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李十三皮影戏《十王庙》中典故的运用
2015-03-20田晓荣
田 晓 荣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秦地文化研究】
小议李十三皮影戏《十王庙》中典故的运用
田 晓 荣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用典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古诗词还是戏曲创作,都将使用典故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李十三皮影戏剧本《十王庙》典故的运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数量多。《十王庙》中用典故的地方竟然多达60多处,有的典故使用次数多达7次。来源广泛。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语句等,真可谓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多用熟典,使戏剧更贴近民众生活。
《十王庙》;典故;皮影戏;熟典
李十三,真名李芳桂,陕西渭南市渭北蔺店乡人,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陕西省著名的剧作家[1]1,他为碗碗腔皮影戏编写了八本两折剧本,群众号称“十大本”,至今盛演不衰。他的戏曲不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出神入化,而且典故的运用也颇具特色。作者将历史、故事、传说以及前人的诗文等,加以巧妙的利用,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精炼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丰富和扩大了艺术形象的思想内涵。
十大本之一《十王庙》(又名《如意簪》)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这部戏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陆判》里的前半部分情节。作者用他奇特的想象力,把这一段情节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使之奇中有奇。“作品将人与鬼、灵与肉、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筑了荒诞离奇、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十王庙中木雕神像陆判官,见朱尔旦的文章皆陈言,心多茅塞,趁他酒后盹睡,给他破腹纳灵机。朱尔旦又因其妻宋飞燕有德而貌丑,请陆判换头。县衙役王十,潜入吴府,行窃图奸,杀死绛仙,陆判将绛仙之头换在朱尔旦妻头上。县官李如桂误认为朱尔旦嫌妻丑,杀妻移尸,拐去吴绛仙,判令朱尔旦入狱。吴绛仙不服判决,要求县太太出面审案,备述前后,案始大明。
这部戏除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典故的运用。用典,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古诗词还是戏曲创作,都将使用典故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十王庙》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数量多
《十王庙》中用典故的地方竟然多达60多处。全剧共十八回(依《李芳桂剧作全集校注》),仅第十六回“内审”一折戏就用了18个典故。有些地方为了说明事理,甚至在一段唱词中连用多个典故。看下例:
李 妻:这就奇了,人连鬼才相遇起来了。
吴绛仙:当日寇莱公死后,僧克勤、克俭见寇公于曹州。太子申生死后,命狐突御车于下国。此类尽多,人鬼岂无相遇之处?
李如桂:她倒有些学问。
李 妻:遇判官相遇后来又是怎么样?
宋飞燕:那判官呵!
(唱)与我夫相往来不止一遍,说诗书论文章师弟一般。
李 妻:这就不象了,一个木头人,晓得什么,怎么讲论诗文,才会说话了。
李如桂:是我也不信。
吴绛仙:屈轶知节,桐叶知闰。荆花枯死,知兄弟之将分。连理树生,知夫妻之相守。这木头何尝无知?秦文公时,有一奴特寺,寺前有一梓树。有人听见树与鬼说话。三国时,有一人得大龟,将献孙权,半路将龟拴在一个枯桑树上,这桑树与大龟谈论了半夜。又如晋国,石言于魏榆地方,这石头尚会说话,难道木头不会说话么?
李 妻:这也罢了,再往后说。
宋飞燕:太太。
(唱)那一晚在我家饮酒夜半,与我夫纳灵机剖出心肝。
李 妻:怪怪怪,一个人将心肝剖出,还能活么?
吴绛仙:俞跗解肌洗胃,载在史记。越人穿胸换心,见于列子。人尚能如此,况于神乎!五代之时,有一人名曰周仁裕,神人剖开肠胃,引江水洗之,后来才思大进。由此看来,这破纳灵机之事,都是有的。
……
宋飞燕: (唱)又是陆判官弄出手段。
在梦中他将我头首斩断,拿来个美人头与我接连。
李 妻:这竟是笑话了。难道头割了,你还不得死么?
吴绛仙:这等事,世上无知之人,说这是玄事、假事,自然不信。我老爷科甲出身,博物君子,必然是信的。当日晋秦交兵之日,晋国捉住秦国一个细作,杀到绛州市上,到第六日,却又活来了。这是鲁宣公八年之事。[2]144-145
这一段对白和唱词中,吴绛仙的道白共用了11个典故。一桩无头命案,几次告状见官,搞得县令李如桂晕头转向,如堕五里雾中。此案太奇了,由剧中人正儿八经地讲述真情,李县令很难置信,吴绛仙请求县官夫人出面审案。于是作者又奇妙地让吴绛仙和宋飞燕向县令夫人现身说法,又让吴绛仙比古论今地列举了一大堆人鬼交往,阴差阳错的例子,才使目瞪口呆的李如桂最后折服。当李妻对人鬼相遇之事难以置信时,吴绛仙列举了“寇莱公死后,僧克勤见公于曹州”“太子申生死后,与狐突御车于下国”两个典故来说服李妻。当宋飞燕告诉李妻自己的丈夫与十王庙里的木头判官“说诗书论文章师弟一般”时,李妻质疑道:“一个木头人,晓得什么,怎么讲论诗文,才会说话了。”吴绛仙又列举了“屈轶知节,桐叶知润” “荆花枯死,知兄弟之将分”“连理树生,知夫妻之相守”“树与鬼说话”“石言于魏榆”5个典故,来证明物也有人性,可以与人说话,从而证实木头判官与朱尔旦交往的可信性。当宋飞燕说出“那一晚在我家饮酒夜半,与我夫纳灵机剖出心肝”时,李妻更觉怪异,质疑道:“怪怪怪,一个人将心肝剖出,还能活么?”吴绛仙又列举了史记记载的“俞跗解肌洗胃”和源于《列子》的“越人穿胸换心”以及五代时“周仁裕剖肠洗胃”这三个典故,得出“破纳灵机之事”是常有的事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结论。当宋飞燕提出“在梦中他将我头首斩断,拿来个美人头与我接连”时,李妻又质疑道:“这竟是笑话了。难道头割了,你还不得死么?”吴绛仙又列举了鲁宣公八年秦国细作“六日而苏”的典故。这一连串列举的11个典故,证明人鬼交往、破纳灵机的可信性,为审案提供依据,最终使这个误会迭出、荒诞离奇、难以置信的案情终于真相大白。
二、来源广泛
典故的运用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来源广泛,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古代诗文语句等。
1.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我国的文化历史宝藏极其丰富,记录了很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一经作家写入作品中,其内涵便更为丰富充盈而耐人咀嚼。
(1)朱尔旦:娶妻宋氏,貌虽等于无盐,却有孟光之贤,宗祧之续方望,喜赋弄璋。[2]110
无盐,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孟光,东汉文学家梁鸿之妻。
(2)宋飞燕:世上莫笑懒修容,所重四德与三从。黄公有女虽然丑,且喜夫婿是卧龙。[2]110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的妻子黄硕。
(3)宋飞燕:看朱郎虽不比当年子建,论德行也赛过梁氏伯鸾。[2]111
子建即曹植,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梁氏伯鸾即东汉文学家梁鸿。
(4)吴绛仙:奴家吴氏绛仙。窈窕天授,常效林下之风。聪慧性成,不愧谢庭之咏。[2]116
谢庭,东晋女诗人。她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盛为传诵,后世因此称女子的文学才能为“咏絮才” 。此处以“谢庭之咏”比喻自己是“才女”。
(5)李如桂:花明河阳思潘令,柳暗彭泽想陶潜。[2]120
潘令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咸宁五年(279)冬为河阳县令。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做过彭泽县令。
(6)宋飞燕:你果能救解元出狱免难,我夫妻还正要结草衔环。我将你称姐姐偕老相伴,作聘物暂与你如意金簪。[2]136
“结草”“衔环”的典故出自《左转》,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2.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李芳桂剧作中有大量的典故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典故多次使用,如“赤绳系足”“西施”的典故用过6次,“刘阮入天台”的神话故事共用过5次,“梦入高堂”的典故用过4次。《十王庙》这部戏神话典故的运用在他的十大本中是首屈一指的,上文所举的第十六回仅吴绛仙的道白就用了11个神话典故。又如:
(1)朱尔旦:天性不嫌愚且鲁,文章理度苦中求。但得铁砚磨穿日,何愁朱衣不点头。[2]110
语出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传说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在主持贡院举试时,每次拿起朱笔批阅考卷,总觉得有一个穿着朱色服装的人站在他后面,严肃地注视着他手中的朱笔。后来用“朱衣点头”表示被考试官看中。
(2)吴绛仙:昔日晋朝有一羊祜,五岁时与乳母要他金环,乳母言道,咱家没有此物。羊祜到邻人李氏家树中取来。李氏言道,此是亡儿之物。以后才知,是儿之魂转世脱化羊家。[2]146
(3)宋飞燕:断魂何年瞻化鹤。[2]150
“化鹤”,谓成仙,后多代指死亡。典出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
(4)宋飞燕:喜今重开乐昌镜。吴绛仙:宜早检点阳春装。[2]151
“乐昌分镜”故事初见《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七引《神异经》曰: “昔有夫妇将别, 破镜, 人执半以为信, 其妻与人通, 其镜化鹊飞至夫前, 其夫乃知之, 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
3.源于古代的诗文语句
有人将这类典故称为“语典”[3]。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历代典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后人往往直接借用这些名篇佳作中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或将这些名篇佳作的文意诗意浓缩为典故,并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意蕴丰厚,寄托遥深。据笔者整理的李芳桂剧本中的约200个典故,有的源于《论语》《诗经》等经部,有的源于《史记》《国语》等史部,有的源于《庄子》《吕氏春秋》等子部,有的源于历代作家作品(集部),真可谓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如:
(1)宋飞燕:儿女之事,迟早有定,相公岂可蹈丧明之失。[2]110
见《幼学琼林》“子夏哭子而丧明”。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死了儿子,哭瞎了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2)朱尔旦:念娘子平日里鸡鸣戒旦,我岂肯贪游玩荒芜书田。[2]110
《晋书·文苑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託。”亦作“鸡鸣候旦 ”。 文中意为怕睡过头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
(3)宋飞燕: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君节取焉可也。[2]119
见《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4)李如桂:愧少五弦销暇日,但求千室庆阳春。[2]123
见唐独孤及《酬常郿县见赠》:“爱君修政若修身,鳏寡来归乳雉驯。堂上五弦销暇日,邑中千室有阳春。”
(5)朱尔旦:我本是读书人步步收敛,岂学那佻达子濮上桑间。[2]125
佻达即挑达,《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男女幽会之意,后多用于轻薄之意。濮上桑间: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指男女幽会。典出《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6)宋飞燕:我丈夫读诗书怀刑为大,这件事真将人活活气煞。[2]126
见《论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三、多用熟典
皮影戏剧本这种说唱合一的特殊文学形式,其受众是最广大民众,这些人中虽然有知识分子,但更多的是没有什么文学修养的平民阶层,这就要求戏剧作家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剧本尽量大众化、口语化,同时又不能太失文学魅力,只有掌握好这个尺度,才能写出受人欢迎的好戏。这个尺度如何把握呢?优秀的剧作家基本把握一个原则:尽量选用“熟典”[4],以满足低水平人群的欣赏口味,增加生活气息,使戏剧更贴近民众生活。《十王庙》中妇孺皆知的典故触目皆是,如:
(1)宋飞燕:看朱郎虽不比当年子建,论德行也赛过梁氏伯鸾。到后来必定要鹏飞鲤变,自愧我容貌丑怎戴凤冠?难称才郎乘龙愿。[2]111
(2)乳娘:望爷爷暗中保佑,着她椿萱并茂,早得乘龙。[2]112
(3)朱尔旦:谁家阿美乱青丝,临行误掉簪一支。回家赠予娘子戴,哎,东施终难效西施。[2]113
宋飞燕:拿菱花对面照当真异样,丑人儿变成个西施孟姜。[2]118
(4)宋飞燕:我不免曲肱枕镜台以上,天将明南柯梦怎续黄粱。[2]118
(5)吴志宁:方归濮上又私奔,豪气于今短几分。纵使无儿同伯道,何必有女似文君。[2]132
(6)吴绛仙:含羞敬上一炉香,低头默默敬十王。料得赤绳在冥府,可能相借系鸳鸯。[2]112
(7)花严:是人家养女儿赤绳早定,我孩儿近标梅尚守闺中。”[2]132
以上例句中所用的典故“乘龙快婿”“东施”“西施”“黄粱美梦”“卓文君”“赤绳系足”均是民间熟知的典故。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典故还有“巫山云雨”“潘安”“金屋藏娇”“举案齐眉”“张敞画眉”等,这些典故在民间流传甚广,不仅一般人耳熟能详,就是不识字的人,也口耳相传地了解过这些故事。听这样的戏文,会使人感到既有文采,又能领悟其中的深意,用典恰到好处。
运用典故明比隐喻,是李十三皮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典故以极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可以借古喻今,有所寄托,可以贴切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能给观众以语言富丽华美的艺术享受。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虽然大多为熟典,可有些典故较生僻、艰涩、难理解。因此,对于典故的运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李十三史料研究组.李十三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 王相民.李芳桂剧作全集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3] 石尚斌.论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运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4):6-10.
[4] 李之亮.元杂剧词语使用中的共性倾向[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4):3-6.
【责任编辑 马 俊】
Discussion on Allusions in “Ten-king Temple” of Li Shisan’s Shadow Play
TIAN Xiao-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llusion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literature both in the ancient poetry or drama creation, is often used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 Allusions in “Ten-king Temple” of Li Shisan’s Shadow Pla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re are plenty of Allusions. There are over 60 allusions in the play, even some allusions are used more than 7 times. The second is the wide varieties of sources. Some come from historical events or historical figures, some from the myths and legends and folk tales, and some are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poetry and other statements. Familiar allusions are frequently used, which makes the play closer to people’s lives.
Ten-king Temple; allusion; Shadow Play; familiar allusions
J827
A
1009-5128(2015)17-0019-04
2015-04-15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秦东地方戏人物命名研究(QDYB1107)
田晓荣(1964—),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