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联大对我国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2015-03-20车如山王彦雷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梅贻琦西南联大通识

车如山 王彦雷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西南联大对我国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车如山 王彦雷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抗日战争时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办学最成功,三校不仅成功联合办学九年,而且以其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和培养的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当时的一颗明星。作者探究了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与精神气质等方面,可以给当今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西南联大 师资水平 精神气质

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西南联大,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最好的大学。正如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1]在其办学的九年时间里,弦歌不已,笔耕不辍,治学不止,成就斐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作者探究了西南联大取得成就的原因,对于当今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先进的大学理念为引导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灵魂,是关于大学本质理性的思考,它引领大学的前进方向。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独特、先进的大学理念。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它的中文译意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2]正是在先进、独特的大学理念引导下,哈佛大学才能一直长盛不衰,位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西南联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在其先进独特的大学理念引导下,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成就。

1.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是指:要学生具备宽泛的不同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完人的目的。通识教育理念贵在“通”,即学生所学知识不应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且以本学科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通识教育理念做了阐释,他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3]在此,梅贻琦关于“通”、“专”的观点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识教育理念,核心在“通”,以“一道贯之之道”,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大学来说,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造成学生“专”有余而“通”不足,通不足则后发力不足,故联大的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2.大师理念

什么是大学?用梅贻琦的话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4]

正是在大师理念的指引下,联大对大师一直孜孜以求,想方设法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人文学科有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等;社会学科有费孝通、潘光旦、陈达等;自然学科有王竹溪、吴有训、华罗庚等。教师梅贻琦曾说:“吾人应努力奔赴第一事,盖为师资之充实;大学之良窳,几乎全系于师资与设备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5]正是联大始终把大师放在第一等重要地位,求贤若渴,使联大成为“囤积教授”的地方。

大师,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旗帜,只要有大师在,大学的精神就在。在联大,每个学科都有我国乃至世界级的领军人物。如数学系的陈景润,其学术成果《堆垒素数论》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闻一多的《楚辞校补》使当时国内楚辞研究达到最高水平;钱穆的《国史大纲》更是史学界的大作,是抗战时期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国史著作。联大的大师以一流的学术成果奠定了联大在国内和国外的地位,对于今天我国的大学来说,大师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重要。

3.坚持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办学理念

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道:“西南联大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唯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6]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大学的命脉所在,大学的本质在于追求高深学问,没有独立的学术、自由的思想,大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秉承“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主义”,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种子在我国高校生根发芽,一直延续到西南联大。联大校长梅贻琦表示:“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均应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主义也。”[7]正是联大的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使得联大师生无所不思、无所不想,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联大,才是真正实现了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基础

1.学贯中西的大师

何谓大师?必是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之人。在联大,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如联大陈寅恪先生,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史学界泰斗”,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先生不仅精通国内外史学、文学、通晓十几种语言文字,而且先生以其对学术严谨的态度赢得称赞。在联大,不仅是大师学贯中西,普通教授也是。据统计在“1945年,在联大的179位教授中,曾留美的有97位,留欧陆的有38位,18位留英,3位留日,23位未留学”[8]。这就奠定了联大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础,为联大培养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

2.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联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论学历,不比资格。只要有才华,有能力,就会有机会施展才能,就能受到重用。“联大的教师中既有留学欧美,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授,又有不少学历不高,但才华出众的学者,如国学大师陈寅恪、钱穆没有大学学历、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文学家沈从文只上过小学,但他们大都有出国深造的经历,此丝毫不影响他们当联大的教授”[9]。

联大关于教授职称的评定是灵活的,不像今天死守教条,而是尊重人才的发展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措施,激励教师认真教学、踏实研究,恪守教师之本,使得教师安心教育,而踏实能干者亦获得应得的奖励。“凡是在教学中有突出成绩被全院或全系师生公认,并在科研方面有学术专著或创造发明的讲师,均可提升为副教授;凡教学有特殊成绩为全院或全系师生所公认,并在科研方面有重要学术贡献或重要发明的副教授,可提升为教授”[10]。正因为联大不拘一格降人才,才使得联大能够人才辈出,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支撑

《孟子·滕文公下》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每当面临民族危机、国家危亡的时刻,吾国“大丈夫”便以此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

联大的师生在民族危亡时刻,自觉扛起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旗帜。联大师生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封锁,历尽千辛万苦,从华北转移到华中再到西南。联大师生之所以甘愿吃苦受罪,是因为他们不屈服于侵略者的武力,不甘于民族文化中断。联大师生怀抱“中兴业,需人杰”理想,坚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抗战必胜的信心。虽然,当时我国山河破碎、烽烟四起,但是,联大的师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坚信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联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张曼苓概括道:“西南联大师生们有一个总体情结,也可以说是‘南渡情结'。他们‘万里长征,辞却五朝宫阙'含着深重的国恨家仇,为国教书和读书于昆明。无论他们有保存民族文化之命脉,有寻求现代化科技以强国力,有倡呼民主以促社会进步,还有直接投军去筑血肉长城的种种不同,那段在昆明的生活成为一代知识分子共分国忧的大人生。”[11]

“坚毅卓绝”的校训,塑造了联大师生自强不息的人格。短短四个字的校训,饱含联大师生的辛酸与泪水。首先,联大师生没有安全的环境学习和研究。昆明常常遭到日军的轰炸,因而“跑警报”成为联大的一道特色的风景。即使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联大师生依然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研究。其次,联大的师生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在战时昆明,物价越来越高,物资匮乏,师生都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闻一多先生挂牌刻印,朱自清先生没有过冬棉衣而穿赶马人的蓑衣,许多老师沦落到典卖书籍度日的境地。最后,联大的师生面临政治迫害。抗战中,联大作为国内最高学府,影响力甚大,自然成为国民政府的重点监视对象。随着国民政府加紧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控制,企图以国民党的信仰控制高校,进而对进步青年和教师进行政治迫害。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缺物质条件,缺的是现代大学理念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联大的办学经验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1]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与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7(1):12.

[2]刘道玉.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从创造性与大学精神谈起[J].高教探索,2004(2):5.

[3][4][7]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5;10;132.

[5]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37.

[6]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3.

[8]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的观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73.

[9]丁群安,黄亲国.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及其启示[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5.

[10]姚成福.西南联大办学理念辨析[J].社科纵横,2006(1):142-143.

[11]韩小蕙.读人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79.

猜你喜欢

梅贻琦西南联大通识
西南联大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