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作机制的研究
2015-03-20张岚李瑞
张岚 李瑞
(天津中医药大学 团委,天津300193)
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作机制的研究
张岚李瑞
(天津中医药大学 团委,天津300193)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应该围绕这个核心任务进行。本文肯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协调关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列举了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不协调的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两者协作机制的途径。
学生工作 教学工作 协作机制
一、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提升育人水平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高校各方面形成合力。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育人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互相之间应该协调配合、互补促进,协同育人,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切实需要
作为教育的主体,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选择,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和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平台[1]。对于学生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共同完成。第一课堂的学习由教学部门主导,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需由学生工作部门主导,在帮助学生培养技能和拓展素质方面更具优势。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必须协调好第一课堂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内容,合力完成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在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2]。高校教育要回答“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终极问题,就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在做好各自分工的基础上,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积极整合各项资源,通力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探索人才培养途径,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合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合力缺失的表现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虽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有互相配合与彼此促进的需要,但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不够深入主动,存在教书育人“两张皮”现象
两个部门对合作的认识不够,在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固化现象。不能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全局出发,只是机械地完成各自分内工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枯燥地讲授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不闻不问,缺乏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忽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一些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不了解,对学生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导致工作浮于表面,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业问题得不到关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管理制度有待更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模式在国内各高校全面实行,促使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方式发生变化。然而,传统教育管理的模式尚未全面革新,管理制度的更新存在滞后性,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还停留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评价阶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也仅仅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这种陈旧的师生评价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新迫在眉睫。
3.“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现不够
一些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没有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没有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不够。一些专业教师只强调教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片面地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其他育人和管理工作无关紧要。而一些学生管理者则一味强调学生活动,但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忽视实际效果,与学生专业结合度不高。
三、高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作机制的探索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将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摆在中心位置,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教学工作应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一方面将学生工作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和有效弥补。另一方面将教学过程作为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巩固平台和有效载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了二者的双赢。
2.改革管理制度,创新评价机制
“创新是构建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重视创新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特点,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关键”[3]。为推进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同育人进程,必须对传统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对原有的师生评价机制进行创新。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用基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开放式培养模式替代传统的灌输式和封闭式培养模式。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改革等措施,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素养。从学生的不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培养,挖掘并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最大优势潜能。
(2)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积极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要从教学质量、师德修养、科研水平等全方位开展,绝不是仅仅局限于讲好一堂课。要把评价的重点集中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和驾驭上,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锻炼上。同时将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计入工作量,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则要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从思想政治觉悟、人文修养、专业水平、身心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及认证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之中,实施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设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建立学生学业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3.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作机制
实现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常态化,需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包括信息沟通、合作互动、资源共享等协作机制,确保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在整个育人系统内正常运行,无缝衔接。
(1)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信息沟通机制
学生管理部门要畅通与教学部门的对话渠道,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具体想法和意见建议及时快速反馈到教学部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效果、学生各项需求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信息。同时,推动信息沟通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和工作例会,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部门要就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及学籍异动的情况进行沟通。积极打破过去工作模式中的独立封闭、自我循环状态,多方位、多角度对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开学初,学生部门要向教务部门提供学生返校报到情况,教务部门要提供开设课程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建立学工和教务工作联动制,通过共同听课制、加强巡考制和共同参与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检查等方式,将其贯穿于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中。任课教师要主动管理课堂情况,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做好工作。学生工作者要将学生对课程学习或专业思想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地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行教学助理工作制度,为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在每个本科班级中选聘1名学生担任教学助理,及时向教务部门反馈关于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便于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合作互动机制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合作互动是指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互补,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
导师制是推动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促进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的一个很好平台。它摒弃了以往教师只负责传授课堂知识的模式,而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指导,便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态度和志向,尤其是特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情况和学习基础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真正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作用。导师制的实行切实改变了专业任课教师忽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局面,也推动实现了学生工作的外延拓展,优化教师资源,提高育人质量。
发挥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渠道,也是推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的一个重要载体。积极选拔有专业特长并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让专业教师参与到社团协会、科研创新、专业能力竞赛活动的指导中,锻炼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和补充学生课堂专业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由学生工作者承担部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同时作为学生工作者参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3)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务工作的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作,需要以信息共享为依托,将教学管理中的教务信息和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学生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数据规范、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数据库,打破以往教务和学工各自为政造成的信息不同步现象,去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 “孤岛”状态,以共享数据的形式,为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协同提供了新局面。
在实际运行中,综合信息的共享一方面可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社团活动管理、评奖评优情况、招生就业、毕业离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作为一手资料提供给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中的教务信息,如学生选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业状况、学籍异动及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等,都可通过信息数据库准确迅速地达到集成共享。这种信息共享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人工统计和管理数据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偏差和信息重复,为科学查找数据、制订全员育人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当前,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相互独立,难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只有在工作中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形成积极、主动的协作机制,才能避免人才培养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的缺失,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郑清文.从“认同”到“协同”—关于基层院系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3(2).
[2]王丽萍.论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与构建[J].文教资料,2010(7).
[3]朱国仁.创新与挑战: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3JY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