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思考

2015-03-20王艳华张宏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理论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王艳华,张宏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8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思考

王艳华a,张宏亮b

(哈尔滨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8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和灌输理论以及国外关于解说的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为切入点,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在由教材体系逐渐向信仰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研究,本质上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不很理想。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效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接受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和灌输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对精神文化的需要;第三,物质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的本质的理想信念的需要,也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逐渐满足需要的发展过程,“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随着公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变化,人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才能,而不再成为被动机器的执行者,他们的能力不会成为谋生的本钱而畸形发展,他们的才能都将无所保留地发挥出来。这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由人”[2]760。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理解,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优的接受效果。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早期的《德法年鉴》中,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必须先向无产阶级灌输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使其成为一种精神支持。列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鼓动下进一步研究了灌输理论,使其更完善。在《怎么办》这部著作中,列宁对灌输理论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必须要灌输,在工人运动中不会自发产生。列宁指出:“在六七十年代,俄国发生罢工时,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3]47第二,灌输的主要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认为其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4]203。“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4]203第三,灌输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人阶级要想摆脱压迫获得解放必须要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必然有其相应的历史和哲学根源、政治和经济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只有向其他这种人才能实施理论灌输。第五,灌输理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证,才能不断地得到完善。 “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5]364-365

(二)西方关于接受的理论

1.解释学的理论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被称为信使之神的人,他是解释学的创始人——赫尔墨斯。他负责将宙斯的旨意在人类与神之间传递。众神与人听到的都是赫尔墨斯的话。因此,人们把最早的解释学形象地称为“传达意义”。14世纪至16世纪出现了以古希腊文献为主的古典文献和以基督教圣经为主的圣经解释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创立了普遍诠释学,他认为解释首先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作者思考,理会作者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加以解释,这属于一种心理学范畴的理解。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施莱尔马赫普遍诠释学的基础上更形象地创立了现代解释学。海德格尔认为,由于受到原有文化风俗习惯、原有文字含义、原有内在假设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对同一文本内容的理解会产生差异。伽达默尔认为:“被重建的、从疏异化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6]219接受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内容的一种“视界融合”过程。保罗·利科尔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利科尔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可看成是解释的另一种表达,行为是价值观念所有的“语言”,人们对价值的理解最终都会通过行为直接表现出来。解释学理论为深入研究接受的内在关联提供学理层面的依据。

2.传播学的受众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教育接受活动中的受众理论最先展开了研究。20世纪40年代末,受众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最初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1990年,约瑟夫·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把受众理论对信息的选择接受过程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选择性关注;二是选择性理解;三是选择性记忆。1975年,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到了四种受众理论:一是受众的个人差异论;二是受众的社会分类论;三是受众的社会关系论;四是受众的文化规范论。大众传播和受众都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大众传播不能直接改变受众,但是大众传播可以先通过改变社会文化,进而间接地影响受众。传播学的受众理论为增强主体的接受提供了思想理论基源。

3.接受美学的理论

20世纪末,德国姚斯创建了“接受理论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不再是欣赏中的美了,而是以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将读者的理解作为宗旨,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的影响因素。接受美学其实是读者学,是研究读者的积极能动作用的科学”[7]333。可以看出,作者、作品、读者是文学创作的三要素,由作者创作作品,由读者阅读作品,这些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品因读者欣赏而具有生命力。姚斯指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8]89因此,接受过程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不同接受者的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接受美学在审美接受活动中,给我们揭示了接受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体,而是主动体,是实现文艺作品创作价值的主力,也是推动文艺创新的动力。一个文学作品,只有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接受才有美的价值存在。接受美学理论为提升接受实效提供理论支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接受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内涵

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关系到教与学、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系列的关系。要厘清这些问题,首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概念进行研究。邱柏生认为:“所谓接受是指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9]63张耀灿、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出自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0]69刘丽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对教师传授各种信息的反映、理解、选择、整合并内化为信念与外化践行过程的统一。”[11]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从过程上讲,应包含内化与外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化养成的过程,一方面是外化践行的过程。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和政治主张可以对受教育者实行有效的接受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其道德素质,进而践行于外在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理解及整合,将其转变为自己的一种内在的信念、信仰,同时将内在于心的理念外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非常认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要基于大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立德育人”的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主体因个体自身的差异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同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这些差异使得接受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同一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会有大体一致的选择和整合。也就是说接受主体在相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下,会产生基本相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接受的过程中,由于接受主体生理、心理、个性差异、个人素养的不同会对相同的接受内容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而且主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接受效果的差异性,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活动的主导性。

2.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接受主体所选择、理解、整合的信息都是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这就体现了接受活动的能动性。同时,接受主体在对接受内容进行选择时,他们不能只依照自身的需求做出选择,还要受到社会制度、道德舆论、社会风气、外界环境等的约束,总的来说就是在受“他律”的影响下做出的选择,这就体现了接受活动的受动性。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对接受主体进行各种思想理论的熏陶,让接受主体能更好地接受,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信仰。这个接受活动是一种思想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是一种理论性的接受。同时,接受主体所接纳的信息是一种引导人们养成正确习惯的社会意识,它不同于文化、科学等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最终培养意识,再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这就体现了接受过程的实践性。

4.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接受主体对内容的接受是一个逐渐进步、完善的过程。接受主体按照这个规律不断加以引导,使之逐渐觉悟,这就体现了接受过程的持续性。同时,接受主体对内容的接受过程是一个不断批判、吸收、融合的过程,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接受主体的这个反反复复的接受过程与接受主体本身的反复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体现了接受活动的反复性。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接受的关键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深入大学生头脑,并且内化为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重在“真信”“真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难在“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由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深入大学生头脑,并且内化为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是需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注重解决的是教学内容问题,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注重解决的是认同问题,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注重解决的是信仰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是枢纽,是信仰体系构建的基础和载体。信仰体系必须建立在教学体系之上,没有教学体系的信仰体系便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最高行政机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调了教材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要将教学的过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要求。[12]简言之,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编写成册,作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料的体系即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是教师为适应教育环境的需要而构建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侧重于运用的理论体系,并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情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制定。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理解、融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的传授中要更加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过于僵硬地传授教材的内容,而是要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政治理论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信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更要关注社会现实的变化,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及时调整、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色。要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做出更好的安排与调整,做到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信仰教育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传授向信仰教育的转化是一个过程。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转化是由“知”向“信”的转化,即由理论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这种转化由“知”开始,是指通过掌握这门课程各个知识结点和知识体系乃至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将“知”内化为“信”,即对其真理性坚信不疑并愿意为之践行甚至献身的信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信仰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信仰教育是通过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实现的。就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恰似一根红线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教育是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魂。在我们的信仰体系中,唯物主义信念是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哲学信念。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信念教育, 它不只是让人们懂得一些道德规范,而是让人们接受它,形成道德信念。其实人的良心就是道德信念的集中体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并以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白自身的价值和应担负的责任。大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表现,这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根本尺度。要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大学生不断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这些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产生认同感,最后升华为信仰信念。在从知识传授向信仰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规范融入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内化和践行的能力。

(三)在教学结果上实现从信仰体系向外化践行的转化

任何信仰的教育都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要与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知识密切结合。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后,要将内化于心的思想付诸实践活动中,即由信仰体系向外化践行的转化,用实践行为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的教育,都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最终实现信仰信念教育目标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重要体现。对它的信心就是对社会主义信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实例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比如播放视频、讲述实例、讨论、发言、演讲等,创新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参观纪念馆、参加各种纪念日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考察实践,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高目标即是将内化于心的信念、信仰付诸生活行为中,使 “知”与“行”的高度统一逐步达到自然自觉的理想状态。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能够成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一定能够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苏]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7]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陈东风.文学史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9] 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ANG Yan-huaa, ZHANG Hong-liangb

(a.Marxism College;b.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In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eds theory and indoctrination theory of Marxism as well as foreign theories about interpretation,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cceptance as an entry point, we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cceptance shifting from textbook systems to belief systems graduall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ccept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acceptance

2015-04-21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研究(JG2012010283);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式教学研究与实践(A201300014)

王艳华(1964—),女,黑龙江阿城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张宏亮(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9-5128(2015)16-0079-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信仰
论信仰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