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精神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演变与发展
2015-03-20石海彬
石 海 彬
(渭南师范学院 美术设计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崇高精神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演变与发展
石 海 彬
(渭南师范学院 美术设计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崇高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崇高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文化的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后,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受市场经济及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崇高精神曾严重缺失。新时期,崇高精神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形成当代社会需要的思想文化的合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崇高精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教育和引导的重要出发点。崇高精神在我国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发展是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崇高精神;高校;美术教育;演变;发展
崇高,是雄伟高大的意思,同时又是审美范畴之一。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1]崇高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一、红色文化影响下的崇高精神在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演变与发展
1.红色崇拜时期
在抗日战争年代和解放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为了获得自由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我们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众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教育和影响着我们的子子孙孙。董存瑞、黄继光等英勇形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崇高精神是战争年代宣传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美术界,全国上下以红色题材为主。艺术作品中也处处体现对崇高精神的赞誉,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劳动人民的英勇无畏为主线,尤其是以歌颂伟人的英雄气概为主。艺术家的创作是实现政治和谐的重要手段。红色文化是我们对绘画题材和绘画主题的概括性表述,崇高则是这一时期作品中体现的内在气质。其中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王式廓的《血衣》等重要作品。在这个时期,美术教育也以红色文化为主,为政治服务。师生都有单纯的崇高精神的情怀,以大无畏的精神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崇高不只是美术教育下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更是艺术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内在情怀。这时期的作品是艺术家带着崇高的气质去表现崇高精神。崇高精神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理性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很多艺术家作品的主题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反思,但作品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崇高精神和品格。人们的意识逐渐趋向理性,这时期的崇高精神从“造神运动”向人道主义转变,从关注英雄向关注人自身转变,关注的是人生命的崇高状态。[2]53艺术家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中走到了对人自身的关注,首先是罗中立1980年的油画作品《父亲》,而后陈丹青走到了西藏,他首先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画了《西藏组画》,轰动全国,这组画是历史的转折,意义非凡。文化具有传承性,虽然艺术家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但崇高气质却表露无遗,画面中人物形象昂首挺胸的气质足以说明了其中的崇高,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前边是以崇高的精神表现崇高的政治文化,而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是以崇高的精神表现崇高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气度。[2]59这样的创作意识也影响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反思中以崇高的精神关注崇高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创作意识和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时至今日,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对现实的关注则是艺术创作的主流思想。
二、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崇高精神在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演变与发展
1.“八五美术新潮”时期思想的混乱
历史在演变中发展。自“八五美术新潮”开始,西方文化思想的流入,政治文化受到冲击,崇高精神在与个人思潮的对抗中逐渐被削弱。文化界也发生了几次大的文化讨论,主流思想被削弱,新思潮没有形成,思想文化陷入混乱。崇高精神与个人思潮或者说在自由与独立的思想辩证关系中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崇高精神在西方可以与独立的自我意识完美地契合,一个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完整个体才能够真正拥有独立的崇高精神。但是崇高精神在我国的发展中却遭到个人思潮的冲击,溃败不堪,而且这样的状况一直在延续。新时期的文化需要整合。这种思想的混乱和对抗在八五美术新潮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崇高精神与追求个人独立的崇高之间冲撞出了无数思想火花,为后期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2.新时期的探索
自“八五美术新潮”时期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混乱也深深影响了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在“八五美术新潮”之后艺术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样式过于传统,西方的先进思潮又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艺术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绘画之路,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探索一直在持续。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艺术家已经失去了对红色文化的执着。在市场的引导下,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为部分人的唯一追求,一切都为自己服务,崇高的情怀渐渐失去,留下的只有道德的约束,甚至道德的约束也越来越少。本来,追求和维护自己的各种权利是现代人进步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在当代发展的必然。但是,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各个团体的组合,人们除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之外还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拥有对社会的责任心。然而,现实是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在逐渐流失,因此,需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引导。在艺术创作中,如果没有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爱”,没有艺术家的崇高精神,艺术创作很难体现出高的思想魅力。高校的美术教育很难脱离社会的影响,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崇高情怀的流失、道德的迷离,失去了艺术教育和创作应有的纯净与高度。
究其原因,从国家层面来看,为提高全民素质,高校每年都在扩招,高等美术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能解决民生问题,却不能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压力加大等弊病,在这样的综合情境下只能完成教育的表面工作,教育的内在气质容易被忽略。艺术教育容易流于表面,更加注重绘画技巧的训练,忽略绘画的思想和观念。[3]崇高的情怀是教育的内在目标之一,然而在各类压力下,这样的目标容易被忽略,现实情况是多数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已经被忽略了。提高高校美术教育的质量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在的状况,我们需要培养出有梦想、敢拼搏、意识独立的学生,需要培养学生崇高的内在气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爱。被忽略的教育的内在气质需要国家从教育政策上加以引导,让高校和教师及学生去提高自己的内在气度,否则忙碌的工作和生存的压力会使人疲惫不堪,教育的内在气质和对崇高的追求只会成为少数精英分子的自发行为。
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各类高校也面临着各类压力。首先,高校同样存在着生存压力的问题。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年年扩招,只有有了生源,才能更好地发展,扩招带来的是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弊端。其次,学术腐败是影响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高校教师在生活和评职的压力下或者为了某种利益,致使科研成果相互抄袭。学者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他们发表文章更多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并非具有对某些学术问题的真知灼见。大多高校教师为了评职,拼凑文章,缺乏原创。很多学校的学生工作仅限于管理,缺乏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和引导,很多辅导员一人管理多个班级,繁杂的管理事务已经疲于应付,更无暇兼顾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甚至有的在利益的驱使下管理有失公平,缺乏应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准则,更不会引导学生拥有崇高的情怀。在市场的影响下,高校有些教师的艺术创作也不再严谨,要么为了参加展览,要么为了迎合市场,缺乏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崇高的情怀严重缺失,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已经变得功利,无奈的是崇高情怀的严重缺失已经被人们接受和原谅,诸多原因还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学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变得异常脆弱,在家娇生惯养,成熟期滞后,没有完整的人生规划。大多数学生高考就是为了走进高校,考上之后只是为了就业,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没有宏伟的人生目标,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拼搏奋斗的精神,处事过于自我,缺乏高校学生应有的责任心,更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崇高精神在年轻人中已严重缺失。他们容易被利益驱使,有些学生为了追逐利益,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网络技术发达的年代,各类学生荒唐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除了要防止社会上不良用心之人的迫害之外,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寻找一下原因,高校学生是否已经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是否丢失了崇高的情怀。崇高精神是一个独立个体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升华,是完整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往往过于自私和胆怯,不够成熟,只考虑自我,没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容易被挫折打到,更别说拥有对社会和他人的爱。
三、崇高精神在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理想情境
1.文化合力
传统思想文化的丢失,新的思想文化尚未完全建立,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理想中的文化情境应该是形成适合当代现实情境的文化合力,既包含传统文化,又包含现代思想,适合当代的思想观念。在这文化合力中,崇高精神是重要的品质。
艺术创作需要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我们的作品才会显得厚重,才能让人品味。传统文化里充满着正义的力量,崇高的品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新时期,新思想涌入是不能回避的现实,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现代艺术思潮的种种成分,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现当代艺术,而且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新思想会不断地涌入和萌生,我们需要的是符合时代的独立的思想文化的成长之路。[4]28-44崇高精神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当代艺术独立发展的内在力量。崇高精神是艺术家精神品格的升华,在这文化合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崇高精神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升华
艺术教育首先而且必须是关于人的教育[5]45。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而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崇高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升华,是学生对自己和对社会责任感的升华。从创作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创作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技巧,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当代人的需求,把握符合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需求,要对社会有“爱”。其中的观念和情感是从艺术家骨子里发声的。艺术教育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做“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境界、有品质、有情怀,崇高是这些情怀里的重要品质,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应该有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得与失,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有崇高的动力。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这是对一个成熟个体的必然要求。只有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才会有能力把握自己和看清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有对社会拥有关爱,才能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拥有崇高的情怀,才能正确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一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拥有崇高的情怀,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才能决绝而行,在强权与凌辱面前才能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有骨气的人才会受人尊敬。
贾克梅蒂生活在二战期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艺术家内心的孤傲,我们关注的不只是绘画的技巧,更是艺术家创作的情感。他是一个内心隐藏崇高精神的艺术家,只有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才能创作出让人如此震撼的艺术作品。在贾克梅蒂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孤傲的灵魂,一个有责任心的崇高形象,感受到二战时期人的彷徨和恐惧,感受到人在战乱环境中的渺小和无声的抵抗。[6]29-90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带着崇高表现崇高,让我们感受正义与力量。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育人作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质与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形成自己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气质。比如在教授学生画风景时,艺术技巧和创作思想需要同时传授。当学生面对黄土高原时,更多学生只会考虑如何表现技巧,却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学生没有思考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厚重气质,没有思考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没有思考黄土高原上小水凹里洗衣服的老者与深深扎根黄土高原的根脉之间的关联,只是画出了黄土高原表面的东西。而当教师看到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时,会感慨万千,引起许多深深的思考,最终会化作绘画的气质,带给画面无数的情感。带着崇高的情怀体验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同自然斗争的崇高精神,才能表现出崇高的艺术作品。带着崇高的情怀表现崇高,让崇高在画面上自然流淌,才能让艺术创作更有魅力,才能让艺术创作更有价值。
四、结语
崇高精神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曾严重缺失,如今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魅力已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学生的崇高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之升华。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崇高精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必需,也是提高学生创作水平之必需。
[1] 田雷.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期崇高审美范畴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高明璐.85’美术运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冯民生,沈宝莲.全球背景下的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137-141.
[4] 高明璐.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5] 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6] [法]让·热内.贾克梅蒂的画室[M].程小牧,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责任编辑 曹 静】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ble Spirit in College Art Education
SHI Hai-bin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noble spir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piritual pow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motivat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oble spirit showed its importance during Red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China’s found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noble spirit in China was once endangered due to many reasons including western contemporary ideology, marketing economy and other social influences. In the new period, the noble spirit is a compon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It creates the thoughts and cultural power which promotes social advancement. As a favorable measure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introduction of noble spirit is a starting line for both human education and life guidance. The noble spir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art education. Thus we are calling the return of the noble spirit.
noble spirit; college; art education; evolution; development
2015-06-03
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传统学院绘画精神的当代性研究([2014]年045号);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学院绘画精神在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新发展(SGH140767);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渭南新型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研究(15SKZD09)
石海彬(1979—),男,山东泰安人,渭南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术学、油画研究。
G642.0
A
1009-5128(2015)16-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