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
2015-03-20姚慧
姚 慧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
姚慧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我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为此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分析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的挑战,发现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强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文化强国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文化队伍的建设水平,因此这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凸显了时代特征。只有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基础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因此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础。而爱国主义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表现为对鲜明而突出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因此爱国主义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中国历史的回顾,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爱国主义教育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爱国主义本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从中华民族的特点出发,运用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中国国情等方面内容来进行,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实行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了解中国历史和风俗,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运用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民族文化的选择。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大学生学会分析和选择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不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同时创新民族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一。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在发展的。因此,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蓄,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
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
文化强国战略是应对价值渗透、维护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诉求,也是应对价值多元、解决文化困境、提升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求。当今高校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自觉萌发爱国情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因此,文化强国战略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即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感,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培养广大青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精神,理性分析和应对多元文化,使他们能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将爱国主义升华为一种自觉遵守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2]
(二)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要求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已不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原有的教育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高校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进行认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审自笃;进行弘扬“文化三自”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自觉自行。[3]
(三)对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加入到全球网络社会的行列当中。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继承和创新中国民族文化,采取传统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阵地作用,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并采取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之旅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三、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需要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与之相适应。目前,高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延用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国历史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并没有根据时代背景和国家的最新战略进行内容的拓展,且重视历史教育,缺乏现实教育;重视国内教育,缺乏国际教育等。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单一、方法僵化,缺乏科学性,基本实施“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4]此种教育模式导致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缺乏学校和学生特点的体现;缺乏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结合等问题。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我们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需要与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相结合,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与科学性。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缺乏多样性
载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主要采用的载体有课堂载体、历史载体、文化载体、网络载体等,但具体运用时载体还不够全面,缺乏多样性,如:没有构建起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缺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等。
四、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教育目标,凸显爱国的政治属性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地调整教育目标,并且我们的教育目标一定要凸显爱国的政治属性,否则爱国主义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二)拓展教育内容,凸显爱国的文化内涵
不同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各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不断拓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
1.注重传承民族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受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的一代,是思维意识非常活跃的一代。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要通过历史文化的镜头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
2.认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呈现多元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也面对着不同民族思想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认同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爱国情感。
3.弘扬“文化三自”精神教育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其实质就是倡导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自觉、自信和自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使民族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纳入“文化三自”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
(三)创新教育方法,凸显文化的引领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落后单一,缺乏灌输和疏导的结合,缺乏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结合。我们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首先,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实行比较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让大学生鉴别中国的优秀文化,并发挥文化的引领功能。其次,通过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信念,让学生在教育中接受,在接受中领悟,在领悟中认同。再次,实行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传统教育手段具有直接、集中、快速等优点,而现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动、有吸引力、易接受等优点,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凸显文化的引领功能。
(四)完善教育载体,凸显载体的教育效果
1.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阵地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依托,是了解祖国灿烂文明、激发人们爱国情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让大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碑、纪念馆、革命根据地等,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之旅以及人文景观,唤起强烈的爱国意识,让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于大学生心中。
2.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发挥文化平台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重视并充分发挥网络的文化平台作用。网络可以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地展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形象化和生动化。运用网络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文化交流平台的开放性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大学生将爱国意识与开放意识相结合。
3.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发挥强化作用
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是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过程,必须通过经常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爱国心理和爱国感情,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理结构中由朦胧走向自觉。[5]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群众以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祖国的认识更全面,对爱国主义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体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还会直接受到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熏陶,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强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景彩云.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 余龙进,刘绍龙.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J]. 淮阴师专学报,1997,(2).
[3] 冯开甫.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8).
[4] 冯喆.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2.
[5] 谭成.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责任编辑:张连军)
作者简介:姚慧(1988-),女,吉林洮南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
收稿日期:2014-11-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4)06-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