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型创新能力大学生

李 志 英

(渭南师范学院 美术设计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李 志 英

(渭南师范学院 美术设计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在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不仅对学校实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也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坚持一定准则的前提下,从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育环境、推动创新活动和实施保障途径等方面,扎实做好并落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以推动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力量。随着高校办学思路的调整,更多的高校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拓展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高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纵深发展和办学转型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及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提升其基本素质和学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也对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和经济实力有直接影响,是我国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是要改革和创新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这也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在推进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创新活动,以创新为核心和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主要靠创新,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创新。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使国家各方面发展永远走在世界前列,使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培养。当然,这样的要求也给教育模式带来一定挑战,给大学生立足社会造成一种无形压力。如果高校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特点,就无法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那不仅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而且自身最终也会被淘汰。因此,只有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加大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创新主阵地的作用,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才能使其具备必要的社会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思考力、辨别力、分析力等都得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生更加自信,更加进取,更加具有创新意识,这也间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大量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一个健康个体都具备的能力。大学阶段是创造力激发的关键期,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稳妥地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满足内心创造的欲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其创造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四)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校开展专业教育,每个学生在本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深层次地思考专业学习的技能和方向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还能够将各种创新活动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环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带动学风好转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需要高校教师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认识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准则

高校的知名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情况密切相关。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采取必要手段和措施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升学校的实力和水平,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这一过程和环节需要坚持以下准则:

(一)全面整体准则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从高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系统、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实施,追求并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这需要高校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开发战略,对学校的办学思路、理念和教育观念、内容、条件和措施等重新定位,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性改革和系统性优化,全面思考创新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与学生成才和贴近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质量。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坚持院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及家庭的全面合作管理,营造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创新素养和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创新与素质教育、专业学习、品德培养及审美观念等统一起来,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样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学校需要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问题,形成一种人人讲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制定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方针,打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制定并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方案,开设相应配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从各个环节注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营养”,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学校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进步提升准则

创新不仅要超越常规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更要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提升的角度瞄准前沿性的理论体系和应用领域,即必须突破前人所制定的条条框框,打破旧有观念,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必须制订出分阶段、分步骤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求学生无论是理论性论文还是展示性成果都必须是创新性的、领先的、具有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的,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校的创新活动来说,这种进步和提升,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树立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因此,凡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地方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地方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创新活动都应该是学校所鼓励和支持的。

(三)主动进取准则

高校的创新活动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教学来进行。为此,需要组织学生社团,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计划项目,鼓励和帮助学生学术团队建设,坚持将学生置于创新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并信任学生,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创新研究活动,如此才能在创新活动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为此,要把课内外知识内容结合起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充足的时间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更多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在开发过程中还要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反思,培养每个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主动学习和反思势必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保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坚韧性,激发其主动钻研和探索的动机,凸显学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要在坚持教学为主的基础上,狠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在服务国家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学校创新水平及实力的现实要求下,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甚至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在实施教学计划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要把思路带上课堂,把问题留给学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而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要对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对教师课堂上的东西说不。从而在学校形成一种创新式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使得创新理念贯穿渗透于整个教育环节中。在强调创新创造的教育理念下,高校的课堂教学要采用问题式、探讨式、交流式、调研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努力改变以往的“单边主义”教学模式,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节中主动思考、分析和探索问题,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展开沟通交流,教师则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拓宽对问题的认识,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新活动或项目,锻炼并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实践应用准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要更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体系和架构,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灵活应用的准则,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和动手的创新,才能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走出书本的桎梏,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使理论与现实结合、书本与社会结合、教学与应用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创新的本领和技能。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创新过程中,学校要加大扶植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设立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吸引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体验创新的快乐,体味创造的滋味,培养自己主动观察和想象的能力,这种变化只能在不断反复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路径

高校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只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教师授课占用时间太多,学生的学习多数情况下缺乏积极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学生思维定势和学校环境客观影响造成的,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认为创新距离自己还很遥远,往往表现不太积极。他们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顺利毕业,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没有从长远角度思考自身全面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一般来说,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不理解创新的本质和意义,缺乏创新动力和机会,主动创新的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就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端正思想,采取必要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学校层面: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的教风与学风,离不开浓郁的学术气氛和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创新教育的环境。为此,高校必须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竞争、有序的学术氛围。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思路设计。研究应该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问题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张力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在自己学科研究基础上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就始终是动态的、前沿的,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地展开学术观点的对话与交流。另外,各个专业之间也要注重交叉渗透,实现跨学科交流与沟通,充分挖掘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实现思想意识的碰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不仅要有政策扶持,更要有资金支持,从结构和布局上合理定位创新活动的性质和地位,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要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部分,并计入相应工作量。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也要做好学术氛围的宣传工作,利用学校橱窗、展板、广播和横幅等加大宣传和重视力度,还要利用百科大讲堂、创新发明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实现创新信息共享,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二)教师层面: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创新不断深化和推动的重要保障。优秀的创新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性的发挥也要教师来引导,因此,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前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构建。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除了挖掘本校资源以外,还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聘请兼职专家,建设学术交流平台、专家工作站,采取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等。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地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使自己的理论教学贴近社会现实,使深厚的学术水平与市场应用有机结合,使教学能力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使自己的科研更加向应用性调整和过渡,这样的师资必定会紧跟时代潮流,也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学生层面:参与更多的创新活动

高校组织的各类创新活动,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利用每一次参与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申报,主动围绕创新创业思考具体可行的对策和策略。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门,到社会企事业单位或基层部门现场参观,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为此,学校应多与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联合,建设更多的可供学生实习、实践、调研的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工作第一线去,面对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协助专业教师做好相应的资料搜集、社会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工作。对于学校组织的学术沙龙与讲座、大型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也要积极参加并增加更多的现场互动环节,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在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都要深入反思、积极分析等,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社会层面:创立科学的培训保障机制

社会学术型社团组织要成立相应的服务机构,专门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协助,这种组织机构也可以由各院系、处所和科室的专业教师担任职务,组建专门性的协调机构,出台有效政策引导学生的创新活动。社会也要提供专门的经费赞助,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实现专款专用。社会各类组织机构也要制订工作标准和条例,对学生创新活动的全程跟踪指导,适时表彰和通报,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在学校重视、教师支持、学生主动、社会支持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更强,动手能力也会更强,知识面会更加拓展,创新兴趣会不断增强,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必须以创新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这不仅事关学生未来发展,也是提升学校实力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保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素养和能力,必须转变思想,改革教学模式,依靠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才能顺利实施和实现。

[1] 沈鑫泉.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构建及探索[J].前沿,2013,(17):113-115.

[2] 张所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43.

[3] 马新飞,郑晓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2):48-51.

[4] 张敏,鞠春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3,(9):105-106.

[5] 黄学彬.浅析高校学生科技团队创造力及其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2):181-183.

【责任编辑 刘 蓉】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LI Zhi-yi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Universities bear the important tas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lay the active role i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b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not only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chool ascension, bu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certain standards, from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of the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guard measur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make and implemen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G64

A

1009-5128(2015)17-0094-04

2015-06-11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教育与培养研究(SGH13215);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高校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机制的构建(14JK1229)

李志英(1980— ),女,山西侯马人,渭南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新能力大学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