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悖论与和谐生存观教育探讨

2015-03-20叶琪瑛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悖论现代性理性

叶琪瑛

(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现代性悖论与和谐生存观教育探讨

叶琪瑛

(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的现代化时代,现代性悖论问题日益严重。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恶化。人们应当从人的生存与发展视角,用和谐生存观的道德哲学,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摆脱现代性悖论困境,规避风险,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性悖论;主体;和谐;生存观;教育

一、现代性对人之和谐生存影响

现代性内在地蕴含着市场经济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理性化等多种取向,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它推进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但是,它也使现代社会面临着现代性悖论等诸多问题。现代化建设过程,功利主义导致了主体的社会生活残缺,工具理性诱发了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危机,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性问题已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影响着人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主体面临着规避生存风险、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等难题。关注人的现实与未来,创建有利于人的生存环境,唤醒人对生命和生存价值的珍重与敬畏,解决现代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必须防止现代性问题引发的各种生存危机。当前,现代性悖论对人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引发了社会相互交错的生存困境。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本该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现代性把人从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现实人的生存及社会发展走向,导致了人的生存困境和各种矛盾冲突。在传统与现代、公平与效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中,人的生产生活实践等各种矛盾相互渗透、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市场经济激化了人的创造性,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也滋长了人的恶势力,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的深刻变化。竞争体制激活了人的各种欲望和想象力,也使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天平失衡,引发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思考。人自由交往和个性伸张,据为己有和控制世界的欲望急剧上升,放纵自己,挑战法律,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凸显。现代化建设主体应当摆脱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重视现代性问题,积极、主动、理性地负起主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有限的生命中负责任地生活,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它导致了社会主体性价值缺失。市场经济“交换原则”被滥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功利主义盛行,多元文化挤占了主流意识。市场经济的“效益”、“竞争”规律,激发了人的思想感情。由于社会给予的自由和开放,人的言行缺乏必要的监管,主体的自觉被世俗的利益湮没,为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人的幸福满足于外部的感官刺激,人的消费趋向于直面感性化。生活中,人们带着无限的欢喜与狂放,肆意地占有财富和攫取金钱,生存智慧被侵蚀。社会普遍存在人为物役的现象,物的自主性取代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物质享受成为主体的主要甚至是部分人唯一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体的价值意识和价值精神培育与养成被忽视,人与人的关系空前紧张,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恶性危机与困境,社会和谐生存、和谐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的主体性价值丧失,社会形成“主体性的黄昏”。正是“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的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是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1]P64现代性悖论加剧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发展危机。

它分化了社会主体的价值关系。由于社会转型期各种规范不健全,市场逻辑律令和工具理性至上,社会理性与人的自我价值极度膨胀,工具性理性与极端个人主义日益张扬,各行业在精于计算中看待彼此利益关系。在成就与危机并存的现代社会,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和市场理性。人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追求自我,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淡薄。在现代社会里,有的人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跨越各种既存社会规范的限制,去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行为目标,漠视他人的主体价值。个人主义在现代性社会尤为突出,人面临着极大的利益竞争。“形上追求”让位于“形下功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被视为真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主体价值关系分化。在诸多社会问题面前,市场经济与理性主义不谋而合,工具理性被推崇极致,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个体价值取向扭曲使个体与社会产生对立,社会主体之间矛盾冲突升级,各阶级、各阶层只顾自身或利益群体的生活及生存方式的选择。社会主体在竞争中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显得不够清晰,社会人的整体价值被弱化,“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P40

它加深了社会法律道德危机。面对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人的心态受到冲击和裂变,社会规范和角色制约意识丧失。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使个人与群体正面交往的关联性变小,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主流价值观被物欲所取代,社会控制机制减弱,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精神家园,社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风险、责任危机和法律意识的缺失。在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元化、工具理性张扬的现实世界里,责任让位于索取,人被异化了。现代性的悖论、资本逻辑的僭越和主体精神的缺失使得社会爆发法律和道德危机。生活中,有的人把道德口号、高举马列主义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不真诚地信奉道德准则,讲马列不懂马列,讲道德不行道德之事,以貌似高尚的目标作为行不善之事的正当理由,正义和善行得不到弘扬,道德成为升官发财的手段和工具。功利至上并蔓延,道德精神缺失,法律受到挑战。现实世界理性的毁灭导致人性异化,道德的工具化、贫困化,造成人性扭曲、信仰缺失、价值真空。物质利益渗入到人的精神内部,人之间缺少应有的关怀和责任。社会的复杂环境和内在矛盾的纠结、责任变成对人的一种强制而不是自觉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社会潜伏着前所未有生存危机。社会人应当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履行法律义务,积极主动地构建和谐生存环境。[3]

二、和谐生存观体现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哲理

人是社会的主体,“生存”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现代化过程,当工具理性与科学霸权日益扩展,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临着各种异化。当“个人主义”张扬,社会物欲无限膨胀,人对财富的占有代替基本需求;当现代性悖论导致社会道德下滑,主体责任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价值分化,社会主体关系异常紧张的时期,把握“和谐”生存观的人文精髓与核心,深刻理解“和谐”生存观的实质,对化解现代性悖论产生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人和谐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谐生存是现代社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理想智慧与时代要求。

它提供了处理主体关系的思想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样化的社会,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利益诉求更具有多样性。现代性悖论带来的工具理性主义成为通行的原则,使社会各阶层、民族、群体之间利益分化加剧,诸多不和谐因素、矛盾和困惑影响着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和而不同”的和谐生存观为现代性人的生存与健康发展的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社会发展应当用“和谐”之精髓,本着求“同”存“异”、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在互利中求共赢,在竞争中求发展。和谐生存观是调解不同性质矛盾和社会主体各种关系的基础。社会人应当以“和为贵”的思想精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凝聚各方社会力量,正确把握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化解现代性问题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主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我们要反思现代性悖论问题,高扬批判精神,运用和谐生存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

它提升了主体生存的理性智慧。现代化过程,成就与危机并存。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提高了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拓宽了人的生存空间,增加了社会财富,却使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的生存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人的主体意识变得淡薄,理性生存的智慧减弱。现代性悖论导致工具主义至上,功利主义盛行,人的生存价值被物质利益所取代,主体地位被削弱,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被漠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保持“和为贵”的价值观,秉承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对现代性悖论进行反思,唤醒人对生命和生存价值的珍重与敬畏,确证人的主体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化解现代性矛盾,规避生存风险,关注人的现实与未来,创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必须成为现代人所尊奉的崇高精神。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构建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价值,在多样化诉求中寻求和谐生存与发展,充分体现现代主体的理性智慧和共同期盼。

它赋予主体生存的时代哲理。和谐生存观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渗透着中国人的生存哲理,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为形成新的时代价值提供资源。一个利益多样化的现代性社会,摈弃个人中心主义,注重社会整体意识的趋同与协调,改变现代人疯狂式物欲和过度追求享受而背离生存根基的生存方式,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和谐”的生存意识,培育和谐文化精神,培养兼爱的传统美德,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和谐。现代性社会和谐生存能力的提升,是社会主体防止道德失范、法律意识淡薄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现代主体防范现代性悖论产生危机的生存哲理和时代精神。

三、规避现代性悖论、构建和谐生存教育路径

针对现代性悖论的种种困境,本着批判与建构的立场,分析现代社会困境、建构现代性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生存的理念,保持对现代性问题的警惕。对关系到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与人的和谐生存走向的决策,要以教育为抓手,从调整现实的社会和谐关系着手,克服现代性悖论的各种弊端,进行深入的哲理性思考,探索和谐生存与发展路径。

秉持扬弃态度,实现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对于现代性悖论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困惑影响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必须保持“现代性问题意识”,注重对当代主体价值活动的自控能力和规范原则教育,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等诸多不和谐因素的现代性问题,理智地评判社会,认识自己,拚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要做到“既要培育现代性,又要重视现代性的悖论;既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又要防止工具理性主义的蔓延;既要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又要警惕传统恶习与现代性悖论的‘联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又要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4]P3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秉持扬弃态度,借鉴西方经验以建构社会和谐体系,培育现代人的优良品格,增强自律意识,努力培养公共理性以规引社会良性行为。要正确审视并思考主客体关系,明确生存的意义,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理性与价值的关系,防止现代性悖论问题蔓延,使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

重建价值理性,加强主体性教育。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整合的统一体。价值理性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它对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支撑、规约、范导功能。教育作为人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的活动。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核。当今,现代性悖论引发的社会价值导向存在一定程度的乏力和偏差,导致人们价值观上的紊乱。要实现和完善人的和谐生存教育目标,需要把握生存真谛,反省或反思现代性悖论,强化主体性教育,重建价值理性。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调动自我理想,结合社会发展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不均衡现状,重新审视和建构价值理性,加强和谐生存教育,把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内化”为人的个体素质。培育现代人的主体性价值,培养有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有理智和自律精神,突出主体生存的美德与善良,能节制欲望,规避恶性的社会人。人要珍惜生命,追求理想。社会主体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的责任同人的规定和时代的使命联系起来,实现对生存本身境遇的超越,实现对个人主义的超越,使言行更加符合人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5]

培育和谐精神,增强责任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56价值观教育与现代性社会发展要求关系密切。现代性问题与危机引发了许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危机。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利益格局发生调整,社会主体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不同阶层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人不仅要实现“生命的存在”,更要实现精神和价值的存在,承担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责任。现代教育更多注重工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社会人内在应有的和谐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养育,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教育。对现代性及其悖论的反思,社会各方成员应当树立“兼爱交利”、和谐生存和发展的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与生存智慧,提升主体责任意识。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和谐发展意识”取代“个人占有意识”,合力打造健康的生存观教育与发展的平台,走出现代化社会的迷茫和浮躁,全面提升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能力;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增强人的责任意识,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使人学会负责任地生存。和谐共存是生命的一种伟大创造,和谐生存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强化法律道德互动机制,营造新型的生存模式。法律不能是棉花棒,而应当是杀手锏。道德践履必须发自真诚的道德动机。现代性背景下,生存路径的选择,需要赋予理性。面对现代性悖论所带来的道德下滑、法律缺失问题,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超越性”、“整体性”,理性地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形成危机意识,按照道德法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觉承担道德义务来获得正当利益,用智慧化解矛盾,和平共处。面对“征服”和“需要”导致的“生存异化”等众多问题,社会必须寻求和睦相处,践行和谐生存、和谐发展的新型生存理念和生存模式。现代社会,人不仅要追求利益的生存,也要追求道德生存,增强自律精神,其行为必须合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生存的价值所在与责任需要。摆脱现代性困境,在法律与道德规范内选择优化的和谐生存的途径,将德性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新型的和谐生存环境和生存模式,让道德与法律两个轮子一起转起来,使正义与道德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生命价值和生存价值本源的回归,以坦然淡定的心态实现和谐生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7]

[1]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贾英健,王言文.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及其对生存二重性的合理性超越[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4):54-58.

[4]董四代.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张曙光.“人的自我中心”与“理性”[J].学习与探索,2006(1):136-14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吴卫东.当代中国人们生存境遇的哲学透析与生存方案的优化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09(4):215-219.

Discussion on the Paradox of Modernity and the Education of Harmonious Existence

YE Qiy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Currently in a modern era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China is a country where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problems keep occurring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living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modern men are deteriorating.People should approach this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ackle it with such a moral philosophy as harmonious existence so that they can disperse risks and pool the strength of all walks of life and hence get themselves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paradox of modernity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oth man and society.

the paradox of modernity;subject;harmony;sense of existence;education

B821-4

A

1674-2109(2015)05-0013-05

2015-04-01

武夷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xj2012912)。

叶琪瑛(1963-),女,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悖论现代性理性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帽子悖论”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美妆悖论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