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真实”到“符号真实”——李玮《新闻符号学》评介
2015-03-20张少元
张少元
从“新闻真实”到“符号真实”
——李玮《新闻符号学》评介
张少元
[摘 要]《新闻符号学》是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新闻理论研究,对新闻生产中存在的符号表意机制进行深入阐释的学术新著。作者认为,价值表达是新闻学与符号学的共通之处,新闻文本中存在符号表意的三大意识形态运作规律和“异项标出”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新闻求真的出路在于以追求“符号真实”代替追求“客体真实”。
[关键词]符号表意;客体真实;符号真实
[作 者]张少元,文学博士,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读了李玮博士的新书《新闻符号学》,不禁为她感到振奋。这位年轻作者有着如此透彻的学术敏感性,不但用符号学来解读新闻理论课题,而且直接触碰了长期以来高悬在新闻学头顶上的“天花板”——让国内外学人前仆后继孜孜以求,又似乎遥不可及的“新闻真实”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避免了国内一般的传媒文化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对符号学的片段性、片面性使用现象,而是实现了符号学理论和基本规律与新闻生产流通、新闻学基本问题的全面、深度结合。这本书因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其理论密度之大、学术观点不断迸发的状况令人印象深刻,是近年来国内新闻理论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对新闻专业本科、研究生等开阔学术眼界、深化理论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价值表达是新闻学与符号学的共通之处
《新闻符号学》是国内第一本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新闻学研究,探究新闻学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核心专业规律的著作。在作者看来,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作为主观形式的新闻从其产生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特定的价值倾向,因此,新闻先天性地被置于价值的框架之中。新闻学与符号学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同样是“价值表达”,新闻生产与流通完全受制于符号表意的规律。诚然,正如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中指出的,文化是象征符号的总和,整个文化都是人类的符号活动,是人们通过创造而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象征性系统。符号性活动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础,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特定方式之一,它必然地建构在符号性活动的基础之上。离开符号,新闻活动将无从反映、无可表达。
正是因为站在回归新闻本体的理论高度和学术立场之上,作者对新闻的符号性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从此出发来建构自己的核心观点,同时对其理论立场作了明确的说明:新闻是一种意义生产实践,新闻文本是一种符号表意系统。新闻学涉及的一切理论问题,无论是新闻本体论所关注的客体真实的主观转化、新闻业的社会功能,还是新闻业务理论所涉及的新闻生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符号表意过程,新闻学实际上更是新闻符号学。“新闻符号学,是一种以符号学视野来审视新闻、以一套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新闻的研究取向。它是在传统主导的客观新闻学遭遇后现代思想语境、新媒体技术语境、全球化社会语境与和谐社会构建本土语境等重重冲击的现实语境下,在新闻的事实与价值二维度始终不能和谐共存于一个体系的学科背景下,新闻学试图杀出重围、解决矛盾的一种努力和尝试。”由此可见,新闻符号学是面对当下客观主义新闻学面临的理论困境,试图跳脱既定“路径依赖”与“自我锁定”造成的“学术内卷化”桎梏的一种努力,表现出年轻作者非凡的学术勇气和创新思维。
有了这样鲜明而准确的学术立场,新闻符号学从而展现出丰富完整、论述生动有力的学术面貌,建立起层次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框架:第一章:从新闻文本入手,分析其作为符号表意系统的必然性和条件;第二至六章:从符号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规律入手,分析象征关系、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在新闻文本中的存在方式与表意机制;对对象指称层、元语言层、元元语言层的符号衍义在新闻文本中的表现进行一一指认;以新闻文本关系作为特殊视角,分析新闻文本中的伴随文本;接着,从新闻文本层次上升到更为广阔而深邃的社会文化层面,分析意识形态实践在新闻生产中的特定表现——新闻文本中的异项标出。最后,作者试图为百年来新闻求真之困抑难破局,为“客体真实”架起一座通向“符号真实”的桥梁,这就是追求“解释项”与“再现体”之间的一致性。
二、新闻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生产机制与权力关系
深入研究新闻的符号表意机制,离不开对新闻文本的解读。作者从意识形态视角出发,运用赵毅衡符号学,对新闻文本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扫描。从第二章到第五章,作者实际上已经向我们描述了意识形态在新闻文本中的具体生产机制。其中选择与组合的双轴运作机制,使人清楚意识到特定的新闻角度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是怎样在新闻要素的挑拣呈现,新闻写作中的遣词造句、色彩浓淡、声音强弱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这一意识形态实践机制表明:“双轴运作”决定新闻生产从宏观到微观的“议题设置”和“新闻角度”。“符号衍义”的三个层面则描绘出意识形态不为人知的神秘踪迹:始于对象指称层“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发于元语言层“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和解读”,隐于元元语言层“对新闻文本话语的解读和评价”。第五章对新闻文本中六种伴随文本的“大发掘”,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全文本等在媒介机构风格定位、媒介类型、内容版块、版面位置、版面空间等方面的全面体现,更是描绘出新闻文本中意识形态话语有机联系、彼此支撑的基本面貌。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对新闻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表意机制进行了分析,而且奇兵突进到意识形态权力运作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层面,转面探讨新闻文本中的“异项标出”现象。至此,读者会发现,符号学研究必然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本书虽然命名为《新闻符号学》,但却实实在在地触及了新闻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实践,是相关研究观察、分析意识形态权力运作机制的宝贵学术资料。
三、新闻求真的出路在于追求“符号真实”
显然,建设性立场避免了本书耽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分析的悲观论调,作者运用几章的篇幅论述意识形态实践的符号操作过程,只是为了反复论证新闻生产与符号表意只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作为一位有追求的新闻学者,作者最终向破解“新闻求真”理论困局提出了勇敢挑战。在其中,作者首先指出客体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的永恒悖论:客体事实无论怎样鲜活和确凿无疑,它一旦引起人们的感知和注意,就进入了主观领域,进入了符号表达的领域。换言之,新闻对客体的再现总是以一定的符号(再体)来表达,而符号必然引起某种解释(解释项),从客体事实被直接经验感知,到新闻文本的生产,再到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到处都充斥着符号化的痕迹。因此,要想达到绝对的新闻真实是不切实际的。可见,“从第一次符号化开始,新闻的‘客体之真’就已经被‘当事人/目击者’的符号解释和符号叙述给取代了”,并且,衡量和判定新闻真实的标准,常常不是“‘客体事实’,而是‘客体事实当事人/目击者’的初次解释意义”。因此,“新闻求真的目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变为追求‘再现体’与‘解释项’之间的一致性”。
新闻既无力解决客观来源与主观形式之间的永恒悖论,又无法阻止新闻进入主观领域之后接连不断的符号表意和符号衍义过程,因此,新闻真实只能成为不同解释项之间相互沟通、承验,最终取得“层层符号化过程中不同解释主体‘解释项’的互动一致”,即“符号之真”。作者进而指出了达到“符号真实”的现实路径:使新闻成为传受多方主体互动建构的产物——“新闻对话观”。至此,读者将再次领略作者剥茧抽丝般清晰的层次意识与思维轨迹:新闻客体(客观领域)——新闻生产(主观领域)——不可避免的多方符号表达与意义构建——导致新闻真实困境(新闻客观、真实无所可依)——新闻的符号真实(以再现体为起点,多元解释项之间的沟通、互动建构)。“符号真实”除了是新闻传播内在的客观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下新闻面对的后现代思想语境、新媒体技术语境、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语境的必然要求。论证充分、层次清晰的逻辑关系推演能力和大量准确表达规律、机制和理论关系的图表,是本书突出的特征。
四、结语
当然,作为一本学术新著,《新闻符号学》也存在着需要继续思考深化的因素。具体来说,作者着力构建作为“新闻真实”学术出路的“符号真实”,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证。此外,正如作者所说,“符号真实”与新闻的纪实性本质联结点在何处?不做这样的理论探讨,“单方面强调价值意义在新闻文本中的主导地位,势必是对客观新闻学的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势必会让新闻真假莫辨,甚至是假新闻横行”。相信作者未来将会在此方面取得更突出的成绩,为国内新闻理论研究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李玮.新闻符号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