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考量及路径选择
2015-03-20俞扬
俞 扬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杭州 315830)
【政治与哲学文化研究】
微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考量及路径选择
俞 扬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杭州 315830)
媒介与政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既要看清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对党的意识形态、社会管理和干部素养等方面提出的挑战,也要明辨微博对党的广集民意、科学决策、危机管理等方面带来的机遇,更应该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层面考量党对微博治理的统领力、公信力和管控力。
微博;执政党;执政能力;路径
西方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谈到“媒介即讯息”[1]33,他认为媒介是创造历史的隐蔽力量,人类拥有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每种新兴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诚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催生新的传播媒介,促成新的传播形态,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出现和发展,让“人人都是源头,人人都是受众”的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微博,不仅带来深刻的传媒变革,也全面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诸多领域,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微博,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问题的浮现:微博的风生水起 改变传统政党生态
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广泛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 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87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新增网民3117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规模为2.4884亿,在网民中使用率为38.4%。根据2014年新浪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博月活跃用户数为1.67亿人,较去年同期增长36%;日活跃用户数为766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30%。相对于全国网民整体数据的增长,微博用户的增长呈现狂飙之势。微博,正逐渐成为人类技术史上新的里程碑,推动着经济社会生活和信息的聚变、流转乃至政党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微革命”。
当然,微博的异军突起并非空穴来风,正如唯物辩证法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缘由,微博的兴起也是如此。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信息的产生、传播、储存等形式发生剧烈变化,每个人都能主动地掌握、控制和分享信息,并参与到信息流转的全过程,信息传播技术的强大优势为微博兴起提供必要技术支撑。二是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为微博兴起夯实网民基础。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资源势必进行重组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众通过合法的政治参与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民众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民意表达的渠道更顺畅,政治参与的热情更高涨,无疑为执政党与民众在微博上的良性互动方面创造了条件。三是执政党的决策支持为微博兴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2]。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重视新型媒介管理与运用,规范传播秩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这些都为微博兴起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微博正逐步应用于政治生活领域,不仅改变了传统政党政治的组织运作模式,更是直接推动政治生态的透明化、公开化和民主化。在国外,“大众传媒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介入到政治和政治活动中,媒介已成为展示政治主张和政治实力的重要舞台”[3]15。特别是在西方竞争型选举政治中,政党只有充分适应传媒组织的运作逻辑,有效运用舆论宣传手段来引导选民的政治倾向,才有可能获得公众支持,赢得选举胜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成功利用微博发动“病毒式营销”,唤醒大量“沉睡”的草根力量,顺利入住白宫。韩国在野党在2010年运用微博激活广大选民的投票热情,在选举中成功胜出。当前,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相继开通微博并互相关注,微博更是成为国家之间的外交新方式。在国内,近些年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微博披露和传播,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如福建南平杀童事件、江西宜黄血拆事件、中石化天价酒事件、温州动车事件、奉化塌楼事件等,凸显当前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矛盾,让执政党不断感受到微博的强劲势头和社会影响力。当前,一些敏锐的党政机构和党员干部纷纷织起“围脖”,接受公众的咨询、建议和监督,回应及处理公众的政治诉求。据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包括新浪、腾讯两大平台)达到27.7万个。其中,经过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公务人员微博就达35939个,整个党政干部微博群体按行政级别呈金字塔式分布,基层政务微博是“主力军”,中高层党政干部的微博更具关注度和影响力,更易成为“意见领袖”。
可见,微博的风生水起,不仅为公众的参政议政、合理获取和分享信息提供平台,更是推动传统政党生态的嬗变,给政党政治运作增添了新的变数。作为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微博势必“倒逼”执政党,转变执政理念,创新执政方式,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关联性分析: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和微博的“联姻”
马克思曾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52这句话其实暗含这样一层意思:当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时,其思想并不是立马就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思想,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正如在信息时代,执政党需要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介来加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现代化改革。为此,有必要对相关概念及逻辑关系作个梳理。
微博,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终端每次更新不超过 140个字符以实现用户之间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纵观微博的发展历程, 2006年3月诞生于美国的推特是微博的始祖;2007年5月,饭否网的建立使微博开始进入国人视野;2009年8月,新浪网站试行“新浪微博”内测版,率先在国内提供微博服务;2010年,搜狐、腾讯、网易等多家网站竞相推出微博服务,中国迎来微博时代;2011年,大量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开始接触微博,政务微博似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短短几年时间,微博的规模呈现“核裂变式”发展,这与其自身特性密不可分:一是草根性。微博的用户来自社会各界, 任何人只需通过简单注册,就可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成为信息发布、传播和评论的主体。在微博世界中,用户的粉丝关注数和微博转发数越多,其传播影响力就越强,就越易掌握引导舆论的话语权。二是即时性。微博用户可以借助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终端设备,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和评论信息,并根据事件的进展及时更新和反馈信息,每位在场的用户都能成为“现场直播的记者”,微博传播的快捷性和强烈的现场感超过了传统媒介。三是互动性。微博具有诸多互动性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搜索”和“关注”等功能,快速找到想要关注的对象,并成为其粉丝;可以通过“评论”“回复”和“转发”等功能,发表对某一话题的看法,实现多边交流;还可以通过“私信”功能,对感兴趣的对象进行一对一的私聊。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历史考察,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如何建设执政党时,就要求党员干部“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5]1428,这可看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要把党的执政能力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强调党员干部“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6]153,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阐释。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在继承中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首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明确界定的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简单地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执政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国家政权,在正确执政方略指导下,采取科学领导方式,依法管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结合。这些相关论述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且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为执政党在实践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政治体系日臻成熟,政党与媒介的关系日趋紧密,从某种程度说,执政党的执政过程就是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和再生的过程,而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与流通,也是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政党运作模式日益媒介化。当前,大批党政机构与党员干部陆续开通微博的实践表明,执政党已经开始从传统领导向数字领导转变,已经着手运用微博来传播党的政策路线,反馈公众的政治诉求,把握舆论的最新动向,增强引导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媒介发挥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强。微博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模糊了执政党与公众的界限,改变了传统政党左右舆论的格局,为公众表达个人政治意愿,动员社会力量集聚,影响政党公共决策,为有效监督政党政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说,微博推动了党的执政的民主化进程,更是成为执政党寻求公众支持的重要渠道。无疑,微博与党的执政具有天然的互动性和兼容性,二者必将实现“联姻”。
三、影响力分析:微博在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中的双重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提到:“在一个具有言论自由和通信自由的民主机制中,政府必须承担确保人人有饭吃的压力……但在一个没有通信自由或民主选举的机制中,政府无须对饥荒负责。政府官员不会在舆论中暴露,更不会有失业的危险。”[7]65由此可见,媒介已成为影响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数。随着“全民麦克风时代”的来临,在现实的政党政治分析中明辨微博等新兴媒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无疑是新时期推进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微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阻碍性力量
微博是“众生喧哗”的舆论场,是各种不同观点、文化、思想等碰撞和交织的集散地,一旦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很容易形成极具杀伤力的社会力量,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诸多难题。
一是微博改变话语权力结构,冲击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在传统媒体时代,执政党控制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载体,通过“金字塔式”的灌输传播方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模式下,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执政党掌握了绝对的舆论话语主导权。而在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不断经受各种舆论流的冲击涤荡,执政党面临的不再是盲目追随意识形态的公众,而是拥有强大信息传播力和活动号召力的“草根力量”或“意见领袖”。在舆论话语结构变化的信息权力博弈中,公众正从传统媒体手中蚕食愈来愈多的话语权,在此情况下,若是执政党发声不够或是失语,势必会削弱执政党的公信力,增加意识形态工作难度。同时,由于信息传播的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和缺乏严格审查,微博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在微博上肆意传播;拜金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逐渐侵蚀部分公众的思想;网络谣言、偏激非理性的情绪化舆论等搅乱正常信息传播秩序,这样一来也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能,对党的舆论控制力和意识形态引导力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二是微博引发政治参与失范,削弱党的社会管理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个经典公式:“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8]51也就是说,当政治制度还不足以提供有效政治参与渠道时,缺乏控制的政治参与很容易引起政治动乱。一方面,微博引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滋长。面对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公众很难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甄别,这样不但弱化了公众的理性思辨能力,而且助长了公众言论的随意、偏激、非理性和情绪化,这些负面言论一旦经过微博的碎片化病毒式传播,往往会被过度放大,甚至走向失控,对正常的政治参与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微博引发非法性政治参与的蔓延。在微博世界,公众既可通过“加V”获得实名认证,也可匿名进行自由操作,这样一来,给不满现实社会或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进行非法政治参与活动提供了平台。这些个人和组织利用微博散播非法言论和虚假信息,肆意煽动民众对执政党的不满情绪,恶意丑化执政党的权威形象,甚至动员不明真相的公众制造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给执政党应对突发危机带来压力。
三是微博带来信息数字鸿沟,考验党的干部媒介素养。简单地说,数字鸿沟就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现象广泛存在于国家、地区、产业、组织和个人之间,在执政党的干部队伍中也有体现。一些党员干部掌握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熟练地运用微博获取信息,进而引导舆论走向,他们是信息富有者;一些党员干部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水平较低,不善于通过微博获取信息,处于网络边缘,他们是信息贫困者。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数字鸿沟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对微博等新媒介的掌控和运用。一方面,微博考验党员干部适应开放、互动的舆论场的能力。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传统媒体构筑的“舆论温室”,在面对微博时依旧延续以往的心态和方式,要么视之为“洪水猛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么强化“官本位”的思想,突出行政强制功能。另一方面,微博考验党员干部的公共危机处理能力。一些党员干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不敢正视微博上的谣言,而是采取长期沿袭的堵、封、盖等方式,反而给不法分子散播谣言提供了机会,以致事态扩大,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破坏执政党在公众面前的良好形象。
(二)微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推动性力量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政党政治生态带来潜在和现实风险的同时,也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诸多机遇。借助微博,执政党能够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最大限度汇聚民智民意,有效提升政党执政能力,确保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一是微博为执政党广集民智民意开辟了新途径。微博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给公众的利益表达、思想交流乃至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平台,也为执政党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创造了新的契机。在过去,执政党往往通过基层调研、听取汇报、多方座谈等传统方式来了解民情、聆听民声、采纳民智。这种方式由于接触面有限,执政党未必能听到真实的声音。而在微博平台,任何个人或群体都可以不受约束地表达观点和传播信息,执政党可以借助微博及时高效地收集真实的信息,促进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一方面,党政机构和党员干部的微博在通过官方认证之后,该机构或个人就有了正式的“网络身份”,其发布的信息直接代表执政党的态度和做法;另一方面,执政党通过微博这扇通往公众的窗口,广泛搜集公众对执政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诉求,切实做到有问必答、有呼必应;主动与公众就相关问题互动沟通并解疑释惑,既充分重视建言献策的言论,也坦诚面对批评责难的声音,努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说,微博改变了执政党与公众之间的交往方式,实现了公共权力和公众之间的平等互动,使执政党显得更加“亲民”,无疑有助于提升党的公众形象。
二是微博为执政党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新抓手。从某种程度上说,执政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执政党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实现执政预定目标具有关键意义,为此,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而微博有助于提升执政党的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微博上的用户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验最直接、最真实,引导广大“博友”踊跃参与执政党的公共决策,可以确保决策信息来源和内容的真实性,凸显决策的民意取向,使决策能获得广泛的社会理解和认同。同时,微博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官员监督公众、上级监督下级”等传统监督格局,公众可以利用手中的民主权利对公共决策进行有效监督,避免决策过程中的“感情冲动”和“暗箱操作”,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此外,微博的匿名性,也使得公众可以大胆地对公共决策主体进行问责,通过微博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广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促使公共决策主体按照民意适当调整政策,从而提高公共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是微博为执政党提升危机管理拓宽了新渠道。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期,微博以传播快、受众广、交互强等优势,为执政党的危机应对提供了便利。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前,执政党可以通过监测微博舆情,分析并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突发事件出现,执政党可以通过微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发布事件的权威信息并动态跟踪事件的发展进程,及时让公众了解事情真相,迅速回应和澄清各种猜疑和谣言,牢牢掌握突发事件中的话语主动权,并快速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危机应对,避免事态的恶化。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需要借助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的应急处理机制,以确保在短时间内对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冷静的判断和回应,又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争取微博领域的“意见领袖”的支持,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转发执政党在危机应对中的积极作为,形成反应迅速、信息透明、高效运转、协调有序的联动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执政党的应急能力和公信力,而且可以赢得民心、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四、对策与建议:党在“微时代”强化 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提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权的人手里。”[9]45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微博带来的历史机遇,顺势而动,有所作为,力争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运作逻辑与微博传播的市场规律的融合式发展。
首先,必须增强微博舆论阵地意识,着力强化意识形态的统领力。在微博环境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切实提升党对微博的驾驭能力。一是要充分研究微博运行规律。执政党与微博的关系密切而复杂,执政党应尊重和研究微博的运作模式和传播规律,突破传统体制层次和人为因素的羁绊,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彰显人民民主,允许和善待公众在微博上发出的真实声音乃至尖锐批评,通过科学有效的沟通方法,发挥微博传播的扩展功能,切实做到善待、善管、善用微博。二是要深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执政党应从传播的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以凝聚广大“博友”的价值认同。要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注重在言语表达和内容形式上秉承开放、民主的理念,打造导向正确、内容丰富、人人参与的微博教育阵地。不断建设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党务微博和政务微博,主动占领微博舆论阵地的政治、道义和法理制高点,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是要科学引导微博舆情走向。执政党应建立科学的舆情研判机制,以提高准确判断微博舆情的能力,用理性加之事实的力量消除误解和化解危机,防止出现极端化的舆论倾向;努力实现各类微博的建设与互补,特别是要发挥执政党官方微博的“喉舌”作用,确保执政党掌握微博舆论话语权,引导舆论朝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微博“大V”的特殊话语权,做好“意见领袖”的引导工作。
其次,必须提高党员干部微博素养,着力提升微博执政的公信力。当前,在执政党队伍中,既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又熟练掌握微博技术的人才还相对匮乏,多数机关的微博管理人员都由一些党员干部兼职管理,这样势必影响管理成效,因此,执政党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最好安排专人专岗来负责微博日常运营,以便更好地与公众互动交流。一要借力培训资源。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知名高校的力量,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微博技术和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视频座谈会、辅导报告会、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培训方式,组织专门的定期培训或是技能类的拓展式培训。二要学会微博语言。微博有自己的话语环境,党员干部在微博上进行交流不应该转换话语体系,本着“贴切群众、贴切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学会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切忌“假、大、空”的官话套话,塑造良好公众形象。三要建立考评机制。党员干部的培训效果要建立一整套涵盖考核、奖惩和激励等内容的微博运营绩效评估机制,执政党通过设置测评指标,规范测评流程,反馈测评效果等,对党员干部掌握微博知识及技能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对微博管理团队工作进行督促与问责,将机制的外部推动作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以此激发党员干部提升微博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必须健全微博管理制度体系,着力推进党对微博的管控力。随着微博在执政党治国理政中重要性的增强,如何对微博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一是要健全微博管理法治建设。执政党应该加强微博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推广微博实名制,在微博行为的管控与自由之间找到价值平衡点;要严格制定微博行业准入制度,明确微博运营商的责任与义务;加快微博问政的立法进程,明确党政机关及相关人员的法定职责;完善政务微博信息发布制度,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微博问政问责制度,将公众的评价监督结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出台微博征询意见制度,注重民意收集和民情纾解,拉近执政党与公众的距离。二是要加强微博伦理道德建设。不断强化微博用户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微博伦理道德教育,使公众做到慎始、慎微、慎独,助推微博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必须提高广大“博友”的道德自律意识,尤其要强化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和职业操守,确保微博发声的准确、真实,自觉抵制不良的微博信息,以实际行动净化微博环境。三是要建立微博舆情监控机制。强化微博舆情引导监测,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执政党的重大决策部署,适时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指导性信息;构建多部门联动的舆情研判系统,定期对微博舆论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及时掌握微博舆情走向;建立舆情监控快速反应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种种不实、不良、恶意信息,迅速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处理,防范和化解微博舆情危机。
[1] [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3-25.
[3]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美]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9] [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江,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刘 蓉】
Study on Party’s Ruling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Path Ch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blog
YU Yang
(Zhejiang Fedeution of Trade Uniom Cadne Training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2, China)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political party is a key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arty politics. Micro-blog, as an emerging media, has challenged Party’s ideology, social management and cadre?accomplishment. Besides, it has also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the Party in gathering public opinion,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crisis management. As the ruling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face both the challeng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focus on Party’s ruling ability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its leading force, credibility and controlling in micro-blog governance.
micro-blog; ruling party; ruling ability; path
D26
A
1009-5128(2015)17-0032-06
2015-05-06
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批规划课题:微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ZX16042)
俞扬(1984—),男,浙江临安人,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讲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基层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