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六朝碑刻词语拾零

2015-03-20刘秀梅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词典石刻墓志

刘秀梅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641112)

汉魏六朝碑刻词语拾零

刘秀梅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641112)

利用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语料,并参阅其他文献材料考释了10则词语,以期补充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从而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提供有益参考。

汉魏六朝 碑刻 词语 考释

汉魏六朝碑①是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其语料相当丰富,文献真实性强,时代明确,语言独具特色,不仅是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佛教、政治的重要典籍,还是汉语词汇史的宝贵资料。毛远明先生指出:“石刻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词、新义,是研究汉语史,尤其是汉语词汇史不可或缺的资料。”[1]本文摘取了10个词语加以考释,以补《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及义项上的疏漏。试在下文举证,希望为今后辞书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明世]指阳世,人间。

北魏《贾瑾墓志》:“弱冠之岁,精五典之原。言谈清婉,若齿间含镜;援豪投默,则素上缀珠。才为时□,就家征奉朝请,俄转通直散骑侍郎,直寝。方立效明世,树德当年,因使暂归,卒于家,时廿一。”(册6页817)“明世”表“政治清明的时代”之意。“方立效明世,树德当年”,表现了贾瑾积极效忠于当时政治朝廷,德布当时,建立丰功伟绩。该词汉魏六朝石刻中还有2例,如:

(1)东汉《芗他君祠堂画像题记》:“旬年二亲,蚤去明世。弃离子孙,往而不反。帝王有终,不可追还。”(册1页75)此句中“明世”与上例句不同,这里当指在阳世、人间之意。“旬年二亲,蚤去明世”,是说父母离开人世,不再回来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2)北魏《冯迎男墓志》:“春秋五六,寑疾不喻。昊天不吊,奄辞明世。大魏正光二年,三月十八日,亡于金墉宫。”(册5页592)与上句表意相同。

传世典籍有此用例。宋·鲍昭《伤逝赋》:“如影灭地,犹星殒天。弃华宇于明世,闲金扃于下泉。修堂庑而下降,历帏户而升基。”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文中“明世”与“下泉”相对,表达作者感情哀婉悲凉,对于亡妻深挚的思念。此意也用于佛经中。《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明照有几种,能照明世间。唯愿世尊说,何等明最上。”[2]P1310佛经中用词“明世”比比皆是,这里不一一列出。

故《汉语大词典》失收该义,应在“明世”再加一条义项,即“阳世、人间”。

[明途]指人生旅途,人世间。

北魏《元嵩墓志》:“明涂永閟,泉堂开始。人之云亡,哀恸邦里。”(册4页426)

按:光明的路途指人生旅途,人世間。“途”字又作“塗”。

佛经中也有此用例。如《大正新修大藏经·寿昌无名和尚语录卷四》:“堪放不堪収,明知暗路头。明途不肯过,暗地岂令游。玩水知沤迹,登山达境幽。浮云同泛浪,空得自悠游。”[3]P1432与此意同。《汉语大词典》失收此词。

[明宇]指世间的屋宇。

北魏《元嵩墓志》:“明宇陆离,穸寝泉居。杨门竚驷,松埏奄途。”(册4页426)“明宇”据文意指世间的屋宇,与下文的“泉居”相对为文。

传世文献如 《大正新修大藏经·广明弘集卷八》:“三乘俱出生死,而幽驾大有浅深。九流咸明宇内,冲赜宁无总别。”[3]P2103此中“明宇”与上文有别,应将词义扩大为时代、天地间。此句意思是:三乘佛法能让人超脱生死,幽驾尚有深浅,而诸子九流虽处同一时代天地间,深奥玄妙的道理总是没有区别。《汉语大词典》失收此词此义项。

[展足]明智贤良之士,待时以施展才华。

语出《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又作“骥足”、“展骥”。

《和绍隆墓志》:“武定初除颖州别驾,加前将军,护颖川郡事,处别乘之任,成展足之名。”(册9页1241)《大词典》未收此词。

[希夷]指清虚玄妙。

北凉《沮渠安周造像记》:“故使陵天之举,不出于三界;希夷之韵,莫罕于域中。”(册3页290)“希夷”,《校碑随笔》作“布□”;“罕”,《校碑随笔》作“阐”,并误。“夷”字上半泐,下半尚可见。《西陲石刻录》作“希夷”,是也。“罕”,《西陲石刻录》也作“阐”,谛视之,字形不类,故不取。下文有“阐”字,与此完全不同。

《大词典》收此词,用南朝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时代偏后。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

[抍马]又作“拯马”,举拔良善之义。

东汉《孔彪墓碑》:“抍马蠲害,丑类已殚。路不拾遗,斯民以安。”(册1页109)

“抍”,同“拯”,《隶释》洪注:“抍,即‘拯'字。”上举,救拔。语出《易·明夷》:“用拯马壮吉。”陆德明释文:“拯,《说文》云:举也。郑云:承也。”《说文·手部》:“抍,上举也。《易》曰:‘抍马壮吉。'”《方言》十三:“抍,拔也。出溺为抍。”《广雅·释诂一》:“抍,举也。”又“抍,取也。”《释诂三》:“抍,拔也。”均作“抍”。《周礼·天官·职币》:“振掌事者之余财。”郑玄注:“振,犹‘抍'也。”字又作“撜”。《淮南子·齐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高诱注:“撜,举也。”

清顾炎武 《与人书》:“至于辇上诸公无不推怀君子,弘悯清流,但垂抍马之慈,总藉登龙之宜。”《大词典》未收此词。

[阿辅]指辅弼之官。

北魏《元晖墓志》:“任重必胜,德輶斯举。业懋琐门,政清阿辅。”(册6页728)“阿辅”,在这里指台辅,辅弼之官。

按:考察“阿”之源流,《礼记·内则》中记载:“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从‘诸母'、‘阿者'中选出‘慈母'、‘保姆'来充任。”后王族以长老教养监护王室弟子,所选教师皆称之为“阿”,学识渊博、严慈兼备,负责服侍、教育王族贵胄的子弟。以后,“阿”作为从政治上监护君王之人,就成为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遂成官称,以官职称谓为氏。后西周时期把“阿者”设置为内宫官职,作为王室的辅弼大夫。这里称赞元晖从官一生,清廉方正,在王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书证有 《汉书·王莽传》:“为太子置师友各四人,秩以大夫。以故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是为四师。”这四个人学识渊博、为人老成,因此被王莽指定为太子王临的辅弼大臣。这里的“阿辅”,是两汉之际王莽成功篡灭西汉后,仿周制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负责教导太子,是太子“四师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王莽把此官职更进一步细化,其实二者本义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汉语大词典》中“阿辅”除有“阿附”义外,还应该另外加一条义项,即“台辅,辅弼之官”。

[絲綍]指用丝做成的绳索;代指皇帝的诏书。

(1)北魏《元延明墓志》:“或外典啚书,或內掌絲綍。朝趍王陛,夕拜琐门。经纶帝则,翼宣王度。诏诰衣草而行,议论寄名而已。”(册6页830)

(2)北魏《元鑽远墓志》:“何以緝综王言,彪炳丝綍?迁中书侍郎,不拜。”(册7页867)

按:丝,本指蚕丝或丝织品;綍,同“绋”,指绳索,引申为帝王诏书;“绂”,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因此,“丝綍”为皇帝的诏书,传世典籍亦有用例。唐·颜师古《嫂叔舅服议》:“所议两条,实为舛驳,特降丝綍,俾革遗谬。”与此意同。

又作“丝绋”。碑刻文献有《高欢第七子上党王高涣墓志》:“台仪照耀,王服容与。入掌丝绋,出谐刺举。授柯尽制,杨旌鞠旅。”[4]P311李峤《为独孤氏请陪昭陵合葬母表》:“先臣苴茅旧封,食菜遗业,颁诸同族,散在别房,相彼誓河,事凭先德,永言书社,宜奉大宗。伏望哀此孤微,惠以丝绋,回一岁之邑入,助千龄之宅兆。”

又作“丝绂”。《乐府杂录·尔雅部》:“其上安金铜仰阳,以鹭鸶孔雀羽装之;两面缀以流苏,以采翠丝绂为之也。”此意即为“丝绳之类的饰物”。

《汉语大词典》应设此词目,并列两个义项:①用丝做成的绳索;②皇帝的诏书。

[神室]指坟墓。

东汉 《公乘田鲂画像石墓题记》:“西河大守都集掾,圜阳当里公乘田鲂万岁神室。”(册1页29)“神室”,据文意指坟墓。称赞田鲂肉体虽死,但精神灵魂永存,是一种引申委婉的说法。

细细考察其源流,发现“神室”一词本来自道家所指人的精、气、神合一之处。道家修炼,一朝一夕,精气神凝聚于此而生灵,则为神室。

传世的文献材料可证明。《黄庭经·脉望》卷七引《胎仙诀》:“神室之状,鸡子蓬壶,黄庭为口,关元为足,生门据前,密户殿后,少阳居左,太阳居右,呼吸日月,为神主宰,藏神致静,可以复命。”又如《太平广记卷一九》:“忽有五人,服五方之衣,长大奇伟,立于前曰:‘我皆先生五脏之神也。先生酣酒流荡,浊辱于身,我等久归此矣。但闭目,将复于神室也。'周瞑目顷之,忽觉心智明悟,并忆前事。”此二例义同。

后又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古今小说钩沉下》:“栾大曰:‘神尚清净。'上于是于宫外起神明殿九间。神室:铸铜为柱,黄金涂之,丈五围,基高九尺,以赤玉为陛……”[5]《四十贴决卷第六》:“神室者道场也。西国天神庙有之习彼曰神室欤。如云祭坛又为佛坛也。”

《汉语大词典》应设此词目,应列三个义项:①道家所指人的精、气、神合一之处;②指坟墓;③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祕篆]指珍貴罕见的典籍,猶祕籍。

北魏《元绪墓志》:“君父历匡四朝,实相成献。其鸿勋桀略,英踪伟迹,并图缋扵鼎庙,灼爤扵秘篆者矣。”(第四册0430页)有关传世材料有:北宋《文苑英华》引崔融《代宰相上尊号表》:“山开秘篆,洛出祥图。”

《大词典》失收“祕篆”,收录了“祕籍”,如潘岳《故太常任府君画赞》:“遂管秘籍,辩章旧史。”《新唐书·段成式传》:“博学彊记,多奇篇秘籍。”龚自珍《小游仙词》:“秘籍和人领九流,一篇《鸿寳》枕中袖。”

“祕篆”与“祕籍”基本义相同,即珍贵罕见的典籍。但“篆”与“籍”又有细微差别。“篆”,《说文》谓之“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运笔而著于竹帛也。”王筠句读:“运笔谓之引。”故“祕篆”更侧重典籍书写字体的丰富性,“灼爤”与“秘篆”组句正好神合,此句“灼爤扵祕篆者矣”又与前句“并图缋扵鼎庙”相对;“籍”,段玉裁《说文解字·竹部》:“引申凡箸于竹帛皆谓之籍。”这个意域比较宽泛,更强调内容。

《汉语大词典》应加收此条词目,并注明义项。

注释:

①该项研究是以线装书局2009年出版的毛远明先生的石刻辑录著作《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十册)作为研究的文本。

[1]毛远明.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6.

[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新修大藏经[M/ CD].台北:CBETA電子佛典Rev.1.58(Big5),2010.

[4]赵万里.汉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M]石刻史料新编(第三卷)[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5]鲁迅.古今小说钩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语素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文号:14YGC740057。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重点项目《汉魏六朝石刻文献与〈汉语大词典〉收词释义书证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文号:14SA03。

猜你喜欢

大词典石刻墓志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赋与唐代墓志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