、车子、职位等经济因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让太多的人因为空虚与寂寥而走在一起。在各种“海藻”式的人物、各种出轨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千颂伊与都敏俊的爱情满足了女性对爱情的期许。大明星千颂伊寂寞时独自高歌,落寞时饮酒哭泣;都敏俊孑然一身过了漫漫400年,他们耐得住寂寞也挡得了诱惑。女性一方面被千都对待感情的方式折服和打动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缺位补偿,虽然自己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也做不到,可是作为对理想爱情模式的一种向往,通过观看可以带来短暂的身心愉悦。

2.符合女性审美的性活动等级

性活动等级是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双方身体接触的一系列深浅程度不同的亲密行为:包括牵手、拥抱、接吻、爱抚、性交[5]。在性活动中女性大多数出于被动状态,女性更喜欢也更能在低等级的性活动中感受到男人的宠溺和温情。《星》剧沿袭韩剧对恋爱镜头处理一贯干净的特点,并且在画面的处理上更加唯美、羞怯。都敏俊定格时间的“雪地之吻”、在定格的时间里对千颂伊说的“我爱你”完美的展现了一个男人的禁欲气质,含蓄而内敛。甚至编剧把都敏俊设置成因为不能和地球人的唾液混合,一接吻就发烧、晕倒。抛开剧情是否荒诞,也权且不说性是否是两情相悦的最高也是最后体现,但是在爱情也像是快餐的年代,女性更容易在性活动中受到伤害。从女性的角度看,这种重情而不重性的表现手法,有着特别的艺术魅力。

3.具备爱的能力

“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6]爱的内涵很宽广,对于恋爱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对象的问题,而没有把“爱”看成是一种身心能力的问题。对此弗洛姆进一步提出了爱的本质的命题: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给予自己的生命力、给予自己的爱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7]。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马不停蹄地追逐“钱途”和“自我”,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知不觉患上一种叫做“爱无能”的病,而《星》剧中千都二人表现出来的爱的能力深深打动了观众:守护、回避、接受、面对……都是给予对方生命力的体现。剧中关于连理枝的暗喻,更是体现了现代女性对爱情的诠释,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的诗句“我必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所以即便都敏俊富可敌国,千颂伊却一样经济独立。他们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韧性和相互支撑是女性渴望自己也期待男人具备的。

(三)情感建构——女性主义群体传播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共鸣

传播学领域关于情感建构的探讨属于符号互动主义的理论,主要涉及:情感是什么?如何对情感做出回应——掩藏、私下表达还是公开发泄?怎么解释某种情感并使之合理化[8]99。伯特·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是群体传播领域内的经典理论,他把传播行为分为社会情感行为和任务行为。但是持女性主义立场的学者构建了群体传播的批判传统,她们认为传统的“任务焦点”以男性为中心,无法代表女性群体的成因和状况。一般而言,女性群体关注的既不是结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群体任务”。她们更为关注的是“存在”,而不是“行动”。因此,必须考虑男性与女性群体关注点的不同[8]261-285。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一生都是在为别人而活着,只有从女性受众的实际立场出发了解她们是如何理解文化产品或媒介内容,才能全面解析女性受众对《星》剧这类肥皂剧的追捧,问题不仅仅是女性为什么和怎么样接收、阐释媒介,而且也包括媒介文本与受众间的互动如何影响了性别话语的获得、协商和维持。

1.获取意义

流行文化的研究者断言观众拥有获取意义的能力,受众能通过使用媒介内容来创造与个人相关的意义。女性主义接受研究在关注接受和获取意义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4]240-243。美国学者安对80年代风靡欧美的肥皂剧《达拉斯》的女性观众进行调查,发现尽管她们承认剧中的环境是非现实的,却仍旧接受剧中人物情绪化的表演,认为剧中的吵闹、阴谋、快乐和痛苦都是“现实的”,安得出结论:被认为是现实的并不是那些有关世界的知识,而是主体对世界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建构”。女性媒介研究表明,受众有时会运用媒介刻画的形象来为自己“赋权”,以便采取社会行动[8]359。《星》剧的剧情和人物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正是一种积极的受众行为:人们给内容积极添加意义,构建新的意义来服务于自己的意图。

2.新媒介平台与互动仪式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劳拉·斯·蒙福德认为女性喜欢观看叙事内容集中于家庭、个人、情感等私人因素的电视,因为容易让观众产生某种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情绪体验,使观看行为具有某种独特的“仪式”性质[9]。美国情感学家罗诺尔曼·丹森认为情感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和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中[10]。“我们的感官,以一种有意义的、熟练的、创造性的、积极的、与人共享的方式,对世界作出反应。”[11]“互动仪式”一词最早来自美国学者戈尔曼,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强调面对面发生的互动是行动的场景和社会行动者的基点,其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地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12]。因特网与万维网的发展与扩散,特别是新媒介平台的交互性将这种互动仪式放大化了。新媒介平台给了女性受众一个安全地进行自由表达的空间,这里没有父权话语体系下的压迫和傲慢的语言形式,女性掌握了对语言的控制权。这种互动仪式及其催生的高度情感连带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发酵,也进一步放大了《星》剧的传播效应。

3.情感共鸣

符号互动和对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我们对自己或别人的期许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当我们的期望被某种文化产品或媒介的内容表现出来的时候,有可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通过观点的一致、相互激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活动。这种情感在现实中可能表现为:不那么容易改变,即使他们和许多事实依据相抵触;经常与强烈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并激发这些情绪,如憎恨、热爱等;当被激发起强烈的感情时可能不受意识的控制[4]272-276。受众在社交网络中通过虚拟的方式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她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传达所关注的焦点,而彼此知道了焦点所在,同时共同分享情绪或情感体验,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女性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在积极的媒介使用中得到满足。传播的效果就远远超出了收视当时那段时间和空间。

三、结束语

本文仅仅从女性主义传播角度浅析了《星》剧的热潮,但是并没有调查并分析对虚拟的故事和人物的疯狂喜爱,是否会影响女性现实中的恋爱、婚姻生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星》剧在欧美地区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女性主义差异研究将是一个特别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会期间《星》剧意外成为热门话题,台湾《旺报》社评指,这不仅值得大陆思考,台湾地区也应有危机感。因为成功的文化产业其衍生收益和影响非常巨大,我国的文化产品在面对市场和文化引领方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4.

[2]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1):59-64.

[3]Radway,J.Identifying Ideological Seams:Mass Culture,Analytical Method,and Political Practice[J].Communication1986(9):93-123.

[4]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绥铭.大学生恋人之间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决定过程研究[OL].[2014-10-05].http://wx.cclawnet.com/shehuixuezpj/zw10/mydoc007.htm.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7]E·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4.

[8]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9]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95.

[10]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03.

[11]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1.

[1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9.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21

收稿日期:2014-11-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4YJA880094)

作者简介:蒋兆雷(1974—),女(汉),安徽合肥,副教授主要研究新媒介与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072-04

To view the soaring popularity of the hit TV series “LovefromStar” 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

JIANG Zhao-lei,et al.

(AnhuiAgriculture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Abstract:LovefromStarhas caused an unprecedented tidal wave in viewing.In view of the hot reception of it and various subsequent derivative effects,this article,by means of related viewpoints of 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deciphers how females receive and interpret media and how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the media texts and their receivers influences the obtaining,negotiating and maintaining of gender speech during emotion building so as to explain why the TV series is a hit.

Key words:“LovefromStar”;feminist;communication;soaring popularity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传播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