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2015-03-20高岳涵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毕业生

高岳涵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20)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以及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整体的权利与前程,更是对民族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与汉族大学生相比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具有特殊性,且不同民族之间情况也时有不同,本文就是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与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当中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为接下来的相关研究做好铺垫。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之一。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和贫困生就业现状是研究的重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赵晓芳指出对学生们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就业过程艰辛,就业成本高,等待就业时间长,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专业不对口;[1]陈君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拉动就业有限造成了就业艰难;[2]朱琳也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就业率呈下降趋势;结构性(地区性、行业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情况认识不够充分;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较重;对就业选择的盲目性;缺乏就业主动性;职业技能的缺乏;基础文化差异;高校的自身定位;文化背景与家庭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不良心态(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依赖心理和焦虑情绪);[3]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歧视现象,特别是在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基础教育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优势在现有的评价标准中很难体现;家庭贫困。[4]

解决的途径有:政策支持与引导;高校的针对性教育和就业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前期准备;[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障碍。[2]借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广泛发动、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直接、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对中小学师资的培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汉语、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对在校的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补助金,设立专项奖学金。[1]

(二)少数民族贫困生就业现状

拉毛才让认为影响西部少数民族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课堂学习与就业实际需求的差距过大;经济欠发达,供给的就业岗位偏少;择业观念陈旧,流动性不够;自身综合素质在就业前的欠缺导致就业难;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道路,出现盲目就业现象;[4]廖娟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有:贫困生绝对数量增多、贫困程度更重,并且主要集中在民族院校、中西部非重点院校以及地方院校;升学率上升而就业率则逐年降低;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反差极大;就业意向更倾向回到西部偏远地区或生源地,东中部发达地区的就业率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成本高,就业过程艰辛,待业时间长,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5]特困生常常自卑,缺乏自信;畏难、悲观失望;讲实惠,求稳定;“补偿”、“回报”心理强。[6]

相关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加强对高校少数民族特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强化对高校少数民族特困生的生存及耐挫折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6]

(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自我评价存在一定的偏差;求职、就业中缺少必要的学习、包装和训练;择业倾向性有待调整;职业技能急需提高。

需要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调整择业观念;加强基本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外语、计算机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7]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就业问题

有研究认为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六个方面,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社会环境因素、知识与能力素质因素、就业期望值因素、专业因素、家庭和社会关系因素、职业规划因素等。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的来自知识与能力素质、就业期望值、职业规划等三因素的压力较汉族学生大。[8]据2005年9月的统计,我国民族高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3%左右,除少数高校外,有近30%的毕业生不能实现一次性就业,就业率、就业质量都与全国重点高校有较大差距。民族院校的培养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民族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国家相对缺乏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高等教育的扩张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提供相匹配的就业岗位。[9]黄立峰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受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招生规模的扩张、产业状况的影响;国家招生政策的限制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10]韦海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就业观念陈旧,自我评价存在偏差,家庭和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掌握的关系程度弱化,求职技能的缺乏,综合素质不强,[11]就业期望值过高,跳出“农门”的思想严重,自信心不足,过分自卑、保守。[10]

相关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是:首先应出台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民族经济、打造民族品牌文化;其次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抓好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增强为民族院校毕业生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意识,建立健全毕业生的跟踪和反馈机制;[12]再次应更新家庭教育及个人就业观念,培养多元化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13]

三、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就业问题

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缺乏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帮助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南或辅助项目;少数民族学生的餐饮设施及服务仍存在问题;政策倾斜反而培养了部分新疆生的学习惰性;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仍不通畅。

刘丽玉、杨韶刚指出应该设立专门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部门及顾问;分阶段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改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餐饮服务;改单纯的政策倾斜为政策激励,激发新疆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新疆生的交流渠道;疏通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14]

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就业

少数民族和汉族就业差异根本表现在劳动力纵向分割的差异:少数民族毕业生在例如高精尖技术领域或是金融领域等对人员素质有着较高要求的领域,就业非常困难。Fischer发现,由于藏族劳动力汉语能力和实际教育水平与其他从业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城镇发展或产业升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15]陈达云认为在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源分布上的差距,民族地区出现了经济结构的二元化,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种族间的不满,埋下民族隔阂甚至冲突的祸根;[16]另外,少数民族如果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很难跨越职业的代际效应,这就要求民族高等教育具备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趋同化的就业能力的能力;[16]邢春冰、李实研究发现,大学扩招确实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经济发达特别是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省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其他省份;[17]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语言障碍、生活特点,影响了就业渠道的顺畅;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在同等竞争下,少数民族毕业生一般处于劣势。[18]

相关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政府要充分考虑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族人民的能力,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充分利用国外就业市场,实行由政府统一组织的国外劳务输出,拓展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18]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在全国性劳动力市场范围内能和汉族学生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夯实民族基础教育,加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通过立法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和保护;[16]依托于民族文化与地方性知识编写乡土教材;既尊重又改造各民族毕业生的择业文化。[19]

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迁移者就业

马戎认为,跨地域的各族人口流动应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首先,通过跨区域流动和迁移,在全国经济结构中各族劳动者均匀分布和相互“嵌入”,改变了传统以种族-族群为核心的聚居模式;[20]黎明泽的研究指出,所谓社会认同“内卷化”,指的是群外认同在社会系统中群体成员当中难以拓展以及群内认同的不断强化,从而使得群体内部关系的不断频密化、复杂化的过程与状态。这既增进了群内认同,又扩大了群际隔阂,增强群内偏私以及群外偏见,难以融入整个群体系统。结果导致该群体无法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拓展关及获得整体意义上的社会认同;[21]张继焦认为,少数民族迁移者在城市民族特色经营企业中在很多情况下,“亲缘关系”比“民族特色”重要,尤其在迁移就业的第一阶段“个人先遣式迁移就业”和第二阶段“链式迁移就业”,第三阶段则是“网络式迁移就业”,随着迁移就业的不断发展,“民族特色”有可能脱离“亲缘关系”而成为独立的就业竞争优势。[22]此外,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不明确或被派出在外;劳动力市场障碍,地方和部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偏见;歧视性障碍;宗教信仰及思想观念的障碍;语言、习俗方面障碍;文化素质低;[23]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内卷化”。[21]

相关研究指出应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完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减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偏见和歧视;[23]改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负面刻板形象;在全社会普及各民族风俗文化的宣传教育;培育多元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建立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积极发展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关的社会组织,形成利益协调社会机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完善社区服务网络。[21]

六、汉语能力、双语教育及少数民族就业

马戎的研究指出,汉族和蒙古族相较其他民族在整体就业上有着一定优势,而回族在工业、商业服务业中存在优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办公室人员中维吾尔族的比例都几乎是最低的,而其农民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群体,除了柯尔克孜族。新疆“族群分层”研究以及政策调整的主要议题应是通过改变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的职业结构,逐步增加这两个民族的话语权以及整体收入。汉语能力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瓶颈”;2010年全国总计出版图书328397种,[24]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9429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为出版图书总数的2.87%;[25]民语学校和在校学生规模在新疆和西藏占有很大比重,各地区的语言条件和教师队伍基础不一样,教学模式的转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不一样。

“双语教育”不是“汉语教育”,改变“少数民族学汉语,汉族不学少数民族语言”的单向语言学习模式;培养合格双语教师;安排转岗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工作的要求的教师;补充和提高少数民族语文的相应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民文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翻译介绍工作。[25]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相关文献已经从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就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可资参考的学术基础。但是,在认可了诸多学者的研究价值的同时,现有的文献也势必存有些许不足,比如,相关文献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多文献通篇工作总结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缺乏具体的操作路径,难以形成有价值的政策或对策建议等等。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文献的归纳与总结,找出其中所指出的关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共通以及可取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较为详实的文献支撑。

[1]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03):216-219.

[2]陈 君.当前新疆就业形势分析及今后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8,(1):40-44,56.

[3]朱 琳.川西南彝族地区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倾向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拉毛才让.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08):134-135.

[5]廖 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01):185-188.

[6]普丽春.浅析高校少数民族特困生的择业心理[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91-93.

[7]萨茹拉,曹仁祥.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06,(01):63-66.

[8]曹绍平.民族地区大三学生就业压力源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11,(05):116-120.

[9]李贞举.浅析当前民族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12):154.

[10]黄立峰.对新时期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0-112.

[11]韦 海.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0.

[12]马钟范,郑喜淑.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04):36-41.

[13]韦 海.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0.

[14]刘丽玉,杨韶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调研[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20-24.

[15]Fischer,MartinAndrew.StateGrowthandSocial ExclusioninTibet,Copenhagen:NIASPress,2005.

[16]陈达云.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就业能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61-64.

[17]邢春冰,李实.扩招“大跃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学(季刊),2011,(04):1187-1208.

[18]周小西,王红飞.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小型调查及分析[C].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2004:246-250.

[19]李曦辉.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J].民族教育研究,2014,(02):31-36.

[20]马 戎.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9,(06):2-13,111.

[21]黎明泽.浅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认同“内卷化”-以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4):31-35.

[22]张继焦.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J].广西民族研究,2005,(1):64-68.

[23]文久富,陶斯文,刘琳.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34-37.

[2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902.

[25]马 戎.从现代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136-156,191.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