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在特殊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015-03-20郑剑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关怀伦理师生关系

郑剑玲

教育论坛

关怀伦理在特殊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郑剑玲

对特殊学生情感性缺失的教育帮扶是教育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关怀伦理以重视爱、关怀、情感、公正等为基本价值取向,为新时期新语境下探讨特殊学生教育帮扶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关怀伦理采用情感和正义来构建生师之间温暖平等的关系,是从理性说服到感性关怀的视角转变,在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中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并为其拓展了具体路径。在关怀伦理视域下的特殊学生教育帮扶实践路径包括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开展商谈对话,构建温暖关系、给予具体便利,构筑支持系统等五个方面。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给予情感的关怀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

关怀伦理;特殊学生;教育管理

一、关怀伦理的意蕴及内涵

20世纪末美国女教授诺丁斯(Nel Noddings)撰书《关怀:一个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女性进路》,从女性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伦理学,这种女性进路理论则称为关怀伦理学。在面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疏离的现实问题中,关怀伦理作了新的探讨。奈尔·诺丁斯主张情境式的关怀伦理学,注重情境原则,认为纯粹考虑原则而不考虑具体个体的情境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关怀和正义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社会、改造社会。

关怀意味着关注他人的存在,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回应,对责任的承担意识和情感介入是关怀的重要方面。关怀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存在着某种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关怀自己,我们就会受伤。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不能失去关怀的,人类也是需要照料时间最长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勒内·A·斯皮茨(1887-1974)的研究中表明,如果婴儿得不到母亲的照料与关怀,就会退回床角,失去活力,保持一种麻木状态。从关怀伦理的角度看,关怀从根本上是一种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或者说,对关怀最简单的理解,它包含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与自我相像的人的辨识,包含了对他的痛苦与快乐的认同,包含了内疚、同情,并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站在相同的角度上,拥有共通的情感和意识。关怀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它是爱的体现、是意志的体现,它是对空虚的拒绝、对冷漠的拒绝。因此,关怀伦理在教育过程当中的实践运用是一个有深刻意蕴的课题,尤其是在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工作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关怀伦理在特殊学生教育管理中独特的人文价值

特殊学生之所以特殊,正是在生理、家庭、经济、心理、技能等因素上有异于一般学生,也包括有特长或特别优异的学生。以往我们对特殊学生的理解往往仅限于“问题学生”,这种观点是存在偏差的。特殊学生的特殊,仅仅是统计学上的分类,也是为了表述问题的简便,如果在实际的教育中也带着特殊的眼光,例如带着同情、怜悯或者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特殊学生,把特殊学生划入“边缘”或者“另类”,就不仅不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削减教育成效,而且会损伤仁慈宽厚、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马克思说,“人不仅用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丰富情感的灌注,是缺乏内在动力的,情感始终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正是由于情感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现代心理学充分强调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和地位,认知信息的传递伴随情感信息的交流才能更加深入地完成教育过程。因此,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而当下情感性的缺失是特殊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融互动的过程,“关怀”这个概念很好地表达和描述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交往和相互作用。

三、关怀伦理在特殊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践路径探讨

1.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平等以待。特殊学生具有各不相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在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承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引入多元、立体、平等、对话、兼容并包等理念,为学生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做到因材施教、平等以待。

每一所学校都有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些特殊学生可能是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身体疾患学生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长学生等等,对他们的关爱不应当是怜悯、同情、施舍或者是溺爱、偏袒,而应该是基于平等、正义、公正价值理念下的理性爱护和人文关怀。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特殊学生总是相对而言的,只有正视、承认和尊重这些个体差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2.实施和开展沟通交流,商谈对话。“关系”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范畴。关怀学生要真正清楚被关怀者的需要,就不能简单地满足于经济或物质上的支持,也不能刻板地对所有人使用同样的程序,而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和心灵交流。情感是人们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关怀意味着传递温暖讯号——“我在这里,你可以呼唤我”。这个信息意味着我们愿意倾听、愿意帮助,只有信任建立,关怀才能产生,这是最重要的基础。

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应当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和交流。要求对话和交流,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培养自我选择和计划自己生活的能力,学生能够与自我进行省思及其对话,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对话。

3.建立温暖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2007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的《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一文,用“学生没了敬畏感,老师少了神圣感”来描述当下高校师生关系,形容当下的师生关系日渐冷漠。缺乏关怀的师生关系是控制型和管理型关系,教师以控制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缺乏情感的投入和交流,学生没有自由度和发言权,这种教育活动是单向度的,无法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在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中,学生的情绪表达更加明显,情感吁求更加强烈,只有教师以更多的热情、喜爱等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构造温暖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共同营造和维护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为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给予可能范围内的具体便利,因材施教。特殊学生教育帮扶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给予辅导,特殊学生在生理或者心理其他方面具有的特殊性,有些冲突及矛盾在所难免,如身体、智力、情感等实际问题,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因人因事制宜,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正视困难,也要在政策和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便利。如在心理咨询、日常辅导、宿舍管理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指导,让特殊学生既能与一般学生一样得到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又能够根据自身的特性得到特别的关爱支持和教育帮扶。

5.构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全面关怀。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的“破窗实验”证实了人深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除了优化学校环境的子系统,同时还要优化社会大环境的整体系统,在全社会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形成关爱他人的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在校学生的道德义务、责任伦理等培养具有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并非真空,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是一个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系统,学生的成长与家庭和社会息息相关。这三种教育都应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形成整体。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也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校外,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教育系统,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氛围,才能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给予学生全面关怀。

教育如果不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情感色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及人的灵魂。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一个需要情感投入的立体的工作系统,关怀伦理主张培养人文关怀的品质和能力,指引师生共谋幸福生活。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与社会和他人形成温暖融洽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健康、积极的公民。特殊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才能充分释放成长的潜能,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为广东海洋大学第六期学生工作科研课题项目“特殊学生教育与帮扶工作探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ouxg0617)

[1]奈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玢.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3]余保华,杨晨.诺丁斯关怀教育思想的教学论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5).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4

A

1671-6531(2015)15-0054-02

郑剑玲/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广东湛江524088)。

猜你喜欢

关怀伦理师生关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