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运用探微

2015-03-20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理论目标

杜 凡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运用探微

杜凡

近年来,民办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趋势下衍生出的多元教育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学生管理问题更为明显。通过发挥激励理论的现实功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消减教育管理难点问题,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激励理论

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组织体系愈发完善,大量民办高校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高校师资力量进一步扩充。但是,就发展的本质层面而言,民办高校随之产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如生源整体素质能力同公立学校学生素质能力的差异化,成为阻滞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诱因。而民办高校在现实中又未能针对学生的本体发展需要,辅以相对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将教育激励理论全面融汇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统筹学生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构建一套适应民办高校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极为现实而必然。

一、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激励理论体系概念解读

教育激励理论并非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过程中衍生出了体系化发展的特征,更好地适应了理论客体的多元发展需求。教育激励是指教育主体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刺激教育客体,使之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从行为上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精力实现教育主体所期许的目标。现实中的激励理论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内容,分别为内容激励、过程激励和行为改造激励。民办高校若能对三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的合理运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内容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是将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作为激励理论研究的基础,对学生主观需求动机推动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做出揭示。在学生的需求论层面大致具有五个维度,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目标实现需求。这五个需求即是学生在现实中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为前提,对社交和权力及归属需求予以实现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除此之外的三个需求维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学生教育管理展开的激励工作,需要认真关注这五个维度分布情况,统筹规划。

(二)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产生行为动机到付诸行动的心理过程做出研究,并采取激励措施。过程激励理论的运用,需要将激励的强度同学生的期待值和实际价值一起进行,激励强度指学校对学生某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及目标欲望强度做出统筹考虑之后,展开激励的比重安排;期待值则是指学生在付出努力之后,对于目标实现可能性做出的判断;而实际价值则是指学生收获的成效大小。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若想激发其积极性及潜力,那么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学生的期待值,提升教育活动的实际价值尤为重要。

(三)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这个理论重点放置在学生观念的转化上,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转化学生消极行为而形成的理论。针对民办高校展开的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具体集中在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两种形式上。正面强化是对学生的主体行为进行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嘉奖,促使学生的行为在嘉奖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而负面强化则是指对一些影响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个人行为予以惩罚,促使这类行为逐步减弱并消失殆尽。

二、激励理论在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方法路径分析

(一)合理激励引导方法的运用

民办高校学生的主观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性,学校必须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保障,可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的方式展开。

首先,在生活保障需求上,民办高校中不乏能力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无法承担民办高校的高额学费,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产生消极心理甚至萌发退学的想法。对此学校即需通过基本的物质保障,予以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例如,可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学习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来激励和帮助他们,使其继续投入到学习之中。

其次,学生正常的情感交往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这方面极希望获得学校与教师的尊重。因此,学校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最后,学生自我目标实现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政治信仰和个人发展层面。大部分学生希望参与到班级及社团的管理工作中锻炼自我,以期获得相应的荣誉。希望加入党组织,希望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等等。针对学生正面积极的目标需求,学校在运用激励理论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能力差异,为其安排合适的锻炼岗位,并以科学的管理方法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在其获得成绩的同时给予必要的荣誉嘉奖,满足精神需要。对于素质较高、能力突出且有强烈入党意愿的学生,学院可以在综合考核之后推荐加入党组织,达到思想上的激励。

(二)目标期待激励方法的运用

大学对学生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如果不能具备一个明确的目标期待值,那么必然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影响学习生活的整体效果。所以,民办高校管理者需要站在统筹学院教育目标及学生发展需求的高度,依据过程激励论,综合考虑学生集体及个体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激励目标。在目标确立时,必须兼顾目标的可操作性、执行难度及明确程度三个要素。在目标难度的把控上,需要做出综合考虑,太高会使学生畏惧、太低则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对此,民办高校管理者需要依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来设置,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年级等多项因素,制定出符合学生的中、长期目标规划,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对于目标的明确程度,如果设置的过于抽象笼统,所产生的激励程度将会很低。因此,现实中应以学生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例如设置“先进个人”、“优秀班级”、“优秀寝室”、“科研基金创作奖项”等方面进行激励。同时,学校还要注意目标激励奖励的设置,须趋于科学合理的范围,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三)公平激励方法的运用

依据激励的公平理论,在民办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需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充分意识到公平公正对学生内在潜力调动的作用。具体实践中,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做到奖惩分明,如果奖惩机制失调那么即是不公平的体现。同时在奖惩中需具备一个度量标准,不过度表扬也不过度批评,依据正面的激励限度,促使学生意识到行为的优劣之处。其次,教育管理人员需树立公正的形象,杜绝个人绝对权威而造成学生处于劣势的地位;应建立人性化的参与机制,使学生自主权利得以发挥,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民主权益,促使其内心产生认同。

(四)情感激励方法的运用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身所管理的对象是90后,是内心情感极为复杂的学生,应从学生的思想及内心层面着手,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其一,为了获取最佳激励效果,必须统筹学生的情感维度,在不违反学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以情感教育感化学生,采用贯彻情理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二,学校应注重定期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理解关爱学生,拉近与学生群体的心理距离,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第三,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修正,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行为权力及思想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个性化的发展。此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需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消退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励其重新获得学习生活的热情。

本文是四川省省级课题“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编号:511102011)子课题“以提高学生人文、科学、职业三位一体素养为目标的学生工作“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研究内容

[1]王肖婧.从支持关系理论看高校学生的管理与激励[J].学理论,2010(22):211-212.

[2]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孙静.高校女大学生激励机制探析[D].安徽大学,2011.

[4]周国辉.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苏航

G471

A

1671-6531(2015)15-0128-02

杜凡/成都文理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0101)。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理论目标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