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与汉语学习中的认知发展

2015-03-20王晓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言语汉语理论

王晓华,罗  敏

言语行为理论与汉语学习中的认知发展

王晓华,罗敏

从汉语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测试,考查学生综合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技能与知识相结合是主要趋势,因此,用语用学相关理论来指导汉语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作为行为的思想对汉语教学中语言技能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言语行为;认知发展;言语交际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该理论认为,我们日常的对话可以分为六种话语区类型:命令、要求、祝愿或致歉、询问或祈使、邀请、感叹。根据表达效果也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利用这种分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从汉语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测试,考查学生综合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技能与知识相结合是主要趋势,因此,用语用学相关理论来指导汉语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作为行为的思想对汉语教学中语言技能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因素

在汉语教学中度过了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解决了基本的词汇问题,“懂不懂”并不是主要问题以后,必须加深对语言的认知,注意语言的内涵,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对于长期使用汉语的人来说,一些话语的内在含义已经作为定势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提到鱼,马上会联想到它也代表富裕、富足等,鱼与其内在的文化寓意是自动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对汉文化的理解仍是语言学习的难点。

1.汉语表达含蓄、暗示性强、重人情。中国人的表达采用模糊语言较多,口语中一般不直接拒绝,比如“下不为例”“以后再说吧”等,言语行为上趋向于曲折婉转,重面子,说话留有余地。

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式的,更加含蓄,更多使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讲话喜欢打比方,善用隐喻,平时交际时常用暗示,一句“你懂的”不用明说,彼此心照不宣。这些表达习惯也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因此,探寻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

言语行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特别重视情感维持,熟人间互相帮忙、互惠互让,尽可能地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形成特有的熟人文化。中国人对于建立关系很擅长,比如销售员张口就叫“姐、哥”,也是要尽可能地与对方建立一种熟人关系。熟人之间问话可能会直截了当,收入、婚姻等随口就问,外国人则觉得中国人过于热情,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其实对于这类问题不要过于计较,对方只是表达关心,有时候也并不需要正面回答,比如收入用模糊语回答就可以了。

2.汉语具象性强,常常以一个具体的行为来代替一类现象,多用间接表达。以“喝茶”为例,在《红楼梦》中,从凤姐说“林黛玉喝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的玩笑话中,看出古时有喝茶定亲的习俗。“请喝茶”是好事,不过“纪委请喝茶”可能是很严重的事情,就是一种暗示。言语行为背后真正的用意才是重要的,比如不再给客人续茶可能是送客的意思,有些间接言语行为比言语本身更重要。

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具象的言语行为代替表达。比如打酱油、空降兵、瞎子摸象、吃枪药、打白旗等等用简单形象的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来代替一些抽象表达。

3.言语行为中的情景因素。汉语的实用性强,画面感强,留有较大的心理空间,大量情景需要脑补,要注重图式化的理解与学习。在词汇、句型的学习中都要有情景的配合。

汉语是图式化、情景化语言,语言背后常暗含一连串言语行为固定的模式,这些图景模式作为语言背景而存在,其中包含的行为模式具有其特定的文化理念或者文化意义。比如端午节背后有一系列的文化行为,吃粽子、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划龙舟、喝黄酒、挂艾草等。这些行为情景在一起构成一个节日,而这些情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汉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景因素。

4.注意言语行为中的风格因素。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言语交际风格。年龄大一点人的喜欢遵循低调做人的准则,言语风格比较谦让,遵循老一套说话原则。语篇方面比较重视语言组织规范,多用归纳法,中规中矩,语言风格避免过于直白,多用修辞,循序渐进,有一些固定的表达套路。年轻人常常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少用修辞,多用网络语和流行语,重视个性与突出自我。语言风格上不会刻意自我贬低,重视平等、信息量大、客套话少,受欧美语言影响大,语言风格与国际接轨。

自媒体语言风格对学生也有一些影响,大学生业余时间大部分在网络上,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使用汉语,发微信、发微博、QQ聊天是其生活中的常态,这些自媒体中的言语不知不觉地对他们产生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发心情、发图片,表达更趋外露,更加直率地表现自我,更加有娱乐精神,表达更趋幽默、勇于自黑、自我调侃。中国人以往内敛保守的语言风格也有所改变。

在现实生活或网络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的语言风格也各异,他们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是要提醒学生一些网络用语并不是正式的汉语词汇,不要过度使用。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教学中要多从语用的角度考量,避免以刷题为主的应试教学,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1.强调综合。汉语以深厚的汉文化为背景,要突破瓶颈期需加强内涵式教学,在语言认知上有所突破。特别是阅读教学,更多的信息还要结合语境来整体理解。汉语自身的语法变化比较少,结合内在、外在等信息综合理解语言是汉语学习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可以选一些含义深刻的文章,体会词语或句式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不会理解言语的话外含义,不能够透过语言表层理解深层含义。以作文为例,如果是看图作文,一些同学看到树就写环境保护,看到水就写节约用水,看到一个画像就写爱迪生的故事,定势思维非常明显,并不认真考虑画面背后语言的真实含义。这样机械式的语言学习会阻碍语言认知的发展,灵活运用语言的技能欠缺,也达不到言语行为表达效果。

2.强调实践。汉语是画面性、场景性强的语言,应结合情景进行语言行为训练,强调在实际运用中加强语感,强化对语言的感知和实际体验。多采用情境教学,多互动、多体验、多感知。练习要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

在言语行为训练中,真正将语言作为一种行为,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修辞手段、语气、人称、语法结构的转换是表达效果的需要。

3.强调意义。汉语是比较感性的语言,往往不拘泥于形式,重视意义,应以意义带动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难的句型,可以设置容易理解的典型语境,以意义为本深入理解,以意义带动语法、词汇学习。一些看起来不合逻辑的句子或词汇,在适当的语境下可能是对的,例如“吃大户”“晒幸福”等。

在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和课文教学等要尽可能深入地从文化角度、语境角度去解释语言的内涵,弄清作者选用这样的词语和句型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想传递什么情感或者情绪,这比理解字面本身更为重要。

一些学生汉语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处于停滞期,对于汉语水平初中等的学生来讲,字面理解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语言认知。教学过程中,在语言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要在文化层面、语用层面解释这样表达的内在原因,帮助学生度过汉语学习的瓶颈期,从而进入更高级的学习阶段。

[1]罗国莹,刘丽静,林春波.语言学研究与运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申小龙.语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贺春健

H19

A

1671-6531(2015)21-0084-02

王晓华/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副教授,硕士(新疆乌鲁木齐830052);罗敏/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讲师,硕士(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猜你喜欢

言语汉语理论
学汉语
坚持理论创新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