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疗效观察
2015-03-20张燕华
张燕华
(延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河南新乡 453200)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30~50岁的生育期女性,患者多伴有痛经、月经不调、性交痛、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不孕等并发症,其中合并不孕的患者占30% ~50%[1]。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本文通过比较传统开腹术和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a的妊娠情况来探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延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40例,年龄22~40岁,平均(31.6±3.4)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Ⅰ期25例,Ⅱ期15例,不孕时间3~8 a,平均(4.8±1.7)a,其中继发性不孕24例,原发性不孕16例。观察组共45例,年龄21~40岁,平均(31.4±3.2)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Ⅰ期27例,Ⅱ期18例,不孕时间3~7.5 a,平均(4.5±1.8)a,其中继发性不孕28例,原发性不孕17例。两组患者均有生育需求,已排除因男方因素导致不孕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净后3~7 d进行手术,其中,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术中平卧,取头低足高位,常规消毒后行三孔操作,在患者脐下10 mm处置入套管鞘、内窥镜,下腹两侧麦氏点置入套管鞘和其他手术器械;剥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松懈粘连,电凝止血,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腹腔、盆腔后留置引流管,手术结束。对照组根据传统开腹手术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的切除方式、切除范围与观察组无异。术后予两组患者内美通口服,用药时间3~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a的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定性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0~75 ml,平均(57.5±12.1)ml,住院时间5 ~8 d,平均(6.6±1.3)d;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00~145 ml,平均(130.1±13.5)ml,住院时间7~13 d,平均(9.5±1.7)d。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2 术后并发症和妊娠情况 观察组45例患者中共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3例,肠梗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对照组40例患者中共有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4例,肠梗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 a的随访。随访中,观察组随访成功43例,随访成功率为95.56%;对照组随访成功39例,随访成功率97.50%。两组随访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观察组43例患者中有22例成功妊娠,妊娠率为51.16%;对照组39例患者中有15例,妊娠率为38.46%。观察组术后1 a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难治性疾病,部分患者合并不孕症,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临床主要有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缓解临床症状,还应帮助患者恢复子宫生育功能,满足生育的需求[2]。但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疾病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恢复较慢[3]。腹腔镜技术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微创技术,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手术治疗中可开阔手术视野,减轻手术带来的创伤,促使患者尽快恢复[4]。本文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切口感染、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术后1 a的妊娠率更高,治疗效果更佳。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安全有效,患者恢复快,术后妊娠率较高。
[1] 李焱,张震宇,刘崇东.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药物治疗妊娠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53.
[2] 高瑞,卢秀琴.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腹腔镜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8):16.
[3] 李秦.腹腔镜下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11):251.
[4] 李琳.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