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质量提升作用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刊物学术期刊稿件

朱 正 平

(渭南师范学院 期刊管理中心,陕西 渭南 714099)

【新闻与传播研究】

编辑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质量提升作用

朱 正 平

(渭南师范学院 期刊管理中心,陕西 渭南 714099)

编辑是影响期刊最为活跃、动态、积极的因素,编辑要打破被动的修修补补、删删削削的机械、教条式的套子,充分发挥编辑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不断加强自己的学术素养,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不断增强对学术期刊的正面影响,提升期刊的学术层次,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

编辑;学术期刊;影响;作用

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认定第一批学术期刊合计5756种。在这众多的期刊中,由于编辑群体较长时间的主体设计、创造实践、风格积淀,学术期刊在内容、形态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风格特色。而优秀的学术期刊往往既能树立学术创新的旗帜,又能彰显自我的个性与风格。因而,编辑必须加强学术素养,提高文字能力,提高审美趣味,增强个人魅力,不断增强对学术期刊的正面影响,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

一、编辑的学术素养提升 学术期刊的学术层次

“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而编辑作为期刊最为活跃、能动的主体力量,体现着刊物的学术灵魂。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综合化知识,成为一个“杂家”,更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成为该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行家里手、专家学者,成为学者型编辑、研究型编辑。

编辑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才能最大可能提升刊物质量,形成具有品牌魅力的特色刊物。新文化的缔造者之一的鲁迅先生,除了写作了大量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以外,还是一名编辑家,他创办刊物,亲自编辑文稿,校对文字、设计插图等,办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在编辑《莽原》《奔流》《萌芽》等刊物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和编辑理论。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著名的学术期刊的主编几乎也都是某一学科的权威、专家和学者,他们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权威评价和引导性体系。[1]

编辑不是只会来稿登记,复制粘贴,把来稿按照刊物格式编辑一下,直接送专家审稿然后校对刊发了事。更重要的是编辑要站在学术阵地的前沿,高瞻专业发展的方向,敏锐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学术层次,甚至在该领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鉴赏力。而且要有一双慧眼,从稿山邮海中披沙拣金、大浪淘沙,要会筛选加工,发现最具创新的选题方向和研究论点,更要对稿件经过初审有一定的初步意见,能和专家有交流沟通,解读专家的审读意见,指导作者修改文章。“编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判断能力、操作技巧等,从题材范围、内容重点、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选择和刊登作品,才能使刊物一直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2]90

“编辑学者化”并不是都要求编辑是专家学者,但编辑把编辑技能和学术素养结合起来,却是一位优秀编辑的目标。覃咏梅认为:“作为学术期刊的专业编辑,除了具备编辑工作必备的文化学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深厚的种种积累,这就需要建立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相关、相近学科动态的研究变化。要做到二者的结合,就需要编辑的巧借力了。”[3]所以,学术编辑只有具备较深的学术素养,才不会被动地编辑文稿,也不会只是成为审稿专家的传声筒,他既能够有一定的学术见解,又能够比从事某领域的专家具有更广博的学术视野,更多地进行选题的前瞻性设计、导向,提升期刊的学术层次。

二、编辑的文字能力促进 学术期刊的标准规范

作者和审稿专家更多地是从文稿的学术水平、学术创新等角度考虑的,而编辑必须认真面对稿件发表前最为重要的文字校对的环节,不得不对稿件进行文字的统筹,做好稿件的文字表达的一系列工作。因而学术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文字能力,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严格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本)》的编排规范。

编辑在审读稿件的时候,在确定了该稿件符合刊发要求并通过专家的审阅后,就要对稿件进行文字方面的规范,修改不合语法的病句、不合规范的文字以及标点。编辑要掌握严谨的语言语法规则和丰富的词汇,语言要规范、标准,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意愿,并且熟悉标点符号、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在现阶段校对主要依据的工具书主要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那么编辑人员要了解第6版和第5版有哪些变化,光首选词第6版和第5版就有1065处的不一样,编辑人员就要依据第6版的首选词规定使用。严格执行《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也尽量带头执行《264组异形词规范词形的建议》,坚决不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字形。同时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新华社规定第一批禁用词》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本)》等出版方面的规范和要求。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提高,有些刊物使用校对软件辅助校对。笔者认为既不能缺少机校环节,对机校结果置之不理,又不能盲从机校意见,而要认真分析,斟酌确定。

编辑虽然不一定都是中文专业,但都应该认真学习《现代汉语》,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经常阅读编辑方面的报刊,不间断地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与培训。对于稿件中表述模糊、不准确的内容,编辑要帮助作者提炼观点,使观点清晰、逻辑严密。编辑要熟练掌握现代汉语知识,消除杜绝刊物的语法文字错误。而要做文稿刊发前的文字把关人,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要把那些似是而非、模糊混乱的东西,通过工具书图书文献和互联网核实,绝不想当然或“差不多”“大概”等,让错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最后的出版物里。更不能错删、误改,破坏原作的学术整体性,贻害读者。

文字能力的提高还需要编辑经常写作,使自己能够灵活、准确、熟练地掌握语言技巧,成为写作方面的行家里手。同时,编辑的语言能力还包括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这样的编辑对稿件的英文部分在编辑校对时才会得心应手。具有较高语言水平的编辑群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期刊的标准与规范,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三、编辑的创新能力拓展 学术期刊的办刊形式

随着学术期刊各种评价体系的逐步规范,刊物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要在五千多种期刊中脱颖而出,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评价指标不断提高,甚至入围核心期刊的来源期刊,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和更好的社会声誉,就要摆脱千篇一律的模式,有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编辑在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引导期刊改革创新,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不断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编辑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是“编辑职业活动的本质特征,而创新思维则是编辑思维活动的基本特色”[4]71。编辑“由过去的被动地对旧书进行校勘整理、删削增补、编次目录、撰写内容提要等转化为现在对社会精神产品积极主动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构建,编辑劳动者因此被称为精神文化生产的设计师”[5]117。

编辑的创新能力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环节中都要探索规律,努力创新。选题时,编辑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考虑政治导向、新闻出版方针,结合当时的学术动态、市场需求,敏锐地捕捉具有潜在价值的学术命题,重在求异求新,以求稿件被二次权威文献转摘、转载,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商榷,产生较大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力。组稿时,编辑一方面要在各种风格、档次、水平的来稿中挑选,表现出对学术文章的预见力和判断力,甚至有时编辑对不甚符合要求的来稿中发现某个具有闪光、新颖的学术观点,能帮助作者确定建设性、创造性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稿件强化创意,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有时好的文稿就是从累计如山的弃稿中发现的,文学巨匠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了放置了两三年的剧本《雷雨》,刊发于《文学季刊》,轰动文坛,接着又推出了《日出》,一举奠定了曹禺在话剧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编辑要结合当前的学术研究状况,组织研究者撰写专业的学术文稿,把编辑的设想付诸各种层面、视角的文稿,形成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稿件景观。而这两个过程有时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有时编辑有了好的选题设想,有时作者有初步的想法或者写作草图,这时往往需要编辑和该领域的专家商量,从选题开始甚至到文稿完成,编辑与作者进行着同步的创作。审稿时,编辑要及时跟进审稿进程,与审稿专家沟通交流,确定审稿意见的正与误,向作者反馈必要的审稿意见,并能耐心倾听作者的申诉意见,帮助作者修改完善文章。在加工整理与整体设计时,编辑既要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也要严格编辑原则,把好文稿的质量关,看稿件的题目是否准确醒目,摘要是否反映稿件观点,关键词是否合适。“既要尊重原作的风格与作者的意见,又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原作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更加严密,观点更加正确,形式更加完美,在各方面都有一个质的飞跃。”[4]74编辑还要根据稿件的重要程度与学术水平等方面,使用一些编辑技巧如版式、字体、稿件的顺序、栏目组合等来表现编辑对文稿的态度与倾向。

要办好一种期刊,稿件资源当然很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编辑尤其是主编能否提出独具慧眼的策划方案,能否持续不断地实施编辑创新。因此,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刊如其人”“有什么样的主编,就有什么样的期刊”“有什么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作为地方高校主办的综合期刊,主编丁德科教授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的顾问,他大力支持《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史记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2014年成功入选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栏目,该栏目当年也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刊物之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接连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体系AMI”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主编丁德科教授也是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他大力倡导渭南师范学院的史记研究,成立了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担任名誉院长的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并与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由他和中国史记研究会合作主编的“《史记》选本丛书”、《史记论著集成》《史记通解》等著作被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连续出版9卷。

编辑要更新观念,跳出“来什么稿子编什么稿子”“上面叫怎么办就怎么办”,以及旧的“修修改改”“删删补补”的机械、教条式的编辑套子,注重稿件是否有深度,角度是否合适,内容是否新颖,表达及形式是否最佳,不断拓展灵活多变的期刊发展形式。

四、编辑的审美趣味提升 学术期刊的形象品位

编辑要对期刊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整体设计思路、风格特色、刊物的基本形态以及所服务的基本读者对象范围,从而使期刊具有高雅的艺术情调和审美趣味。

虽然学术期刊对版面的设计不像文艺期刊那么多变、丰富,但编辑依然可以选择恰如其分的标志色,富有表现力的标志字符,选择与期刊总体风格相符的标志图案,从而对期刊的封面、封底、书脊和扉页等进行设计。编辑还要对期刊的栏目设计、栏目组合、期刊开本、期刊装订样式等从色调、构图、刊名字体以及其他的文字位置做出整体的设计。同时使目录、标志图、文章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以及正文的注释、图表、页眉、页脚、页码等字体、字号、位置、大小、分栏或通栏等都能表现出刊物统一的审美趣味。

鲁迅先生认为刊物编辑既要有坚实的内容,还要有完美的形式,他非常注重版式的设计。他主张:“我于书的形式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6]21他认为书和杂志字号要选择大一点的,不要编排得太挤,文章开头要空五六行的位置, 否则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字会使读者看了透不过气来。鲁迅讲究装帧文图并茂,对于封面、插图极重视,认为它既是书的门面。他亲自为《域外小说集》《小约翰》等设计封面,为《朝花夕拾》画插图,或自己构思草图,请画家按其意图完成;或以外国美术作品和石刻碑碣拓片作封面和封面装饰。总之一句话, 他认为,编辑对装帧设计包括封面、扉页、环衬、开本、版式、版权页章节标题的空间处理和字号、标点符号的排法、插图的版式及对纸张选用, 都要有一个整体设计, 才能达到整体完美的“珠联合璧”效果。

期刊的形式虽然不影响刊物的学术质量,但悦目、大气、高雅的外在形式能让读者享受读书之乐,从而使刊物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标志性的品牌文化和形象品位,表现出刊物强烈的审美趣味。

五、编辑的个人魅力扩大 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

编辑是期刊的灵魂,优秀的编辑不仅能在编辑业务中表现出较高的造诣,而且他的魅力往往能影响和团结一批作者,促进期刊的持续稳定发展。

鲁迅认为,出版物要有生命力, 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 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好作品。他通过结社, 把不少新老作者团结在自己周围。他通过创办出版社(如未名社、铁木艺术社、诸夏怀霜社、朝花社) 把一批有为的青年作者组织起来从事文艺创作、翻译。他通过精心为作者改、校稿、帮助作者寻找发表园地、出版机会, 奖掖后进, 提高其创作水平。像“ 左联五烈士( 作家) 及艾芜、冯雪峰、丁玲、萧军、萧红、田军等作家、司徒乔、李桦、脚元庆、赖少其、江丰等画家、甚至连裴文中、蔡希陶等科学家, 组合成鲁迅麾下可靠的作者群。[7]胡风编辑《七月》和《希望》杂志,培养了路翎、彭柏山、阿垅、邹荻帆、彭燕郊、绿原等大批年轻人,结成终生友谊,这些朋友即使在他最困苦的时候,也不曾落井下石。[7]当今仅以陕西省期刊而言,陕西师大学报主编张积玉,西安交大学报副主编赵大良,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姚远,已经成为该期刊的形象代言人。

现在,有些期刊设立栏目主持人制度,往往聘请栏目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就是利用这些学者的学术魅力和吸引力,向更广泛、更高水平的作者群约稿,这样就能更容易组织较有深度的文章,快速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期刊要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更要充分发挥知名编辑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魅力,不断吸引和团结更多的作者,努力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总之,编辑是影响期刊最为活跃、动态、积极的因素,是期刊的学术灵魂,期刊要充分认识到这种作用,充分发挥编辑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不断加强编辑的学术素养,提高编辑的文字能力,提高编辑的审美趣味,增强编辑的个人魅力,不断增强对学术期刊的正面影响,提升期刊的学术层次,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

[1] 黄璜.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定位[J].实事求是,2005,(5):76-79.

[2] 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3] 覃咏梅.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经济,2014,(6):112-113.

[4] 张天定,郭奇.编辑出版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张积玉.编辑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杨里昂,彭国梁.鲁迅出版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0.

[7] 张辉学.略论鲁迅的编辑思想[J].怀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S1):123-127.

【责任编辑 马 俊】

Editor’s Influence on Journals and the Quality Promotion

ZHU Zheng-ping

(Center of Editorial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Editors as the active, dynamic and vigorous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n journals should free from the passive, mechanic and dogmatic mode. They should be active, initiative and creative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level and quality of journa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alism, language competence, aesthetic taste and personal charm.

editor; academic journal; influence; function

G232

A

1009-5128(2015)17-0081-04

2015-06-17

朱正平(1969— ),男,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编辑,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刊物学术期刊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刊物贺词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