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畜间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5-03-20杨志健

河南畜牧兽医 2015年19期
关键词:菌苗布病布鲁氏菌

杨志健

(孟州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河南 孟州 454750)

浅谈畜间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杨志健

(孟州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河南 孟州45475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家畜患布病后出现繁殖障碍,生产性能下降,人感染布病后出现急、慢性症状,严重损害机体。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布病疫情持续快速上升,部分地区呈暴发和流行之势,人间病例不断创新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与社会公共卫生。《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将其同口蹄疫、猪瘟等一道列入逐步控制和扑灭的重点动物疫病。笔者主要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技术,提出相关建议。

1 病原概述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主要有6个生物种,即羊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和绵羊布鲁氏菌。其形态相同,均为球杆状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细胞内寄生,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但各生物种的毒力和致病力不同,对人致病的是猪、牛、羊、犬4个种,羊种的致病力最强。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但不耐高温,对消毒剂敏感,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我国流行的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动物中,成年畜最易感,幼龄畜有一定的抵抗力,母畜比公畜发病多。病畜、带菌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排泄物、流产物、乳汁向外排菌,污染环境,皮毛、各脏器也常染菌。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布病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该病过去常呈地方性流行,但由于近年来牲畜交易频繁、流通范围扩大,而检疫措施跟不上、净化不彻底、政策滞后,该病在羊、牛中不断传播扩散,猪受其生产方式影响,流行程度较轻。这也是当前布病新的流行特点。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者2 w,长者可达半年。牛、羊、猪的症状基本相似。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除了有上述症状外,还有大部分病例往往呈隐性感染。

4 诊断技术

从家畜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等可以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测。布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很多,主要分两大类:病原诊断和血清学诊断。病原诊断可采集病料制成抹片,通过镜检来确诊,也可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进行确诊。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吸附试验等,最常用的是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出现阳性反应的,再采用动物布病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在判定时应注意排除布病免疫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血清学反应。

5 防治技术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药物治疗比较困难,一旦停止使用抗生素,病畜容易频繁复发,动物患病后无治疗意义,应当果断淘汰。对于布病的防治,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非疫区以监测为主;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5.1检疫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把好牲畜流通这道关口,无论是调入还是调出的动物,都要经过严格检疫。养殖户要做到尽量不从外地购买牲畜,必须异地引种时,要来自于非疫区,且要有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 d,确认健康无病,方可合群。

5.2监测

监测是布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对奶牛、奶山羊、种畜按100%比例进行检测。对其他动物检测时,猪、羊在5月龄以上,牛在8月龄以上,怀孕动物则在第1胎产后半个月至1个月间进行,免疫过的动物,在接种后6~18个月进行,每年至少检测1次。实施检杀的地区,应提高检测的频率。

另外,人间布病疫情是畜间疫情的“晴雨表”,因此及时了解人间布病感染情况,开展溯源调查,也是布病监测的有效手段。

5.3免疫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猪II号布鲁氏菌苗(以下简称S2菌苗)、羊V号布鲁氏菌苗(以下简称M5菌苗)、牛19号布鲁氏菌苗(以下简称S19菌苗)等。根据疫情流行情况,确定重点免疫对象。免疫接种时间:牛、羊首免S2、M5或S19菌苗后,每年免疫1次;猪用S2菌苗首免后3个月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或者按疫苗产品说明要求时间进行接种。种用、乳用动物的免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4净化和消毒

养殖场和养殖户要积极配合动物疫控机构开展布病检测工作,对检出的阳性畜及时扑杀,阳性畜及其流产物、排泄物、乳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对其所在的畜舍、污染的用具进行消毒,彻底消灭传染源,确保净化效果。

6 存在问题及困难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采取的“检疫、免疫、淘汰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方法曾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布病防治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牲畜饲养量大,交易频繁,流通渠道多元化,检疫监管困难,病原不断扩散;二是地方防控经费不足,财力、物力、人力缺口很大,监测、扑杀等措施难以实施;三是防控政策滞后,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防疫跟不上时代变化,疫情上升过程中防控反应不适应需求;四是免疫情况混乱,备案不清楚,给监测工作带来干扰。

7 建议

7.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布病在畜间传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因此,普及布病防治知识非常重要。利用报纸、媒体、传单以及培训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布病的危害,引导养殖户改变落后的饲养方式,加强消毒,主动配合检疫,坚持自繁自养。

7.2政府重视,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政府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制定出切实可行、长期性的防治规划,协调畜牧、卫生、工商、财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要增加免疫、检疫、病畜扑杀等方面经费的投入,保障防治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7.3疫情较重地区,实施布病强制免疫

针对疫情较重的地区,可将布病列入强制免疫动物疫病项目,不区分健康动物和带菌动物,全部实施免疫,免疫之后,不再进行检疫和隔离。强制免疫应保证免疫的密度和效果,注意做好人员防护。对带菌动物免疫虽不能清除动物体内的细菌,但可以遏制其向体外排毒,抑制体内强菌活性,从而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7.4探索新模式,改变阳性畜单一的处理方式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阳性畜就必须按要求进行扑杀,扑杀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面临养殖户的阻力。有些养殖户不愿意配合,甚至将阳性畜转移,造成疫情扩散。除了要提高扑杀补偿标准外,还应探索其他处理方式,如对阳性畜进行定点集中屠宰,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加以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总之,布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群众性强,要充分认识到布病的危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行综合防治,才能够有效控制布病的流行。

S858.2

B

1004-5090(2015)10-0025-02

2015-08-08)

猜你喜欢

菌苗布病布鲁氏菌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氏杆菌病的疫苗种类
仔猪白痢的临床表现及免疫方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4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