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可转移技能研究
2015-03-20项湍舟郭翠莲
项湍舟,郭翠莲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可转移技能研究
项湍舟,郭翠莲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和重要举措,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和高等学校适应市场需求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可转移技能提升是复合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关键和体现。针对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可转移技能培养的现状、培养目标、总体思路、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旨在对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可转移技能;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家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1]1998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英语人才,尤其是既懂商业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外语院校的战略选择。因此,许多外语院校包括很多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都根据自己院校的师资、设备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等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归类和整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知识+知识”的语言培养模式,逐步走向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英语+商务/旅游/外贸/文秘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培养具有较高语言技能和懂得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愈加明显。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流动性的加快,只是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某个方向的行业技能已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英语专业一方面要兼顾学生个人的近期就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2]学校教育的职责必须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将来可能出现的未知的事物的能力,挖掘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将来在瞬息万变的职业变化中能够“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这些能力就是可转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一、可转移技能的概念
可转移技能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题为 《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随后在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指的是“那些不会随工作更换而改变的技能,如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说服能力、协商能力、调整能力等”(劳拉·布朗)[3]可转移技能又称关键技能/能力 (key skills/competencies)、核心技能(core skills)、基本技能(general skills)和共同技能(common skills)等。国际职业教育界对可转移技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更是将培养可转移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各国研究者对这一技能的概念和名称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术语,它所表述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都是指一种跨职业的、可迁移的能力,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个人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这种能力都是从以前的教育、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因为可迁移性是其最典型的特点,所以本文研究把这一能力界定为“可转移技能”,明确可转移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的职业能力。
二、可转移技能的研究
综观国内外对可转移技能的研究,我们发现各国研究者或研究机构对可转移技能理解的角度和内涵的解释有所不同。在国际上较有代表性,且对实践产生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包括梅腾斯、德国联邦教育研究所、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梅耶、美国劳工部以及中国社会劳动保障部所规定的可转移技能的内容等[4]。在我国对可转移技能培养的实践领域,吴雪萍[5]、徐朔[6]、以及卢晓春、胡昌送[7]等人分别从自己的教学管理和实践经验出发,对其内容做出了不同界定。在对可转移技能的培养策略研究方面,主要有整体、基础、独立和渗透四种策略[8]。岳振海认为应在“两课”教学中通过凸显学生主体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9];张桂杰认为应在教学、管理工作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10];钱
志权认为学生的可转移技能的培养应该与大学班主任工作相结合[11];而徐中意[12]、李庆华[13]则认为应该在英语课堂上,通过实施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可转移技能。总体来说,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研究者偏重对可转移技能的理论研究,对培养策略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尤其是如何将可转移技能的内容和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中国高校将关键的就业能力教育整合入平时的课程教学中的均值是3.11,方差为0.89。[14]
三、市场经济对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就提交了一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要求“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15]随着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和自贸区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日趋多元化,多层次化。社会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是指望其能为自己创造价值、实现赢利。具体地说,就是看其是否拥有必备的初始能力(亦可称其为当前应用能力: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和长远能力(亦可称其为潜在成长能力)。[16]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就要求高等教育学院培养出既能具有满足社会初始需求能力又具有满足社会长远需求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就应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着眼于知识经济社会对新一代人的全面要求,强调对学生的可转移能力的培养,把可转移技能的内容和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贯穿于英语教学与实践环节始终,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
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可转移技能培养的目标是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较强的可转移技能,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尽快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节奏,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总体思路为:结合当前社会和市场经济需求,科学设置英语专业语言基础知识和英语应用各项课程,积极开展英语应用和实践性活动,搭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各类英语应用和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把可转移技能的内容和培养融入到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和做人做事,力图构建一套科学、有效、实用的,符合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
五、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探索
一直以来困扰高等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可转移技能目标实现的是始终没有构造出系统、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当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确立后,就能够明确界定其能力培养目标。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武夷学院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敢于先行先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武夷学院英语专业,针对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应用型、外向型的趋势,适应海西经济区尤其是其闽北绿色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外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从单科“经院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与英语教学与实践环节。根据英语的特征,确立了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作为专业发展定位,按照“通识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制定本科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模块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提出了以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文化)、Connection(衔接)、Comparison(比较)、Community(社会)、Cooperation(合作),即“6C”的外语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在此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和构建了能突显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英语+某学科+专业技能与复合应用技能,简称为E+X+2S模式。“E+X+2S”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是: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服务海西建设;要与现代社会多元的就业观相匹配;要坚持以生为本,有利于分类、分层、分流指导;要引入就业与创业观念,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体现武夷学院和外语学科的特色;要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充分体现办学的灵活性。其课程体系为:通识课程+E(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课程)+X(某学科专业课程)+2S(技能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复合应用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其中,X学科专业课程是指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也可指属同级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专业课程。该课程可灵活调整。2S技能实践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以及其与某学科专业衔接后的复合技能实践课程。在英语教学中,“6C”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到教与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使他们具备本族文化(culture)与目的语文化知识,增进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把英语与其他学科相衔接(connection)并获取更多信息以达到英语为学科服务的目的;通过比较(comparison),加深对中外语言文化的洞察力;利用外语优势,参与社会(community)实践服务活动;倡导合作(cooperation)学习精神,为国际国内合作打基础。通过几年的不断坚持和完善,该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毕业生除了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达到专业水平的要求,其沟通、领导、说服、协调、调整等可转移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使其在毕业就业时能迅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并能较好应对职场的各种变化和要求。
六、结语
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各高等院系英语类专业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必然选择。而此目标的达成和实现,不仅需要传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而且更需要突出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应用性,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践课程设置,把可转移技能的内容融入到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刘炯郎.外语教育应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EB/OL].http:// www.chinadaily.com.cn/hqcj/fxpl/2010-04-01/content_100618. html,2013-4-21.
[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3]任志强.简历中的闪光点:突出可转移技能[EB/OL].http:// henan.sina.com.cn/finance/job/2010-04-30/10204021.html, 2014-12-8.
[4]胡昌送.“关键能力”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2-115.
[5]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6-59.
[6]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6-69.
[7]卢晓春,胡昌送.突出发展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98.
[8]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69-73.
[9]岳振海.高职“两课”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中州大学学报,2006(1):103-105.
[10]张桂杰.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6-77.
[11]钱志权.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班主任工作[J].科技信息,2009(33):994-995.
[12] 徐中意.高职英语课堂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2006(11):98-99.
[13]李庆华.通过任务型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4]宋国学.可雇佣性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06-108.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张建宇.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实现途径[EB/OL].http://wenku. baidu.com/view/c9d6aff8f705cc175527090b.html/,2011-4-10.
(责任编辑:刘朝霞)
中图分类号:H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8-0066-04
收稿日期:2015-05-04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A类项目(JA10283S)。
作者简介:项湍舟(1971-),女,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语言学。
A Research on Transferable Skills of the Compound and Applied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XIANG Tuanzhou,GUO Cuili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s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raining the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of English major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to meet market demands for the students’employment in higher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 key point of the process is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ferable skills in the train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skills of the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cultivating objectives,educational concept and course curriculum and giv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transferable skills of the compound and applied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style with compound and applied;English major;transferable skills;talents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