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实现形式及路径研究

2015-03-20王磊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产学科教园区

王磊

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实现形式及路径研究

王磊

对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研究能使企业和学校在保持自身角色的基础上增加互动交集区,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文章对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内涵、主体和功能定位进行了辨析,介绍了其实现形式,最后对实现路径重点进行了阐述。

产学融合;协同发展;实现形式;路径研究

一、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内涵、主体与功能定位

(一)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内涵

产学融合是产业与学校基于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双向沟通模式。产业是以行业的形式分布的,具体到实际中要依托于企业的生产力,学校并非指所有的以任何方式存在的校园,最初是因职业类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而与企业建立的某种合作关系,后逐渐发展到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面向企业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协同发展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按照设定的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与市场的优胜劣汰相比,协同发展内部的竞争不是以打败对方为根本出发点的,是多个组织以共同的愿景为龙头,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的一种模式。

(二)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主体及功能定位

科教园区是在整合行业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划定的一块专属地域,与传统的产业集中区相比,具有政策扶持、统一规划、资金配套、人才聚集、交通发达等优势。科教园区的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首先要辨明主体对象,这样的主体不是定义上的产业与学校,而是园区内某个行业的所有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功能定位也有别于传统角色的延续,是要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与其他组织的交集区。企业在完成产品生产、创造利润的同时,积极做好科研技术转化的接收和公共资源的资金支持,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对接学校的专业教学,为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储备人才。学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及时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二、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实现形式

(一)共建研发中心形式

共建研发中心是企业与学校基于共同的研发目标,双方共同出资建立的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平台。研发中心建设可以依托学校的实验室,也可以在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还可以划出专门的区域新建。本着目标驱动、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原则,企业和学校要事先拟定合作的协议,明确协同工作流程、成果转化所属和利益分配比例,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企业和学校科研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同利用,还能直接面向市场实现利润并把利润有效分配,促进合作过程的二次、三次循环。

(二)工学交替与人才流动融合形式

让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践,实现工作和学习的交互转换,这样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把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传至每个学生,让学生按照市场的需求转变学习方式,改变工作、学习态度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人才流动是打通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壁垒、实现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管理实践、企业人员定期到学校完成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一方面,教师能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还能把最新的操作、管理技能带回课堂中;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可以突破操作的固有模式,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头脑,实现技术创新。

(三)方向引导和过程控制融合形式

办学方向决定了一个学校能否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门人才,与学校建设的其他方面相比居于引领地位。办学方向的设定依赖于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即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安排要召开企业听证会,围绕产业的最新需求剔除不适合市场、招生困难、就业渠道狭窄的专业,开发一些产业急需、发展潜力大、就业面宽的专业,同时在培养过程中由企业派出督查小组监督整个流程,反馈过程控制中的不足,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同理可鉴,企业产品的定位及生产控制过程也应由学校的人员参与和监督,最终实现互惠共赢。

(四)资金支持与资源共享融合形式

企业是科研技术的享有者,同时也是利润的直接创造者。如何保证产品在市场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依赖于科研成果的持续转化和人才智力的不断支持。企业应拿出稳定的资金用于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积极扩大科研场所的面积,提高科研人员的绩效工资。学校科研实力的增强能促使教师开发出更多高科技产品,一旦用于产业化生产,将可保证企业利润的稳步提高。高校拥有的图书馆、宿舍、食堂、校园等资源也应向企业开放,比如在校园内建设企业员工宿舍,校园一卡通共享等。

(五)人才输出与员工培训融合形式

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最终还是要走向企业,企业可以和学校联合开办订单班,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按照意愿进入不同的班级,在课程安排上既有学校的通识课程又有企业的操作课程,在教师的选定上有学校的教师也有企业的培训师授课,在教学的方法上既有课堂内的教学又有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修完学校和企业制定的人才培养学分即可毕业,而且到定向企业就业。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学校毕业生的去向问题,还给企业提供了适合的人才支持。高校的功能不仅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还要体现在社会服务上,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到企业给不同类型的员工培训,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又能促进教师内功的提高。

三、科教园区产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公共平台的搭建

政府要充分利用科教园区企业、学校集聚的优势,积极地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比如创设科研转化交流中心、人才需求和供给中心等。利用该平台,企业可以及时地把科研需求发布到平台上,学校接收到信息后,根据自身的实力判断是否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果双方意愿强烈就可以到中心进行深度的洽谈和合作,直至服务协议的签订和成果的成功转化。学校在每年的毕业季把人才供给数量上传至平台,平台按照专业、地域、性别等进行分类发布,企业根据人才的基本信息筛选名单,拟定考核方式,最终确定入围人选。

(二)激励政策的制定

产学融合的基础是利益的驱动。目标的形成、过程的控制、利益的分配都要用制度来保障。站在整个科教园区的角度,通过政府资金的支持、成果转化的奖励、吸收毕业生的税收优惠等内容促进企业、学校的融通。站在企业的角度,在操作工技能提升、部门经理管理水平提高、科研人员入校再教育等方面制定方案。站在学校的角度,在教师下厂实习、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服务等方面拟定制度。通过三方制度的共同作用,一幅覆盖企业、学校各类人员的激励网就已形成。

(三)中介平台的引入

鉴于学校、企业本身愿景的不同,要想在实际中高效及时地促进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共享资源的融通,会遇到时间、沟通的滞后问题,引入中介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中介平台不是单独的沟通平台,它以市场利润为导向,以成功合作为目的,并且分类比较完善,比如科研服务中介、人力资源中介、会计师事务所、营销与活动策划中介等。它们的存在把学校、企业的需求和供给进一步细分,能极大地满足双方的要求并能在短时间内促成双方的合作,而企业、学校只需在自身的优势上下功夫即可。

(四)校企联盟的组建

校企联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实行的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在空间上是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在资金安排上是双方齐抓共管的方式,在人员结构上实现企业员工与教师的角色互认,在课程设置上实行理论与实操的同比例转化,在收入上采用实际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绩效方案。联盟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套从上至下的决策委员会和管理服务机构,当然这样的联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仍然是合作的基础,当某一方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时就会被联盟抛弃,所以校企联盟既整合了多方的优势资源加以相互利用,实现了互利共赢,同时又是极具挑战的融通模式。

[1]陈琳菲.技术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科.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0(19).

责任编辑:姚旺

G646

A

1671-6531(2015)21-0137-02

2014年常州科教城重点项目课题“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科教园区产教融合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k2014209)

王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常州213164)。

猜你喜欢

产学科教园区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