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喆教授针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经验

2015-03-20洪素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泻法脏腑偏瘫

洪素云,徐 艳

指导 刘 喆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缺血性中风又名脑梗死,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进而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缺损的疾病[1],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脑梗死经急性期治疗后常会遗留偏瘫后遗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导师刘喆长期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颇有经验,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刘老师针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刘喆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因是痰浊内生,邪气上扰清窍,导致脑络受阻,神失其用,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阻滞气血运行,瘀血停滞,神窍昏蒙,失去对身体的支配作用,病理基础是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非常敏感。脑血流中断后脑代谢发生改变、钙超载及谷氨酸的兴奋毒性、过量产生的自由基、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神经元活动停止等造成脑组织梗死[1]。而远端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不良,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是其发病机制。

2 临床治疗

2.1 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平衡脏腑阴阳。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平衡遭到了破坏,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所以在脏腑偏衰时,应补其不足,脏腑偏盛时要泄其有余。本病用补法针刺三阴交、太溪以滋补肝肾之阴虚;用泻法针刺太冲、合谷以降肝阳之亢。对于瘫痪一侧,一般认为是有邪气(痰湿或瘀血)壅塞局部,所以针刺上肢和下肢(极泉、肩髃、尺泽、外关、曲池、八邪和环跳、委中、阳陵泉、丰隆、昆仑等),均用泻法以祛除邪气。用药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既补气又活血,灵活调理身体虚实,平衡阴阳。

2.2 针刺治疗

2.2.1 舌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旦气血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失常,就会出现各种气血失常的病,缺血性中风偏瘫就属于其中的一种。由于气血瘀堵在血管局部,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则引起肢体麻木、痿软。舌针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疏通经络气血[2]。舌面与舌下分布着各脏腑、头部(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的腧穴,因此根据临床资料辨别是哪一部位经络闭阻,选择相应的舌穴针刺,以疏通该部位的经络气血,又可根据引起该病的脏腑所对应的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中风适应证取穴有聚泉、中矩、舌柱、神根穴、佐泉穴、液旁穴、支肢穴,若上下肢体活动不便在以上穴位基础上加上肢穴、下肢穴。舌针治疗前,一般给予患者3%过氧化氢液漱口,以清洁口腔。针法:快速进针法,斜刺0.5寸左右,采用捻转与提插相结合的手法留针2分钟或不留针。若中风属于本虚证为主的用补法,若标实症状重,瘀血阻滞严重的则用泻法。

2.2.2 头皮针 刘喆教授善用头皮针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取穴:一侧肢体病变则针刺对侧脑部运动区和感觉区,两侧肢体病变则针双侧脑部运动区和感觉区。针法:用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1.5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7厘米左右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进针后,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舌针、头皮针疗法行针时可适当运动患侧肢体,但注意不要弯针,以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

2.2.3 幸福五针疗法 中风偏瘫患者多半反应迟钝,说话不利索,主要是由于发病后邪闭神窍,元神之府失用。导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幸福五针疗法”,穴位组成为双侧风池、人中、双侧内关。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之益髓充脑,可除一切内外之风,嘱患者正坐位,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强刺激使患者针感直达前额,留针片刻即取之;人中属督脉,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内关为心包之络穴,针刺双侧内关,施提插捻转的泻法;五穴相配以通神窍,改变元神之府失用状态。导师认为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增强神经调节功能,加快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对抗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等,从而阻止一系列继发性损害,发挥对缺血区及周围阻止扩散的保护作用,进而使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恢复正常,促进偏瘫患侧康复。现代研究[3]亦证明针刺能抑制中风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缓解肢体痉挛、降低肌紧张。

2.3 药物治疗 缺血性中风大多由于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临床表现一般都见肢体无力、笨拙等,导师主张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方中黄芪补气养血,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络,地龙、牛膝通络,引血下行。但导师亦强调临证需注重辨证,肝阳上亢者不宜用此方,而应用平肝潜阳方(龙胆、栀子、当归、黄芩、车前子、泽泻、柴胡、甘草、天麻、钩藤、川牛膝、杜仲、益母草、夜交藤、生石决明、朱茯神)。若痰湿重者则加瓜蒌、竹茹、川贝母、胆南星、陈皮、半夏;肝肾亏虚重者加干地黄、枸杞、杜仲、巴戟天;血虚者加首乌藤等。补益肝肾、调节阴阳气血之药以治本虚,化痰或祛瘀通络之药治疗标实,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2014年9月20日就诊。主诉:右侧上下肢体无力1个月。患者高血压病14年,常有头晕,头痛,血压波动在 145~165/90~115 mmHg,1个月前突发中风,经西药降压、扩血管、溶栓等治疗抢救好转。刻下:由家属搀扶入诊室,神志时清时昧,右侧上下肢肌力Ⅱ级,四肢不温,言语蹇涩,舌质淡紫有瘀斑,苔白厚腻,脉沉滑缓。诊断: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痰瘀互结,脉络痹阻)。治法:补气活血,化痰通络。针刺取穴:风池、水沟、内关、极泉、肩髃、尺泽、外关、曲池、八邪和环跳、委中、阳陵泉、丰隆、昆仑。针刺操作:风池强刺激使患者针感直达前额,留针片刻即取之,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内关、丰隆施提插捻转的泻法;其余穴平补平泻,留针45 min,每隔15 min运针1次,每日针1次。头皮针:针刺头部左侧运动区和感觉区,同时配合肢体运动,注意不要弯针。舌针:令患者张开嘴,舌顶上颚,快速点刺京津、玉液。中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黄芪30 g,桃仁 10 g,红花 10 g,当归尾 15 g,鸡血藤 20 g,川芎 15 g,地龙 2条,牛膝 15 g,瓜蒌 10 g,胆南星 10 g,半夏 10 g,陈皮8 g。中药7剂,水煎服,每日1剂。针刺配合中药疗法1个星期后,患者稍有好转,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自行缓慢步入诊室,舌苔微厚,脉稍滑。针刺取穴和用药不更,针刺改为1周3次,经针刺6次后,患者行动渐佳,舌稍紫红,苔薄白,脉稍缓。补气活血、祛痰通络之法有效,痰已渐除。针刺取穴:前方去丰隆、极泉加足三里,1周3次。中药上方去瓜蒌、胆南星、半夏、陈皮,加石斛10 g、赤芍10 g。中药7剂,水煎服,每日1剂。针刺治疗10次后,患者明显好转,患侧肢体可以运动,自如步入诊室。随访3个月未复发。

4 结 语

刘老师认为痰浊内生和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阴阳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是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病机。《医学启源》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痰浊为实故用针刺泻法,气虚为虚故在针刺时也应加用补法,所以要灵活运用补泻手法,平衡脏腑阴阳。另外,刘师还精于舌针、头皮针,擅用“幸福五针疗法”,调脉络之气血,疏通经络。用药善于调节气血,标本兼治,补阳还五汤既补气又活血,重用黄芪补益元气,当归尾活血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全方使得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183.

[2]孙介光.舌针针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8-41.

[3]王国祥.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2):222-224.

猜你喜欢

泻法脏腑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太阳穴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