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创新
2015-03-20张杰宏
张杰宏
电视时政新闻是关于时事、政治的电视新闻,是围绕时事政治的活动和领导、群众对这些活动反应的新闻报道。就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而言,其承担着最为核心的宣传任务,以地方主要领导的活动、地方政策、政府工作等内容为报道重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使得观众不断流失。虽然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不断加大了改革步伐,但是由于受观念、机制和人员队伍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始终不尽如人意,在立场上、内容上以及形式上被广大观众接受。
一、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存在的弊端
首先,在立场上,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为领导服务。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宣传”理念的影响,地方台时政新闻始终围绕领导“转”。所以,不少人认为地方台时政新闻就是政府的“传声筒”,在心理和情感上难于接受,认为这不是他们想要观看的新闻。事实上,新闻是为大众服务的,时政新闻更是如此,其是党委政府与广大百姓沟通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不仅要为广大观众传达政府的政策、方针、主张以及决策部署等,同时还要及时反映百姓的呼声和期盼,真正起到上传下达、释疑沟通的作用。另外,与其他类别新闻来相比,时政新闻的要求更严、更高、更多。因此,以服务领导为立场,领导满意为宗旨,一味地用模式化的手段和八股的写稿方式去展现时政新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强迫式”地传播领导的政务活动,不将镜头对准百姓,不将更多的新闻版面留给百姓,结果只能被大众抛去,不仅达不到宣传目的,而且还会失去大众的支持。
其次,在内容上,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显得枯燥乏味。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报道受到限制很多,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受到的限制、指令更多。面对繁重的采访任务,地方台时政新闻就很难避免报道结构老套、细节缺少、内容枯燥乏味。虽然很多时政新闻难于生动,领导会议新闻更是枯燥乏味,但是除了领导会议新闻外,领导指导救灾、下基层调研等题材同样可以做得生动、有活力,能够激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再次,在形式上,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过于生硬说教。画面和声音是电视传播的主要媒介,能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和冲击。但事实上,地方电视台已经基本忽略了电视原有的特点和优势,新闻报道基本没有任何镜头语言内涵,声画两张皮的现象频繁出现。在画面使用上,基本都是级别领导镜头堆砌组合,编辑生硬、老套;同期声的使用也很少见,经常一档节目下来,见不到一段同期声,偶尔使用也可能是领导的会议发言或者各大职能部门的表态采访,现场抓拍的同期声几乎没有,这使原本就“死板”“教条”的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变得更加生硬说教。
二、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改进与创新路径
地方电视台是党委政府与广大百姓沟通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时政新闻报道不仅要及时、准确、生动地传播好政府政策、方针以及政府和各大职能部门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等信息,同时也要反映好百姓的呼声和期盼。但是,就目前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既不能很好地完成党委政府要求的宣传目的,又不能满足百姓所求。因此,个人认为地方台时政新闻应该从理念、机制、内容、形式上加以改进和创新。
第一,创新理念,服务大众。地方台时政新闻作为党委政府上传下达的主要渠道,服务大众的立场更要明确。作为地方电视台,要改变只为领导、职能部门服务的定势思维,要站在大众的立场,做百姓爱看和容易接受的新闻。首先,地方电视台要敢于担当,坚决执行“八项规定”,缩短领导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老百姓,把更多的新闻版面留给他们。地方台要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地方党委的要求,做到主要领导新闻2分钟,副职领导30秒,不能把“八项规定”当作“一阵风”,“风”来了,主要领导新闻2分钟,副职领导新闻30秒;“风”走了,副职领导新闻不管有话无话、实话屁话、官话套话,越改越长,只求领导满意,不顾大众感受,播出内容和新闻版面基本留给领导。其次,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记者要做有“心”人,善于从领导的讲话和会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主动、积极地为大众“解读”信息。如惠州电视台时政新闻部一位记者在惠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发现“惠州未来五年将做好残疾人保障、康复、教育等十方面工作,推进惠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这一信息,就主动做了一条链接稿件,站在观众立场,全面深入地阐述这一政策,让新闻内容丰富,起到“解读”信息的作用。因此,地方台时政新闻要多站在大众角度去制作新闻,观众才会“买账”,才会觉得时政新闻是属于自己的新闻,才会有兴趣去收看新闻。
第二,创新机制,强化队伍。良好的机制是地方台时政新闻节目长期高质量播出的保证。当前,地方电视台应该建立健全完善采访和编辑机制。首先,在采访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不要接到突发采访任务时乱成一锅粥,见谁找谁,随便拉个“壮丁”顶替,这样既影响工作效率,又难保证新闻质量。其次,在编辑的使用方面,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编辑的作用,合理配备编辑力量。比如,某地方台一档长达30分钟的时政新闻,只有两个编辑配备就显得少得“可怜”,他们每天只能疲于应付头条新闻、各种新闻述评,根本无暇顾及这档时政新闻的策划、协调、组织等工作。长期以往,这档时政新闻就只能模式化、八股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可言。
此外,新闻做得好坏,关键在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采编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人认为,地方电视台不仅要把好进人关,还应该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一线记者的政治意识、镜头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新闻敏感度,不断加强一线记者对时政新闻的把握能力、采访沟通公关能力以及深层挖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活、做深、做透,才能吸引观众。
第三,创新内容,做活新闻。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或民生新闻相比,缺少故事情节和骇人听闻的因素,往往与“死板教条”或“政治宣传”紧密连在一起,枯燥乏味。那么,要做活时政新闻,提高吸引力,则必须以实为本,以活为求。首先,采访时,记者在遵守新闻宣传纪律的同时,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寻找最生动的画面、最吸引观众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例如,领导调研时,一句动情讲话、一次与百姓亲切握手,都可能引出一条生动的报道。只要记者在采访时,留心捕抓生动画面,记录好精彩瞬间,用心经营好稿件,时政新闻同样能够做生动,有看点。其次,时政新闻政策性强,镜头不好表现,记者不仅要善于应用画面语言,同时还要强化制作,做到图文并茂,尽可能做到声画合一,使政策新闻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比如,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一些难于理解的解说词,可以通过制作一些数字图表、动画等让观众一目了然。只有这样,时政新闻才能生动,才能抓住观众眼球。
第四,创新形式,发挥优势。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应该立足本地,用本地区观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以平民化的立场和贴近百姓的视角去做好时政新闻,牢牢抓住本地观众。首先,记者编辑在经营稿件时,要善用浅白直观的语言,文稿要口语化,多用同期声,少用领导讲话和主观解说,在一些政治色彩较淡的报道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地方方言同期声,可以增加报道的平民化和亲和力,观众容易接受。其次,在报道形式上要多样化,多做一些主持人的现场报道、记者的体验式报道等。例如,某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部记者体验排水工人的报道中,两名记者深入下水道,将自己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自己的视觉记录新闻画面和现场,同时自己配音制作新闻,不仅增加了观众的临场感和参与感,还提高了新闻真实性和现场感。只有这样,时政新闻才有魅力,观众才不会流失。最后,在“头条”新闻上,要有所改变,不要一味地沿袭主要领导作为“头条”新闻固定的模式,应该在围绕重大事件、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多做一些主题报道、深度报道,作为“头条”新闻,吸引大众眼球。
总之,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报道中应该扬长避短,以独特地方资源优势,以最符合当地观众收视习惯的报道方式,报道更多百姓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生动的新闻,才能吸引和留住本地观众,地方台时政新闻才有发展空间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